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敏感性皮膚再認識

敏感性皮膚再認識

醫學科普|醫院故事|散文隨筆

做負責任的醫學科普

講述有溫度的醫院故事

據統計,全世界 30% ~ 50%的人遭受皮膚敏感的困擾,他們往往不能隨意嘗試皮膚護理產品,承受較大的困惑或痛苦。然而,經典的皮膚病教科書上並沒有敏感性皮膚的定義和介紹,敏感性皮膚是皮膚科術語還是消費者的通俗語言,是否應該納入皮膚病學教科書作為獨立疾病名稱一直存在爭議。從皮膚病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敏感性皮膚及其與相關疾病的關係是合理防治此類情況的基礎。

什麼是敏感性皮膚

敏感性皮膚(sensitive skin)描述的是一種由多種因素誘發的包括緊繃感、刺激感、燒灼感、疼痛感及瘙癢感等在內的自覺癥狀和(或)出現紅斑、水腫、毛細血管擴張、乾燥、脫屑等臨床體征的皮膚

狀態

同義詞包括

sensitive skin sydrome

intolerant skin

reactive skin

hyperreactive skin

敏感性皮膚有多常見?

由於調查方法的異質性,不同地區報告的敏感性皮膚的發生率差異較大,美國的調查顯示44.6% ~52%的人是敏感性皮膚,歐洲為38.4%,英國51.5%的女性和 38.2%的男性報告皮膚敏感。亞洲和中國女性分別為 40% ~ 55.98%和 36.1%。面部是敏感性皮膚最常累及的部位(85%)。

科學看待敏感性皮膚和傳統皮膚病的關係

應當指出,敏感性皮膚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具有相同和類似表現的症候群。由於傳統的皮膚病學沒有敏感性皮膚這個概念,將敏感性皮膚當做一種獨立疾病,而對潛在或伴發的皮膚病不重視或視而不見,不但會帶來診斷上的困惑,也無益於開展針對性治療。因此,對這些癥狀或體征,建議仍先給予原發疾病診斷,同時註明伴敏感性皮膚,比如特應性皮炎伴敏感性皮膚,這樣既遵循了經典皮膚病診斷模式和思路,又顯示了導致皮膚敏感的原發疾病及其可能發病機制。

敏感性皮膚臨床治療策略

由於不同類型敏感性皮膚在發病機制上的差異,在治療上沒有統一標準方案,可根據不同的發病基礎制定相應的策略。

繼發或伴發皮膚炎症性疾病時要配合使用局部和系統抗炎症治療,如抗組胺藥物、硫酸羥氯喹片等;外用抗炎症藥物包括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質激素軟膏、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非甾體抗炎藥物等。

不伴發皮炎者和皮炎控制好的患者,應注重對皮膚屏障功能的修復,含有甲羥戊酸和煙醯胺的外用製劑已被證實可通過促進膽固醇和神經醯胺的生物合成而改善皮膚屏障功能

此外,基礎研究表明,低劑量生物刺激療法或稱光生物學調控作用可促進細胞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合成增加,抑制促炎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 的釋放,並促進膠原合成增多,增加皮膚厚度,可作為上述治療的補充。

為減少複發次數,在聯合保濕劑治療的基礎上,長療程間歇抗炎治療應作為一種重要手段。

對於伴有紅斑、毛細血管擴張者除常規治療外,可以使用0.5%溴莫尼定凝膠或者0.2%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外用;辣椒素的選擇性拮抗劑(4-叔丁基環已醇)可抑制辣椒素激活溫度敏感型瞬時受體電位通道,減輕皮膚灼熱、刺痛。真皮內注射肉毒素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面部潮紅。對於伴有焦慮者,可考慮聯合抗焦慮、抗抑鬱藥物。

總之,敏感性皮膚是一系列皮膚病的癥狀,而非一個獨立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一些皮膚病和亞臨床表現的皮膚病,其中玫瑰痤瘡和特應性皮炎可能是其主要的潛在病因。認識到敏感性皮膚是潛在疾病伴發的皮膚狀態,對於制定針對原發疾病的綜合治療方案有指導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皮膚 的精彩文章:

大S曬照為老公慶生,皮膚太好網友直呼羨慕,汪小菲:絕對沒有PS
皮膚管理師科普:痘坑痘印該怎麼辦?

TAG: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