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沒男友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武漢晚報訊 (記者毛茵)23歲的姑娘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雖無男友,和同事朋友倒也合得來,就是平時不愛熱鬧,尤其討厭一大幫人聚會鬧哄哄的。母親卻擔心女兒還沒有交男友是得了社交恐懼症,強拉女兒去看心理醫生。8月1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王高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性格內向和社交焦慮表現形式比較相似,但是有本質的區別。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安靜不太喜歡和人打交道,但是並不害怕。社交焦慮是一個人可能內心深處是喜歡某人的,但是存在害怕、恐懼和迴避。
父母為子女婚姻焦慮往往過分操心,甚至無端往疾病上套。作為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會長的王高華教授經常親自為患者作科普。他解釋,不喜歡社交和迴避社交是不同的概念,我們必須承認或接受人的性格存在著差異。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們不能強求別人和我們一樣的性格和相同的行為方式。事實上相同或相似個性的人在一起共事未必愉快,因為相容和互補反而更加和諧,包括夫妻關係,性格傾向的高度一致並不一定是好夫妻。
王高華表示,一個人不喜歡交際通常是性格內向,而害怕並迴避交往,可能是一種疾病——社交恐懼症或者社交焦慮障礙,這是可以訓練和治療的。
性格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個性隨環境、年齡、經歷、身份的變化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王高華稱,性格沒有絕對的好壞,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並沒有優劣之分。當然性格和職業還是有較高的相關性,比如做產品、保險銷售性格外向者可能更有優勢;而從事科學研究、實驗室工作性格內向者可能更加專註;內向外向是相對的概念,大多數人是交叉和混合狀態;內向性格者不必感到焦慮,找准人生定位十分重要。
作為一種疾病,社交焦慮症和焦慮性人格高度相關,其本質上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有一部分「口吃」的「患者」在父母兄弟姐妹妻兒面前說話表達流暢,但在公共場合就出「狀況」。社交焦慮障礙存在於各種人身上,包括個別我們認為「能說會道」的人甚至公眾人物。
社交焦慮的人認為,強迫自己多參加幾次社交就能慢慢改善,但實際上這隻會不斷地發現自己是多麼地「社交無能」,產生更深的挫敗感,變得更加抗拒和迴避社交,陷入 「社交恐懼——迴避 ——強迫融入——受挫——更恐懼社交——徹底否定自我」的惡性循環當中。充分的準備、反覆的訓練可以克服焦慮反應,亦可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且效果較好。
(毛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