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糧減產進口驟降:海外農產品漲價 我國糧食可安好

夏糧減產進口驟降:海外農產品漲價 我國糧食可安好

來源:券商中國

在部分海外農產品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進口規模驟降、國內夏糧減產已成定局的多重壓力之下,我國的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

事實上,就小麥、稻穀和玉米這三大主糧而言,由於我國進口規模較小,國際糧價波動難以影響國內主糧市場。以小麥為例,目前小麥的一年進口規模僅占我國自有產量的2.65%;另一方面,國內小麥價格相較於國際市場還要高出400元/噸左右。因此,海外市場的價格上漲幾乎不可能對國內小麥市場造成衝擊。

穀物大豆進口銳減,海外糧價暴漲25%

在由美方挑起的貿易戰發生前,我國對穀物和大豆的進口量曾達到近年峰值水平。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在5月期間,我國對穀物及穀物粉進口313萬噸,同比增長58.08%,進口量創2002年以來的第三高紀錄;單月進口金額達到9.05億美元,也位居歷史第三高記錄。

同時,我國在5月份對大豆進口969萬噸,進口量位居歷史第二高,進口金額達到42.27億元。

然而,到6月份中美互征關稅確認之後,我國對穀物和大豆的進口量開始銳減,其中穀物進口的下降速度較為明顯,環比降幅連續超過20%。

6月份,我國穀物進口量為206萬噸,環比下降34.19%;進口金額5.59億美元,環比下降38.31%,同比下降2.83%。同時,大豆進口量為870萬噸,環比下降10.22%,但同比仍增長13.3%。

隨後的7月份,在對美關稅正式開徵之後,我國穀物和穀物粉進口量僅為144.4萬噸,較6月份的206萬噸環比下降29.9%,且較2017年7月的280萬噸同比下降48.43%。同時,我國對大豆的進口規模只有800.5萬噸,環比下降7.99%,同比降幅達到20.59%。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對美國小麥和大豆的進口量仍將處於下降通道。中儲糧7月份發布的報告稱,由於去年以來國際小麥市場價格總體築底反彈,我國小麥和小麥粉進口量總體呈下降趨勢,2017~2018年度國內小麥(麵粉按0.7:1折成小麥)進口量約73億斤。同時,受中美貿易戰形勢加劇影響,預計2018~2019年度我國小麥進口量將繼續調減,約60億斤,同比減13億斤,主要進口優質強筋小麥等作為市場品種調劑。

大豆方面,中儲糧報告認為,中美關稅加征已經正式實施,CBOT大豆期價不出意料地創下新低,美國對華大豆出口同比急劇減少,中方還在繼續取消大批美豆訂單,這給美國農戶出口帶來重創。

在我國穀物進口量銳減的同時,國際糧食價格也在天氣異常影響下出現上漲。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全球小麥主要產區預期減產,海外小麥價格經歷了一輪暴漲行情。

參照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數據,CBOT小麥的1809期貨合約一度暴漲25%。7月11日,CBOT小麥1809觸及區間低點471.25美分/蒲式爾,之後連續上漲,直至在8月2日觸及593美分/蒲式爾,創下近一年新高,區間漲幅達到25.84%。就月度漲幅來看,CBOT小麥1809在7月共計上漲了11.32%。

國際穀物理事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8~2019年度全球小麥產量預測數據下調1600萬噸,為7.21億噸,這將是五年來的最低水平;主要出口國家的小麥期末庫存數據下調700萬噸,為6300萬噸,也將是五年來的最低水平。

制度限制主糧進口規模,國內市場受影響甚微

在部分海外農產品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進口規模驟降、而國內夏糧減產已成定局的多重壓力之下,我國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嗎?「從目前小麥的進口規模來看,海外市場幾乎不可能對國內小麥市場造成價格衝擊。」卓創資訊小麥分析師張婷婷表示。實際上,中國的主糧進口規模一直很小,以至於海外糧價對國內主糧的影響微乎其微。

以小麥為例,參照海關數據,我國2016年進口小麥341萬噸,金額8.16億美元;另一方面,根據農業部數據,我國小麥一年的產量達到1.29億噸。這意味著,我國小麥的一年進口數量僅占自有產量的2.65%。在2018年1~5月,我國小麥進口量約165萬噸,同比減25萬噸;小麥粉進口量約11萬噸,同比基本持平。

為什麼中國對主糧的進口規模那麼小?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對三大主糧均實行配額制,在制度上就限制了主糧進口規模。

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關稅配額量標準,2018年糧食進口關稅配額量為:小麥963.6萬噸,國營貿易比例90%;玉米720萬噸,國營貿易比例60%;大米532萬噸(長粒米、中短粒米各266萬噸),國營貿易比例50%。

事實上,即便是只有963.6萬噸的配額規模,但在歷史上,中國對小麥的進口從來沒有用完過配額。

「90%的小麥配額都在國有企業手中,大多數貿易商沒有渠道。」張婷婷告訴記者,「同時,由於經年累月的加工和消費習慣,一般的貿易商對海外小麥的興趣也不大。」

另一個事實是,海內外小麥長期存在價差,海外小麥便宜、國內小麥價格高,假設完全開放進口,也只能拉低國內小麥價格,而非推升。同樣以小麥為例,從今年的情況來看,美國生產小麥單位成本在1840元/噸,中國為2330元/噸,中國單位種植成本高於美國的原因是由於高額的人工成本及作業費所導致。

一位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就國內現貨市場而言,分析海外期貨沒有意義。即便海外糧價上漲,也不可能推升國內糧價,因為二者本身就是倒掛關係。」

稻米也存在類似情況。卓創資訊稻米分析師張笑表示,儘管近些年稻米的進口量有所增加,但對國內價格的影響依然有限,「真正影響稻米價格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政策因素,主要是國內的托市收購價;另一個是市場的真實供需關係」。

在我國的三大主糧中,玉米的進口規模相對較大,因此受貿易戰的影響程度也較高。由美方挑起的貿易戰給進口玉米帶來明顯的成本增長。中國玉米網創始人馮利臣表示,在加征25%關稅後,進口美玉米成本核算價達到2240元/噸左右,相對於加征關稅前的1810元/噸,價格漲幅顯著。

不過,由於進口規模總體偏小,海外玉米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程度仍然較小。「國內玉米消費的進口依賴度較低,即使按照玉米進口配額總量720萬噸規模進口,其消費佔比也僅在3.3%左右,國際市場對國內玉米供需及價格行情影響有限。」馮利臣說。

國家巨額儲備糧仍是「定海神針」

儘管夏糧大面積減產,但是市場價格並沒有大幅飆升,最重要的是原因是——國儲糧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根據7月底的最新統計,國家臨儲小麥剩餘庫存量7377萬噸,同比增加1634萬噸。其中,2014年產小麥1057萬噸,2015年產小麥1307萬噸,2016年產小麥2627萬噸,2017年產小麥2379萬噸。

顯然,高達7000萬噸的小麥庫存,是穩定小麥市場價格的「定海神針」。其實,自2012年以來,小麥、稻穀、玉米等糧食一直呈現產量大於需求的格局;尤其是這些年糧食進口不斷增加,我國糧食供給一直供大於求,甚至出現了糧食產量高、進口高和庫存高的「三高」現象。其中,庫存的高企近年來,已成為糧價疲軟的一個突出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在三大主糧中,稻穀作為中國第一大主糧,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庫存問題並不嚴重。自2012年起,我國稻米消費量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到2016~2017年度,國內稻米消費量約為1.64億噸,明顯低於當年生產量。消費量的下降導致2013年起,我國稻米庫存量開始上升,到2017年末,國內稻米庫存達到1.4億噸,庫存消費比跌破86%,稻穀高庫存也正式成為難題。

另一大主糧——玉米,則面對的是每年高達2億噸的巨量庫存。據統計,2016年中國玉米臨儲的庫存達到2.6億噸,這些巨量玉米需要付出高昂的庫存成本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指出,包括收購費、做囤費、保管費和資金利息等,每噸糧食庫存成本在252元。照此計算,2.6億噸玉米需要付出的庫存成本費,高達650億元。

巨量玉米庫存倒逼臨儲政策改革。2016年,國家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交由市場決定,供求關係靠市場調節;同時,玉米的種植面積也普遍減少。

經過2016~2017年兩年調整,玉米庫存消化初見成效。國家糧食局新聞發言人陳書玉表示,2017年全年共收購糧食8500億斤,消化政策性糧食庫存1690億斤,政策性玉米庫存比歷史最高點下降28%。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政策性糧食共成交7817萬噸,同比增長102.9%;成交金額1364.2億元,同比增長61%,政策性糧食去庫存工作效果顯著。其中,成交玉米5654.4萬噸,同比增長160%;稻穀1031.3萬噸,同比增長47.1%;小麥1021萬噸,同比增長122.4%;大豆21.6萬噸,同比減少86.9%;菜籽油89萬噸,同比減少73.7%。

今年以來,糧食去庫存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家政策性糧食共成交5023萬噸,尤其是5月份,單月成交2412萬噸。對於用糧企業而言,國家拍賣的政策性糧食成為他們採購時的必要補充。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7月份預計,2018~2019年度全國小麥供求結餘量為1179萬噸,占需求量的10.6%;較上年度減少946萬噸,減幅44.5%。預計2018~2019年度全國稻穀結餘量為1792萬噸,占需求量的9.6%;較上年度減少804萬噸,減幅31%,但仍保持較高水平。

甚至在今年7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還表示,「要加快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使糧價儘快回歸合理水平」。 顯然,從糧食總量上看,稻穀、小麥和玉米都有較高的庫存,這對於國內糧食的供應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也是穩定糧價的「定海神針」。

公募資金仍低配農業板塊

隨著近期由美方挑起的貿易戰再度升級,疊加天氣乾旱因素,市場漲價預期升溫,國內資本市場將更多關注目光投入到農業股上。

7月底以來,一批農業股表現活躍,半年度業績也紛紛預增。上周五,農業板塊大幅拉升,農林牧漁板塊漲幅在全部行業板塊中位居第二位;本周一,該板塊繼續微漲。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上周,有6隻農業個股累計漲幅超過10%,包括蘇墾農發、好當家、登海種業、*ST康達、豐樂種業,以及金健米業。

不過,公募基金農業持倉繼續處於低位。據海通證券統計,公募基金中農林牧漁行業配置市值約為122億元,占股票投資市值比例在0.69%,而行業標準配置比例為0.77%,市場整體低配0.08個百分點。儘管二季度農業股配置比例較一季度環比小幅上升,但農業股配置比例已連續8個季度處於低配水平,繼續處於歷史低位。

從基金前10大重倉股中農業股配置比例角度分析,截至2018年二季度,溫氏股份的基金持倉市值最高,達31.6億元,環比上升103%;順鑫農業、聖農發展、益生股份的基金持倉市值也有較大環比增幅;通威股份、隆平高科的基金持倉市值則遭遇較大幅度下滑。

期貨市場方面,上周五,美國農業部發布月度供需報告,調高了美國玉米和大豆產量的預測值。美國農業部預計2018~2019年度美國玉米產量為145.86億蒲式耳,這是歷史第三產量高點,而大豆期末庫存創下歷史新高。

由於美國玉米和大豆期末庫存創下歷史新高,而由美方挑起的貿易戰可能導致中國對美國大豆關上大門,這雙重利空促使美國大豆期貨在上周五暴跌4.8個百分點,創下三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CBOT的玉米期貨也大跌了3個百分點。

本周一,國內農產品期貨也出現暴跌,豆粕跌逾2.32%,鄭棉跌逾1.68%,菜油、豆一跌逾1.1%;但玉米收漲,漲幅為0.96%。據文華財經的數據統計,截至8月13日,包括豆粕在內的飼料板塊,沉澱資金量為105億元,資金流出規模6.4億元;油脂產業鏈沉澱資金189億元,資金流出規模11億元;玉米產業鏈沉澱資金為23.3億元,流入資金為1.3億元。整體上看,農產品資金流出跡象明顯,而工業品資金呈現流入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中國渤海汽車欲收購德國Trimet Automotive公司
山東海化:純鹼價格中樞上行 旺季來臨有望提價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