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聯合國軍」戰俘在朝鮮的非常生活:美軍俘虜神秘死亡

「聯合國軍」戰俘在朝鮮的非常生活:美軍俘虜神秘死亡

原標題:「聯合國軍」戰俘在朝鮮的非常生活:美軍俘虜神秘死亡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距中朝邊界約10公里的朝鮮碧潼設立戰俘營,收容管理「聯合國軍」戰俘。這些戰俘在碧潼的俘虜生活是怎樣的呢?


美軍俘虜神秘死亡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操縱聯合國進行干涉,由麥克阿瑟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9月15日,美軍陸戰隊在朝鮮仁川港登陸,隨後,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推進。


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繼而在10月25日打響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雲山戰役,共殲滅美軍1000多人。此後,隨著部隊連續作戰,戰場上的俘虜開始增多,戰地臨時收容所再也難以收容管理大量的戰俘。


1951年4月24日,經彭德懷批准,志願軍政治部在碧潼設立戰俘營,全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俘虜管理處」。碧潼是一個地處鴨綠江支流的半島,位於朝鮮戰場的後方,離當時前線約500公里,距中朝邊界約10公里,而且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只要在唯一通往外面的路上站崗放哨即可。

當時,戰俘營共收管了14個國家和地區的戰俘5000多人,主要是美國戰俘,有3000多人;次之為英國戰俘,將近1000人;另外還有土耳其、菲律賓、法國、哥倫比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戰俘。


然而,戰俘營剛剛成立不久,就出現了美軍戰俘神奇死亡事件,有的美軍戰俘好端端坐著,突然仰面倒下。而別的國家的戰俘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原來,在朝鮮戰爭初期,志願軍的空軍沒有出動,美國的飛機白天晚上封鎖交通,物資運不上來,俘虜們吃玉米、高粱,啃蘿蔔頭不消化。所以,有的戰俘坐著坐著就死掉了,尤其是以牛奶麵包為主食的美國士兵。


一開始,醫生們感到莫名其妙,後來請示國內,周恩來指示一定要想辦法,控制戰俘的死亡,並派專家前來解決問題,結果一分析,是嚴重的營養缺乏症。在抗美援朝軍需物資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志願軍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從中國東北調集大量物資,運到朝鮮戰俘營。


此後,隨著戰俘營的逐步完善,一些規章制度也陸續建立了起來。每個俘管中隊為一個伙食單位。戰俘們自己選舉產生「伙食管理委員會」,自己選出炊事員,自己管理伙食。


為了照顧戰俘們的生活習慣,還特地從國內運來了麵包烤箱;對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俘虜,則從國內運來了活牛羊。戰俘的伙食標準是每人每天糧食875克,白面、大米取代了初期的玉米、高粱,食油50克、肉50克、魚50克、蛋50克、白糖25克。這要比志願軍一般幹部、戰士的伙食標準高出很多,相當於團職以上幹部的中、小灶伙食標準。另外,戰俘們還可按期領取被服及日常生活用品。與此同時,戰俘營增加醫護人員,從而挽救了不少重傷戰俘的生命,一些輕傷戰俘也得到了及時治療。


戰俘營舉辦「奧運會」


碧潼戰俘營是怎樣對俘虜進行教育的呢?


俘管處主任王央公,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曾任東北軍區政治部敵軍工作部部長,具有豐富的敵軍工作經驗,並熟悉英語。在戰俘大會上,王央公用英語發表講話,他說:「同學們,請原諒,我不明白到底是上帝還是魔鬼促使你們來到這個窮鄉僻壤的……」


聽著王央公的發言,戰俘們極為驚訝,他們不僅對這位俘管處的最高領導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佩服得五體投地,而且對他幽默的語言,特別是對他稱戰俘為「同學」而感到新奇。對此,王央公解釋:「我之所以稱呼你們為同學,是因為這裡不是監獄,不是集中營,不是流放地,這裡是學校。在這所特別的學校里,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追求真理……」

為了很好地管理戰俘,志願軍在全國範圍內招收英語翻譯:一批在復旦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就讀的男女大學生們,紛紛響應黨的號召,前往碧潼戰俘營擔任管理員。


1952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戰俘營從當時1.3萬多名戰俘中,選拔出500名優秀選手,舉辦了一次史無前例、極其特殊、別開生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碧潼戰俘營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賽運動員國籍眾多,其形式完全仿照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模式組織。



美聯社記者成了「戰俘明星」

在戰俘營里,戰俘們不怕管教人員,最怕的是自己的戰友——那些美軍飛行員。儘管碧潼俘管處的空地上寫有大大的「POW」(PRISONER OF WAR,意為「戰俘」)字樣,從空中就能看見,但美軍轟炸機為了完成任務,還是經常跑來轟炸。美軍轟炸機一來,就在戰俘頭頂飛來飛去,狂轟濫炸一氣,把戰俘們嚇得四處逃跑。


美軍「王牌部隊」海軍陸戰第一師美聯社隨軍記者弗蘭克·諾爾,在第二次戰役中於長津湖地區被志願軍俘虜。後來,美聯社亞洲總分社在板門店的幾個編輯記者得知諾爾還活著,便設法給諾爾送去一架照相機,讓他拍攝一些志願軍戰俘營的新聞照片。


此事很快被上報,並得到志願軍談判代表團領導李克農、喬冠華的批准。不久,一批由諾爾拍攝的志願軍戰俘營中戰俘生活、活動的照片,被轉到美聯社亞洲總分社,該社挑選出7張戰俘們在戰俘營歡度聖誕節的照片發往美國,美國各大報刊競相在顯著位置刊登,立即在全美引起極大轟動。一時間,戰俘親屬的信件如雪片一樣飛來,諾爾也因此聲名大噪,一時成為美國的傳奇人物。


1952年5月,國際和平人士、英國的費爾頓夫人,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前往戰俘營考察,並與戰俘廣泛接觸。她回國後,著文盛讚志願軍戰俘的人道主義精神。



21名戰俘選擇留在中國


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朝鮮戰爭形成了一個邊談邊打、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交織的複雜局面。志願軍在戰場上的對手,是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雙方在戰場和戰俘問題上交鋒激烈。


第一次戰役後,志願軍釋放了163名戰俘,其中有27名美軍。


俘虜中最大的軍官是美國的王牌師24師師長迪安。他到朝鮮沒幾天就成了俘虜。迪安回國後,還被晉陞為中將,並以他的戰俘經歷寫了一本重磅書稿。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簽訂。停戰雙方遣返戰俘也隨即開始。交換戰俘的那一刻,志願軍交出去的戰俘,都依依不捨,不願離開。而從對方回來的戰俘卻一個個骨瘦如柴,痛哭流涕。


在戰俘遣返過程中,出現了一則重大新聞。有20名美國戰俘和1名英國戰俘提出,不願返回他們自己的國家,要求到中國生活。後來,這21個人有的被分配到陝西,有的被分配到山東,有的被分配到天津。被分配到山東的溫納瑞斯、霍華德還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他們回到濟南,被安排到造紙廠當技術員。改革開放以後,溫納瑞斯成為山東大學的外語教授,霍華德成了山東醫科大學的外語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很好玩兒 的精彩文章:

二戰日軍老兵回憶往事:八路軍游擊隊神出鬼沒
1938年抗日徐州會戰:60萬大軍險被圍殲,李宗仁頭上直冒冷汗

TAG:歷史很好玩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