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給自由的心靈留出一片空間

給自由的心靈留出一片空間

從今天起,每次發文時第二條位置,會開啟「少年之作」欄目,收錄我中學時期一些自認為還可以的文章,目測不少於 10 篇。

這些文章幼稚且存在偏宕之處,但對我而言是一種存檔。諸位如有興趣,也可看看,同時歡迎你的看法與批評。

本文為少年之作第一篇,寫於 2012 年 10 月,曾獲「春蕾杯」徵文全國三等獎。

| 洞主

望著天出神,我腦中的「自由」,大抵如鵬飛萬里而縱橫馳騁,雖目及四海、盡覽蒼穹,可究竟還是倚著六月之息,掙揣於風中。悵然,閉目,任神飛八荒、思接千載,一個心靈的世界,卻也給眾人的觀念牽制,添了太多紛擾、太多羈絆。

然而,我愈堅定它是一個自由的心靈了,這正如「目睹了『死』的襲來,但同時也深切感著『生』的存在」一般。真正的自由,絕非為心靈覓得一方虛無之所,而在於給其留出一片難免染有塵埃的空間。

凡是人,皆有心,可唯有自由的心靈,才具活氣,為它留出一片空間,方有意義。自由者,常覺出束縛,而敷衍苟活、混沌終生的人,則對於各樣的桎梏,興許才舒適自如,不妨說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麻木得何等閑適啊!

「程朱理學」的枷鎖下,倘若把女子裹腳,算作一種「非自由」,那甘心且樂意的閨秀們,則更是罪惡之源,甚至於還成了延續的動力,「三寸金蓮」嘛!而隨腳一併畸形的心靈,矯正過來反倒要受傷,無奈,於扭曲中,任其擺布,那麼留出一片空間何用?

世殊時異,未必心靈的鏈條,皆殘酷至此。可心無所想,囿於其間,終於還不太像人。

自由的心靈,需留出一片空間,然而也並非要任憑心緒,排盡萬般雜質的聯繫,懸於空中。

嵇康的真性情,自然足以稱得上鮮明。也正因此,在司馬氏家族的強權籠罩下,違心之論、虛妄之言,從不曾有。因不苟同於朋友的處世之道,於是《與山巨源絕交書》,便有如驚雷,明晰而震撼,橫貫古今,炸於腦海,一種極度的清醒,驟然呈於眼前。

嵇康為心靈的解脫,又掙斷了一根鏈條,自由,同時也危險得很了。漸而,當心魂近乎擺脫了最後一粒塵埃,獨立於世時,他,竟是在刑場的路上了!為自由,他靠真性情,拋盡有違心靈的一切,可竟也在冥冥中,被自己的「真」夾得毫無空間了。

他的死,確是因極度清醒地洞悉了枷鎖,而探求絕對之自由,如海子一般,不願「在塵世獲得幸福」,輕生......心靈悲苦遺世,莫非要找尋那死後飄渺的空間?

「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相容於他所處的具體時代」,這本是在說蘇東坡,可他到底是相容了的。一顆自由的心靈,雖難容於官場,但足以遨遊於最樸素的生活,棄峨冠博帶,為布衣平民,自得其樂。這顆心,渴望自在,而從不奢求絕對的自由。清醒中的澹然,恰給心靈留出了一片恬適的空間。

我時常想,人的本心該是最自由的,無拘無束,縱情暢想,願單隨著思緒,獨領神思。可殊不知,一切思忖,必由所接納的眾人之思維衍生,而非恆久獨處幽居的產物(況且也不可能有絕對獨立的人)。唉,愈是渴求心靈絕對的自由,愈是毫無自由的空間了。

「抱瓮灌畦」,曾是為了不受「機巧」束縛,而嚮往原始的自由罷。但抱瓮者,大約因長久扛著心中的信念,愈發蒼老了。我想,這如何謂之自由?

願,人們都有自由的心靈,並留有餘地,給它一片空間。當然,些許的塵埃畢竟免不了,可唯有這尋常而帶有塵土的空氣,方是生活生命的氣息。清醒,自由,澹然,自在。和著《立論》中最後的笑音,我自由的心靈,覓到了一片空間。

2012 年 10 月

-END-

圖片 | 來自網路

排版 | 洞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穴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洞穴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