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河洛廣記||河洛風煙壯市坊——神都三坊一市記

河洛廣記||河洛風煙壯市坊——神都三坊一市記

原標題:河洛廣記||河洛風煙壯市坊——神都三坊一市記



神都市坊風物圖 聶劍帆 畫

今洛陽老城鼓樓以東的東大街至瀍河以西的南北兩側區域,是唐代歸義坊、思恭坊、景行坊和北市所在地,是神都重要的商住區。讓我們穿越歷史,去尋找那遙遠的記憶!


清溪環繞歸義坊


歸義坊,唐代宣仁門外大街(今老城東大街)南側,從西往東第二坊。其西為立德坊,其南為漕渠,漕渠是從東城承福門南側的洛河(約在今金業路與洛河交叉口處)引水開的一條人工河,出洛河後東北行,至立德坊南往東行,穿越外廊城後,再流入洛河。今老城南護城河是漕渠故道。歸義坊東為瀍渠,這是從邙山北麓引瀍河水西南流形成的一條人工渠,在歸義坊東南部與漕渠匯合。此渠又名東溪,居住在立德坊的孟郊的《傷時》詩曰:「因知世事皆如此,卻向東溪卧白雲。」老城東護城河遺址(今成功街東側)就是東溪故道。


歸義坊南,隔漕渠為玉雞坊,西南為承福坊。武則天時開鑿新潭,兩坊淹沒成湖。這樣,環水而建的歸義坊,南面是浩瀚的水面,岸邊是綠綠的楊柳,成為風景極佳之處。

歸義坊是貴族、官員的居住區。晚清以來,在洛陽出土的墓誌中,言明其宅在歸義坊的有8方,全部是官員。該坊是唐代名臣穆寧家族的居住區。穆寧之父穆元休,是開元年間的著名學者,穆寧以明經及第,任河北鹽山尉。安史叛亂時,穆寧募兵參與平叛,立下大功。後來任監察御史、秘書少監等,以秘書監致仕,卒于歸義坊。穆寧的四個兒子皆為名臣,其三子穆員是著名學者,著有文集十卷,今《全唐文》存其文章數篇。


歸義坊還有唐德宗時的福建觀察使李貽孫宅,他是當時的著名書法家。後來,此宅改為寺院,名福勝禪院。該坊有太平公主建的一所寺院,名為太平寺,後改名太平禪院。五代時,這裡還建有隆慶尼院、慧雲尼院等寺院。


珠簾繡戶思恭坊


歸義坊之北為思恭坊,中間隔宣仁門外大街,其東為東溪。晚清以來,洛陽出土的墓誌中,言明其宅在思恭坊的有42方,主要是貴族、官員。


思恭坊中有兩個宅院最為宏大,即李多祚宅和王守一山亭院。李多祚,靺鞨族,以軍功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遼陽郡王,前後掌握禁兵、北門宿衛二十餘年。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參與由張柬之等人發動的宮廷政變,逼武則天讓位於中宗。王守一,唐玄宗王皇后胞兄,唐玄宗之妹清陽公主駙馬。

思恭坊有客舍,多酒肆樂坊。《朝議郎行睦州建德縣令王君墓誌》說,他於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十月二十八日,卒於洛陽縣思恭坊客舍。《吳興沈子柔墓誌》說,沈子柔,洛陽青樓之麗人,「善曉音律,妙攻弦歌。」「凡洛陽風流貴人,博雅名士,每千金就聘。」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五月三日,逝于思恭坊宅第。


《廣異記》記載了一則傳奇故事,思恭坊的朱七娘,是個樂坊女子,與洛陽王將軍有私情。開元年間,王將軍患病死去,已經過了半年,朱七娘還不知道。那年七月,王將軍忽然來到朱七娘住處,並說:「能跟我到我的住處嗎?」朱七娘於是隨王將軍到了其家。第二天早上,王將軍的家人收拾靈柩的床被,看見被中有個婦人,感到很驚奇,詢問其中的緣故,才知道是亡者領來的。大家哀痛了很久,才把朱七娘送回家去了。


梵音裊裊景行坊


歸義坊之東,與東溪相隔為景行坊。景行坊之北為宣仁門外大街,其東為瀍河,其南為漕渠,渠南為銅駝坊,再往南為洛河。


目前已發現36方墓主生前居於景行坊的隋唐五代墓誌,人物較為複雜。在該坊居住過的名人中,最著名的是隋朝政治家鄭善果。隋煬帝時,鄭善果任大理卿,主持了大業十年(公元614年)的度僧活動,通過考試選擇18歲以上的27個學佛之人為僧。13歲的小沙彌陳褘,因才華出眾,被鄭善果破格選中。陳褘就是後來名滿天下的玄奘大師。《唐會要》說,景行坊有同德寺。該寺是唐代著名寺院,禪宗大師無名和尚曾住持該寺。著名詩人韋應物曾在這裡修行,留下了描述同德寺風物的多篇詩作,其《同德寺閣集眺》云:「高閣照丹霞,飀飀(liú微風吹動的樣子)含遠風。……三川浩東注,瀍澗亦來同。陰陽降大和,宇宙得其中。舟車滿川陸,四國靡不通。」極寫登同德寺高閣所見之秀美景色。

這處寺院,也是洛陽官員們品茶相聚之所,穆員的《同德寺湊禪師院群公會集序》就是寫相聚之情的名篇。他寫道:「竹深寒庭,雪凈禪室,境捐世染,坐對天涯,甘茗代醪,清論如葯。」


寺院之南為拜洛壇,這是祭拜洛神的高台,武則天曾在這裡多次舉行拜洛盛典,並寫下了《拜洛樂章》。


家在東都北市中


景行坊之北,隔宣仁門外大街為北市,它是唐代洛陽的三大市場之一。龍門石窟中有三個像龕是洛陽北市行業商人出資開鑿的,它們是北市絲行像龕、北市香行社像龕、北市彩帛行凈土堂,都開鑿於武則天時期。

北市絲行像龕,位於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南,該洞絲行成員題名:社老李懷璧、平正嚴知慎、錄事等,共21人;北市香行社像龕,位於古陽洞與藥方洞之間,題記內容為:「北市香行社,社官安僧達、錄事史玄策、康惠澄……右件社人等一心供奉。」安僧達、史立策、康惠澄三人是來自西域安國、康國和史國的粟特人,他們也是來洛陽從事各種香料買賣的商人;北市彩帛行凈土堂,位於西山南端山腰處,是北市彩帛行出資營造的洞窟,但裡面也有「香行社」成員題名,說明香行社的人也參加了彩帛行的開窟活動。從這三個洞窟的題記看,北市是主要經營絲綢、香料的大型市場。


北市也寄居著一批窮人,靠打工謀生。《廣異記》說,張仁亶小時貧窮,在東都北市寄居。有個叫閻庚的人,是馬行經紀人荀子的兒子,常來接濟張仁亶。荀子總是怒罵閻庚說:「你是商販之流,他是個窮文人,有什麼理由破費錢財來奉養他呢?」但閻庚不聽其父之言,繼續資助張仁亶。後來,張仁亶成為宰相、名將,閻庚棄商從文,最後官至一州刺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河洛 的精彩文章:

河洛美文賞析||「密封」由「彌封」而來
河洛廣記||萬里絲路第一驛——洛陽都亭驛漫談

TAG:人文河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