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做到「以效能為核心」

如何做到「以效能為核心」

如果脫離實現系統職能功能,任何效率、效益、效果都沒有意義,更根本談不上效能。

「推進軍事管理革命」先後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試行)》,成為軍隊改革建設的重大戰略課題。為什麼要突出把效能作為推進軍事管理革命的核心,信息時代什麼樣的軍事管理活動才稱得上有效能,迫切需要從理論上予以思考回答。

效能與效率、效益、效果是相近詞,共性之處都是衡量投入與產出效費比的指標。但無論是《辭海》中的經典解釋還是實際運用取向看,效能更多與系統職能功能相聯繫,是衡量系統職能功能實現程度的結果性綜合指標,效率、效益、效果則是衡量效能的具體指標。強調以效能為核心,根本的在於把系統職能功能實現程度作為衡量效率、效益、效果的根本指標,體現了「依能定效」取向。換言之,如果脫離實現系統職能功能,任何效率、效益、效果都沒有意義,更根本談不上效能。

當下,推進以效能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革命,既有軍隊步入信息時代的時代動因,也有改變當前軍事管理效能差強人意的現實急需。一方面,悄然變化的戰爭制勝機理強制刷新效能內涵,「大小、規模、快慢」等傳統效能指標日趨式微,「精細、體系、融合」漸成新的效能制勝因子,基於工業時代的管理模式需要跟進創新。另一方面,長期和平環境下,軍事活動中仍存在一些看似有效率,但實際上對我軍「能打仗、打勝仗」職能作用貼得不緊貢獻不大的虛功,迫切需要正本清源、改進提升。

面臨革舊鼎新的雙重任務,推進以效能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革命,首要的是確立科學的效能評價標準,主要從三個維度考察:一是對根本職能的貢獻率。軍隊首先是一個戰鬥隊,必須把對戰鬥力的貢獻率作為衡量管理效能的根本標準,具體到不同單位,集中表現為對其中心工作的貢獻率。要看建設規劃是否精準明晰,準確把握單位在戰鬥力體系中的職能定位,科學制定中心工作發展規劃和路線圖,確保精準抓建,防止方向走偏、建戰脫節帶來的資源浪費;看資源配置是否聚焦集聚,優先安排中心工作,重點保證資源投向,保持久久為功的定力恆心,堅決克服重日常秩序生活保障而輕戰備訓練中心工作的傾向;看制度機制是否轉型配套,聚焦提升中心工作和核心崗位效率,優化再造工作流程,跟進建立銜接配套的激勵和保障機制,為中心工作提供穩定、持久的制度支撐。二是對體系整體效益的貢獻率。克勞塞維茨說過,要將戰爭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戰爭體系對抗的特徵更加顯著,體系整體效益的比拼更具根本性,衡量管理效能,重要指標是能否充分發揮體系整體效益。為此,要看是否服從體系大局,堅持局部利益服務體系整體利益,防止克服本位主義,在服從服務大局下提升要素、平台和單元建設效益;看體系結構是否完整優化,圍繞職能功能要求,把握作戰和建設、關鍵節點與支撐體系、硬體與軟體之間耦合關聯,建構形成要素齊備、機制健全、關係順暢、協作密切、運轉高效的有機體系,把作戰力量、作戰單元和作戰要素整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看職能層級是否有機融合,跨職能層級的溝通協調機制運行順暢,職能部門分工細密團結協作,層級精簡扁平權責明晰,圍繞體系目標的自組織、自協同、自適應能力強。三是對完成任務的貢獻率。軍隊履行職能是通過完成各項具體任務來實現的,因此,衡量軍事管理效能的重要尺度是對完成任務的貢獻率。應強化結果導向末端問效,把完成任務質效作為衡量管理效能的根本指標,克服不問結果,簡單把完成任務過程和投入資源多少當績效的習慣做法;堅持區分類別精準評估,根據作戰、非戰爭軍事行動、日常建設任務的不同要求,分別制定標準,實施差異化評估,防止戰建不分「一鍋煮」,真實準確評價任務質效;注重綜合考察全面評估,正確處理結果與過程、目的與手段、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形成效能綜合評估指標,既看任務完成結果和效費比等顯性指標,也看作風、士氣、組織指揮等軟指標以及保障、安全穩定等基礎指標,防止以單項指標和「管住人、不出事」等基礎指標評價整體效能,引導部隊圍繞任務要求提升管理質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