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攻陷長安無一將勤王,大臣上書將唐代宗罵得狗血淋頭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吐蕃忽然入侵唐朝,邊鎮將領紛紛告急。掌權的大太監程元振卻故意隱瞞不報,長安竟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十月,吐蕃進犯涇州,涇州刺史高暉舉城投降。於是,吐蕃以高暉為嚮導,長驅直入,直到抵達邠州,唐代宗才知道這個消息。倉皇之下,唐代宗以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抵禦。
其實,李適這個關內元帥純屬掛名,一切還得靠郭子儀。但此時的郭子儀閑廢已久,部下早已離散,成了光桿司令,臨時招募了二十名騎兵趕赴咸陽。
到了咸陽時,吐蕃和吐谷渾、党項、氐、羌等各族部隊一共二十萬人漫山遍野而來。郭子儀緊急向朝廷彙報請求增兵,程元振從中阻攔,報信的人根本沒見到唐代宗。
吐蕃軍隊跨過便橋直逼長安時,唐代宗還在操練軍隊,倉促之下不知所措,只得逃亡陝州,官吏作鳥獸散,禁軍部隊也一鬨而散。郭子儀聽說後,又急忙回到長安。
回到長安的郭子儀身邊只有三十人,但他毫不驚慌,和時間展開賽跑,一路上到處招攬散兵游勇,憑藉自己昔日的威望,逐漸聚集起四千人。
有了這四千士兵作為班底,郭子儀穩住了長安的軍心和民心,開始在長安城外布起疑兵。長安百姓也在到處散布謠言:「郭令公已經從商州率領大軍而來,軍隊多得數不清!」
吐蕃軍隊本就是貪圖錢財而來,此次輕而易舉的奪取長安,大肆搶掠之下,幾乎將長安洗劫一空。聽說唐朝最能打的郭子儀已經趕到,不敢多做停留,連夜逃跑。
從開始進入唐朝境內,到佔領長安,吐蕃聯軍共在唐朝境內橫行了一個月之久。手握重兵的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竟都選擇了觀望,為何如此呢?太常博士柳伉的上書給了答案:
「犬戎侵犯關隴地區,兵不血刃,就從容進入京師,搶劫皇宮,焚燒陵廟,而士兵沒有一人拚死作戰,這是將帥背叛陛下;陛下親小人而遠君子,天長日久,釀成大禍,而大臣們身居朝廷,卻沒有一人敢觸犯龍顏,使陛下回心轉意,這是公卿大臣背叛陛下;
陛下才出都城,老百姓便大聲鼓噪,爭奪府庫,互相殘殺,這是三輔地區背叛陛下;從十月初一頒下詔書徵調諸道軍隊以來,已有四十天,但是沒有一兵一卒入關赴難,這是地方背叛陛下。
內外叛離,陛下認為今天的形勢是安全,還是危險呢?如果陛下認為形勢危險,難道能高枕無憂,不為天下討伐罪人嗎?臣聽說良醫治病要對症下藥,不對症下藥是沒有好處的。
陛下看看今天的病根,是什麼原因使陛下落到這種地步呢?假如一定想要讓宗廟社稷存在下去,只有將程元振斬首,通告天下,並且讓擔任內諸司使的宦官全部隸屬各州,將神策軍交給大臣統領。然後自削尊號,頒發詔書,引咎自責:
『如果天下允許朕改過自新,那麼,應當立即招募士兵西來救援朝廷;如果天下認為朕有惡不改,那麼,朕願意聽從天下人心歸向,請訪求聖賢登上帝王寶座。』
如果陛下那樣做了,而軍隊仍然不來救駕,人們仍不感動,天下仍然不服,臣請求將臣滿門抄斬以向陛下謝罪!」
這道上書言辭激烈,直指要害,看得唐代宗汗流浹背,又無法反駁,因為它指向了一個關鍵人物——程元振。
身為一名宦官,程元振竟然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判元帥行軍司馬,大權獨攬,為所欲為,比李輔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力,程元振對於那些戰功卓著的將領全都忌恨,想方設法加害。吐蕃剛入侵時,程元振不及時上奏,致使唐代宗狼狽出逃。
唐代宗頒發詔書徵調諸道軍隊時,李光弼等人痛恨程元振身居要職,即使出兵趕走了吐蕃,日後也難逃被他陷害,乾脆選擇按兵不動,讓唐代宗出出洋相。
事已至此,唐代宗深知程元振已經惹了眾怒,但他還是念著程元振的擁戴之功,僅僅只是削去程元振的官爵,放歸田裡,朝野上下無不失望至極。
※武則天時期最慘痛的一場大敗,二十八位將軍被契丹團滅
※大唐名將李靖做人到底有多慫?被屬下欺負了連門都不敢出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