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月租300塊的好房間,交換條件是陪伴老人,你願意嗎?

月租300塊的好房間,交換條件是陪伴老人,你願意嗎?

這是BottleDream695次與你美好分享

來看看這個房間怎麼樣:

30 平米左右,一個人住剛剛好;

「酒店標間」裝修,帶獨立衛浴;

落地窗外風景不錯,還有個小陽台;

交通也不錯,公交車站出門就是。

作者想像自己住進了這個 300 塊月租的房間

你沒看錯,這樣一個房間,租金才300塊——

只要你對老人有愛心,每個月能抽出 20 個小時參加助老志願服務,例如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教他們用智能手機,或者結合自己的特長,給他們開「興趣課」……

簡單來說,

就是用你的愛心和時間

來交換便宜房租

——住進養老院里。

這是杭州高新區(濱江)一家養老院的嘗試,抓住兩個人群的特點,讓他們「各取所需」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工資不高,想盡量節省房租,同時也希望能租到還不錯的好房子,住得舒服。

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們:行動局限在養老院里,常覺得無聊;疾病和衰老的困擾下,心情陰霾。跟年輕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能讓他們感受到生機。

如果是你,

你會願意住進這樣的養老院里嗎?

「我挺享受這裡的生活。」楊雲海說。

楊雲海 29 歲,已經在這個養老院里住了 1 個多月。杭州都市快報的記者採訪了他。

同住在這個養老院的還有 14 個年輕人,都在附近工作,有的在企業里做行政,有的搞 IT,楊雲海則是藝術掛的,跟朋友搞了個少兒藝術工作室,教國畫和書法。

楊雲海在教書法課(圖片來自都市快報)

住進養老院以後,楊雲海也成了老人們的「楊老師」,每周六下午兩點半,楊老師的書法課準時開課。

84 歲的林奶奶是學生之一。在搬進養老院前,沒想過自己的「鄰居」還有年輕人:

「蠻好的蠻好的,我們也覺得變得年輕起來了。」

如果只是奔著房租便宜的話

還是別去了吧

杭州的這家養老院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去年 8 月開始,上海普陀區也有類似探索。養老院們在創新的同時也很謹慎,例如,對申請者有一定條件限制,邀請老人、社工評價和考核年輕人的志願服務質量。

最近幾年,這樣「年輕人住進老人院」的嘗試,也在芬蘭、荷蘭、美國等地先後掀起不小浪花。荷蘭的瑪尼塔斯之家(Humanitas Home)就是典型之一。

對於年輕人來說,「瑪尼塔斯之家」的吸引力可能更顯著,因為它完全不!要!錢!相應的,成功入住的年輕人每個月需要做 30 個小時志願服務,相當於一天一小時。

不過,也有幾個年輕人很快就放棄。

24 歲的 Jurri?n Mentink 是「瑪尼塔斯之家」第一批青年居民之一。他總結說,如果不能平等、謙虛地和老人們相處,只是想要「佔便宜」住好房子,想著完成志願服務的任務就能抵房租的話,建議你還是別摻合了。

24 歲的 Jurri?n Mentink

為什麼這樣說?

舉個常見的例子,類比一下:每到節日前後,養老院的情況。養老院很容易成為幼兒園、學校、企業等「獻愛心」的熱門地,常有同一批老人被連續「探望」、「問候」的情況出現,甚至會有老人們連軸轉地看錶演、握手致謝。

當所謂「善意」變成需要「完成」的「任務」,「好心」真的很容易成了壞事。

回顧自己的「養老院生涯」,Jurri?n Mentink意識到自己過去或多或少帶著「老人們挺可憐」、「幫助老人」的心態,但當他真的住進去成為裡面的一份子,他感覺到自己的內在變化:

他對「衰老」、「死亡」等的觀念被一點一滴地衝擊,感受到自己試圖從刻板印象中剝離——儘管真的很難。

「如果你真的發現,自己能從這些『老鄰居』們身上學到很多,那你會在那裡住得很開心。」他說,這真的需要觀念的轉變。

對「愛無能」的溫柔治癒

讓年輕人住進養老院的做法,原本期待的是將生機帶給老人們,卻對年輕人也有奇妙的「副作用」。

越來越多年輕人離開原生家庭,離開家鄉在外打拚,和家人親密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難得假期回家,「蜜月期」維持不了幾天,卻很容易因為小事而激化矛盾。

明明不是不在乎,不是不愛,卻不知道該怎麼相處,怎麼表達。

在這一點上,能住進養老院的年輕人們可以說是幸運的:離開家人在外工作的他們,因此補習了「聆聽」和「理解」這重要兩課。

在芬蘭、荷蘭、美國等地的項目實踐中,不少年輕人坦言自己以前很「情緒化」、「不太有耐心」,但這個項目給了他們很大觸動。

如果有機會讓你住進養老院,你可能也會在和老人的相處過程中,反思自己跟父母、長輩之間的關係:儘管問題的癥結可能錯綜複雜,一時半會兒很難解開,但作為子女,也許可以更大膽地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對於養老院里的許多老人而言,這也是寶貴的,因為他們從年輕人身上感受到了「被需要」,這有利於他們抗擊養老院常見的三大「瘟疫」:厭倦感、孤獨感,無助感。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生命課

就目前來說,讓年輕人住進養老院的做法還在小範圍實驗的試點階段,但它把一個關鍵問題推到更多人面前: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人如何能過上有價值的生活?尤其是在生命無可避免走向的衰退期,「有價值」還有沒有可能?

斯坦福大學長壽研究中心的勞拉·卡斯坦森教授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更容易從在意實現、擁有和得到當中,轉而懂得欣賞日常生活的愉快和親密關係。

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研究了養老院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在《最好的告別》一書里總結道,過去人們對於衰老的認識、對於養老院的定位,都過於重視醫療治療和照顧,「重心很狹窄」,只專註於修復健康,忽略了心靈的滋養。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把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驗作為醫學問題對待。」阿圖?葛文德寫道。

在社會逐漸步入老齡化的今天,「老人」不應該被視為要被解決的「問題」。

是時候重新理解疾病、衰老、死亡——它們是與生命相關的「社會工程學實驗」,與之相關的不止老年人本身,而是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如何看待老人,如何理解衰老,和我們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關。

文 | 小火龍

編輯 | 麒麟

圖 | 都市快報、Humanitas Home、CNN

關於疾病、衰老、生命,

我們還報道過這些

還有更多,你可以慢慢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ttleDream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第一個在難民營里舉辦的TEDx大會,發生了什麼?為什麼?
這輩子,也許只能跟爸媽再吃150頓飯,至少要有一頓像這樣

TAG:BottleDr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