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假如唐生智堅守南京,或許不會發生南京大屠殺

假如唐生智堅守南京,或許不會發生南京大屠殺

南京保衛戰,是中國軍民損失最大的一場城市保衛戰,此戰,中國軍人5萬人死亡,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更是有30萬平民被屠殺。

甲骨文叢書·南京1937:血戰危城

¥51.80

而唐生智這個名字,因為戰略原因,沒有與張自忠、王銘章一樣被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甚至成為一位充滿灰色意味的抗日將領。

其實,唐生智的初衷是「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儘力固守,決不允許輕棄寸土。」當時的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曾兩次勸降唐生智均被拒絕,唐生智的想法是以「破釜沉舟」精神背水死戰。

當時身在武漢大本營的蔣介石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深感從淞滬撤至南京的中國部隊士氣已經遠遠不如淞滬會戰,形勢嚴峻,為避免南京守軍被圍殲,蔣介石命令唐生智撤退。

假如蔣介石沒有命令唐生智撤退,或許南京大屠殺不會發生。

1937年12月12日17時,唐生智召集師以上將領開會,出示了蔣介石相機撤退的電令,至此,「大撤退」變成了徹徹底底的「大潰敗」。

國民黨政府特別是蔣介石的戰略戰術布置上的搖擺不定是造成「大潰敗」的重要原因。

從1937年8月淞滬戰爭開始後,南京就成了日軍空襲的重要目標。但是國民黨政府卻一直開展防空和抗戰宣傳教育,發動各社會團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日宣傳和捐款活動。

其實蔣介石此時已經有放棄南京之心,對南京保衛戰的準備是有限的,國民黨政府表現出的堅決抗戰的高調姿態,給國民留下了堅守南京的印象。所以,沒有制定如何安置和保護市民的詳細計劃。

唐生智為了迎合蔣介石形式意義上的抗戰到底的口號,將沿江幾乎全部的渡江船隻沒收。

唐生智的想法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戰術思想上分分歧導致唐生智失去了撤退的最佳時機,從而造成大批中國軍隊未能成功撤退而滯留南京,最後大部分被日軍屠殺。

假如蔣介石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達成堅守的一致意見,南京守軍或許能堅持相當長的時間,這樣,也會為市民的有序撤退創造條件。

如衡陽保衛戰和滕縣保衛戰,雖然軍隊為之犧牲最後一兵一卒,但是沒有發生對平民的大屠殺。

蔣介石戰略戰術上的搖擺才是造成南京大屠殺重要原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站在牆外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鬥?附近敵人竟目睹戰鬥經過,二話不說立馬投降
晚清太監壯舉,誓死保衛圓明園,直至全部戰死

TAG:站在牆外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