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表演類項目——山西鑼鼓雜戲

表演類項目——山西鑼鼓雜戲

鑼鼓雜戲也稱「鐃鼓雜戲」、「龍岩雜戲」,山西漢族地方戲曲之一。合陽的跳戲一脈相承。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據唐代貞元二年的臨猗縣龍岩寺石碑記載,有龍岩寺即有雜戲,按照舊俗,每逢正月,臨猗縣的龍岩寺都要演出鑼鼓雜戲以敬神祀佛,故鑼鼓雜戲又有「龍岩雜戲」之稱。流傳於以臨猗、萬榮為中心,包括運城、河津、稷山、新絳、垣曲、夏縣等地廣大鄉村在內的一種古老的儀式戲劇。唱腔為吟誦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員均為男性,子承父業。劇目以軍事題材為主,有部分手抄劇本流傳至今。

鑼鼓雜戲的唱腔為吟誦體,有少量曲牌,如"越調"、"官調"、"油葫蘆"等。演唱不配絲弦,念多唱少,比較簡單,有"不被絲弦、鑼鼓斷句"的特徵。它的唱腔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耍句調,一般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又分緊急調和常用調,是雜戲的主要腔調;一種為擰字調,一般為多字句,有時中間穿插耍句調和數板;一種為宮字調,唱時不加鼓點,謂之"乾唱",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和多字句,根據悲傷和歡樂的不同情感,又有兩種不同的唱法。鑼鼓雜戲的道白很少,與蒲白相近,在每句話的尾後加鑼聲。

樂隊由鼓、鑼、嗩吶組成,以大鼓主奏,同時承擔樂隊指揮之責,基本鼓點有擂鼓、戰鼓、走鼓、剎鼓、列兒鼓、跌場鼓、行營鼓等八種。敲戰鼓者為鼓師,指揮整個樂隊。

鑼鼓雜戲的演出有一套固定的儀式。演出前要挑選數名精幹小伙,在寺前做跑馬錶演;戲班全體角色列隊走街串巷,人稱"擺道";隨後,分別到各自的宗族宗廟祭祖,再登台演出。演出時,由一名身穿長袍、頭戴禮帽的"打報者"引著各種角色上台到左角入座。角色登場用"念"的方式自報家門,舉手動步及唱、吟、念、白均配鑼鼓。"打報者"還負責拉前場、傳令、稟報,給觀眾解說劇情以及充當樹木、石頭道具,類似宋代雜劇中的"竹竿子"。現代的各種文藝節目主持人的雛形就是"打報者"。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如何關注 ?

A.查找公眾號:大世界1917

B.搜索微信號:dsjtzglyxgs

C.點擊文章標題下方藍色字體「大世界19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世界1917 的精彩文章:

TAG:大世界1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