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史宴:湘軍淮軍為什麼有如仇敵?從這一戰互相拆台開始,冤冤相報何時了

文史宴:湘軍淮軍為什麼有如仇敵?從這一戰互相拆台開始,冤冤相報何時了

文/李古

湘捻大戰尹隆河

湘軍准軍被打殘

1871 年1月,湘軍郭松林,彭毓橘,伍維壽等部在臼口鎮的尹隆河遭遇東捻軍,激戰至深夜,捻軍佯敗退兵臼口,引湘軍一路追至羅家集。捻軍將馬隊埋伏在從林深密之處,讓步卒在村莊中散步誘敵。湘軍果入圈套,一進羅家集,就遭遇捻軍馬隊衝殺。

郭松林所率為步軍九營,另有伍維壽馬隊五營,都是招募來的新兵,驟逢勁擊,立刻全面崩潰。郭松林部兵分三路,左路部將曹仁美,中路部將郭芳珍盡皆戰死,郭松林也身受重傷,唯有沈鴻賓一部,兵卒略精,苦守未潰,其餘被殺甚眾。

此一戰,湘軍折兵四千餘人,軍心大挫。這一部湘軍,本是在舊湘軍裁撤之後曾國荃苦心練出的新湘軍,本來指望在剿捻之戰中攢些經驗,為將來湘軍發展留一些種子,不想吃得如此大敗。

消息傳去,曾九帥被打擊沉重,以至於灰心懶漫,遽萌退志。又害怕打光剩餘的家底,傳檄眾部「馬步不得不穩重以圖耳。」

東捻一戰打衰郭松林部之後,被湘軍彭毓橘,熊登武和譚仁芳三部夾攻。進攻安陸府失利,退回天馬,京山。隨後淮軍盛字營(周盛波,周盛傳),良字營(劉秉璋)樹字營(張樹珊)在德安府胡家店地區和捻軍遭遇。雙方擺開陣仗一統硬磕,淮軍火力全開,捻軍馬隊步兵輪番沖陣,一時不分勝負,各自罷兵。

胡家店戰後,捻軍退兵應城,張樹珊部依仗軍械精良,率六營淮軍對東捻軍窮追不捨,居然將友軍盛字營甩開20里,捻軍見張樹珊部冒進,再次佯敗誘敵,引張樹珊搶渡楊家河,待張軍渡河方畢,捻軍以數萬之眾,四面圍攻。張樹珊背河而戰,退路盡絕,奮戰許久無援,全軍傷亡殆盡。

樹字營是淮軍精銳,人馬善戰,火器強大。在淮軍之中常為先鋒,無往不利。這次被捻軍打光了有生力量,讓淮軍諸部軍心大震,莫不悲慟。

東捻軍一月之中,和湘淮共計九部連番惡鬥,每用佯敗之法,誘敵以孤軍深入,再聚大兵反身抄殺。殺散湘軍三部,全滅淮軍六營,其戰鬥力之兇悍不用贅述。

捻軍總兵力遠遜於清軍,卻能在局部聚攏數倍之兵力將清軍凸進的孤兵一口吞下。全殲敵人又保軍力大致無虧,可見捻軍領袖對部隊穿插機動,聚攏兵力包抄運用的十分嫻熟。此戰術反覆使用,來一敵吞一敵,敵人數量再大也可以慢慢吞吃。

湘軍郭松林部不過是新募之兵,而張樹珊部號稱精銳,還不是淮軍之巔。捻軍連敗二軍,還算不得多牛逼。

東捻馬上要面對的湘軍鮑超、淮軍劉銘傳,才是真正的彪悍之敵。

鮑超之霆軍共有步兵二十營,馬隊十二營,約一萬四千人,軍械精良是湘軍之第一。鮑超以兇悍著稱,曾以五千軍力硬啃黃蠟山號稱十萬太平軍駐守的堡壘。霆軍與太平軍「十盪十決,驟不得手,軍漸不支」,這時鮑超率親兵從太平軍炮穴爬入,將鮑字黑旗十桿環列樹之,眾軍見敵壘中樹立將旗,知道主將得手,軍威大震,遂破太平軍四十八座營壘,太平軍被屠六千人,鏖戰之下溪水為赤,撲港淹死者無算。

鮑超沒讀過書,行伍出身,性格殘忍,治下霆軍氣質和他類同,就是桀驁不馴,個個都是亡命之徒。

劉銘傳字省三,渾號劉六麻子,十一歲手刃仇家,十六歲率領數百人嘯聚山林為匪,若論悍匪之性,他或許能出鮑超之右。

他所挾銘字營,轄有左、中、右3軍,每軍6營,共18 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9000多人,洋槍4000多支,還有獨立的炮營一支,全用西洋開花炸炮。因為裝備太好,在入豫剿捻之時,居然引起了僧格林沁余部陳國瑞的嫉妒,陳國瑞掠搶銘軍武器,雙方差點大打出手。

劉銘傳在平太平軍戰鬥中,曾生俘無錫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兩萬部從,殺死李秀成部將陳坤書及部下一萬人,戰功之著也不弱於鮑超。

鮑超、劉銘傳都是一介草莽。他們和捻軍的戰鬥可謂是社會同類之間的戰鬥,十分令人期待吧?

二士爭功斗臼口

兩個土匪要吃雞

1867年2月18日,劉銘傳駐軍京山下洋港,鮑超駐軍臼口鎮。東捻屯駐尹隆河。三部勁旅躍躍欲試,大戰一觸即發。

東捻軍之前兩番取勝,繳獲糧草輜重無數,軍隊士氣高昂,於是決定在尹隆河跟清軍再戰一場,意圖在鮑超、劉銘傳之中咬下一塊肥肉,然後衝出臼口之圍,西渡漢水進入四川、陝西地區。於是賴文光宣諭全軍:

今日斬劉捉鮑,長驅西上,一入四川,據巴蜀之利,以上紫荊關,合張宗禹攻陝西,洪大王事業亦不足也!

若果能如賴文光所設想,東西捻會兵川陝,和回民結成一氣,不僅李鴻章的兜剿的大計涼涼,捻軍若與回軍據蜀地扼守秦關,在四川成立個什麼拜上帝突厥斯坦國,那麼西藏,新疆也會被染指,中華西方半壁不為我所有,百載之下會變成啥樣不敢設想。

所以臼口會戰是不僅決定了捻軍的命運,也是決定中華命運走向的大決戰。

鮑超和劉銘傳肩負國運,不知彼時兩土匪知也不知?

18日,劉銘傳與鮑超約期第二天分兩路對捻軍發動總攻,預以霆軍由西而東,銘軍由北而南,兩面夾攻。

而第二天,劉六麻子變了主意,他和鮑超一向互相看不順眼,他打算提前進攻,將功勞盡攬。

8月19日,七時,銘字營孤軍渡天門河,對東捻開展攻擊。

東捻本來就善於誘敵以孤,劉銘傳一頭撞來,正中下懷。東捻於是不戰而退。銘字營部將陳振邦,保成二人率騎兵追擊五里餘地,捻軍一路拖住二人不放,另一路馬從淮軍背後突擊,斬斷淮軍退路。淮軍不知虛實,劉銘傳只好又分步兵三營,馬隊三營防備後路。

東捻見銘字營分兵,隨即以主力反身抄殺,銘字營只渡河兩部,遭遇反殺,只好放棄渡河。劉銘傳將十二營分成三路作戰,左路迎戰任化邦部,中路抵住賴文光部,右路抵擋牛遂部。此時淮軍分兵過多,陣形漸驅薄弱。

在中路軍和右路軍跟捻軍纏鬥之時,東捻之藍旗總任化邦以大隊騎兵將淮軍左路軍團團圍住。

任化邦又名任柱,是藍旗捻宗領袖,人長力大,勇猛善戰,所部每人擁有兩三匹快馬,步卒亦騎馬,日行數百里,飄忽不定,昔日率捻軍一氣突破開封南沙,賈防線,清軍重兵層層難抑其鋒,以至於曾國藩哀嘆:「任化邦之騎最悍,誠項羽之儔,人中之怪傑也。"

淮軍左路被被切割,任化邦意欲先折此一股,劉銘傳隨即命中路黃桂蘭,張士元,李錫增等三營淮軍前去救援。結果被任化邦一起圈入包圍,三營力戰不敵,李錫曾戰死,淮軍左路遂潰。

東捻打斷淮軍左臂,趁勢遮攔淮軍中路,任化邦,賴文光,牛遂,李蘊泰各率部從合力攻打淮軍。劉銘傳抵擋不住,且戰且退,不消二刻,右路,中路淮軍均陷捻軍重圍,劉銘傳幾戰不能突圍,移時,部下唐殿魁,營官田履安,吳維章盡皆戰死。銘字營一敗塗地,總統營官與幕僚等俱脫冠服坐地待死。

淮軍即將全軍覆沒之時,戰局突起變化。一直按兵不動的霆軍突然從捻軍背後殺來。原來鮑超恨劉銘傳搶功,於是有意延宕兵時,眼見銘字營慘敗才發兵來救。

東捻再次分兵三路抵擋,左右兩路從旁十里包裹而來,每路約千騎,中間橫列步兵,層層並進,兇猛異常。

鮑超也將霆軍分為三路,每路五營,又分四營為游擊之師,總計約一萬人,一起鼓噪衝殺。

東捻軍和銘軍力戰半日,士氣已疲,而霆軍蘊銳已久,戰力正盛,加之霆軍裝備大量新式火器,遠程殺傷兇狠。捻軍和霆軍接陣之時,天漸有雨,伊隆河一帶河溝交錯,地勢泥濘,東捻軍馬隊行動受限,力竭不支遂成慘敗。

東捻在臼口先勝後敗,痛喪好局,尹隆河一帶數百座營壘均被霆軍佔據,部隊被斬首數萬,生擒四千名。

尹隆河之戰圖繪:左下角騎馬者為捻軍

當然最慘的不是東捻,而是急於爭功險些喪命的劉銘傳。銘字營兵勇死傷甚重,還有洋槍四百桿,連同一切輜重軍械,以及劉銘傳的花翎紅頂子都給捻軍撈走了,其狼狽之態簡直不可描述。

劉省三羞愧難當,而李鴻章意欲護短,居然搶先舉報鮑超霆軍逾期不至使淮軍慘敗。

鮑超自許有功,突然被清廷嚴旨斥責,悍匪受不了這個委屈,立刻稱病開缺回鄉,撂挑子不幹了,不久鬱郁吐血而死(劉銘傳死的和他很像,可謂報應不爽)。

後人對臼口之戰中是銘軍搶功還霆軍是逾期多有爭論,我覺得銘軍搶功在先,霆軍逾期在後是最有可能的真相。

鮑超死後,霆軍也被裁撤,湘軍所余不多的精銳又去一部。如此先折有功之將,又撤虎賁之營,這筆賬自然要記在李鴻章和劉銘傳身上,從此湘軍系部曲深恨二人(以左宗棠為甚),劉銘傳做了台灣第一任巡撫後,湘軍系的劉璈處處和他為難,但這是後話了。

捻軍在臼口損失慘重,無法渡過漢水入川,佔據蜀地和西捻匯合,但還是從臼口破圍而出,往返河南,安徽,湖北交界地帶,欲反覆長竄,扯動清軍部署,再直入川陝。

3月23,捻軍在蘄水六神港和彭毓橘部湘軍激戰,捻軍又大敗湘軍,彭毓橘戰死,和捻軍對陣以來,湘軍諸部多次潰敗,從此一蹶不振,不敢和捻軍交鋒,基本被送出歷史舞台,散團afk。

捻軍入川受阻,但用長竄之力,來回兜轉,終於在6月從棗陽破鄂境而出,回到河南。李鴻章的在湖北的兜剿大陣算是完犢子了。

但回豫之後的捻軍內部發生分歧,賴文光、任化邦還是力主入陝,而其它統領認為陝甘回亂已久,沒有油水,應該去山東富庶之地趁食,捻軍幾大領袖就西遊還是東竄爭論不休,最後打糧劫戶的想法還是佔了上風。東捻一路繞開山東中部清軍盤踞之地,竄向膠東,青州,萊州和登州,因為這三州糧食充足,富戶很多,方便搶掠。

膠東半島地圖

東捻貪食糧草,逐漸忘了入陝的戰略任務,這是致命的路線錯誤,也是其流冦性質所致,命數也。

膠東三府雖然雖然富庶,可是處於運河以東的膠東半島,三面環海,地勢起伏不定,非常不利於捻軍行動。李鴻章之倒守運河,進扼膠萊,以天塹為鎖的河防大陣正好發動。

東捻由此一路直趨,終蹈覆滅。

「自從上次給你們發送消息後,據筆者所知,發生在清國北方唯一重大事件就是兵力號稱20萬的大清皇家軍隊,在李鴻章的指揮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已經在山東半島東部威海至濱海方向一線完成了對北方起義軍(捻軍)的包圍。

李鴻章是大清國北方皇家軍隊的總司令。李鴻章最近為了營造一條由堡壘組成,幾乎橫跨膠東半島的封鎖線,已經花了大筆的銀兩,在過去的兩個月的時間裡,他不時的報告北京政府,稱部隊將在短期內準備就緒,然後徹底粉碎和消滅兵力達到2萬人的整個叛亂部隊,從而完全平息這次發生在清國北方的起義。」

——1867年9月 紐約時報

山重水複掩不住

這次老李又失手

1867年 6月,東捻從河南鎮平出發,10日馳入山東曹縣,巨野,鄆城,6月11日,到達鄆城黃家海,菜家林地區,準備強渡運河,12日晚,東捻佯作攻勢,猛打沈口運防,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安德海那位)中計,命令全河沿線防軍趕赴沈口防堵,當時沈口聚集捻軍四五萬人,看上去充斥馳驟,戈矛如林,槍炮如電,通夜喧囂,陣勢鋪張驚天動地。

丁寶楨全力圍堵之時,東捻忽支一部數十輕騎,從防守薄弱的戴面搶渡運河,戰潰守軍王心安部,飛奪渡口及船隻。捻軍主力正面扛住丁寶楨,暗地裡偷偷轉移,這時正值旱期,運河之水突然枯竭,捻軍無遮無攔從戴廟河西涉水突奔向東而去。

紅色箭頭為東捻活動路線

東捻先下湖北,又出山東,突然東破運河,李鴻章的兜剿大陣,河防之圍被捅得稀里嘩啦。他忍不住在朋友圈哇哇大叫:

戴廟之失,僅馬賊數十,河防重備,真如兒戲!!聞之憤恨填膺!」

曾國藩也跟著一起酸:

千里牆濠,三年辛苦,一旦前功盡棄,可嘆可憂,雖水涸由於天心,而懈乎亦關人事如何如何。

秀了好一把幸災樂禍。

東捻渡過運河後,北上泰安,後走鄒平,昌邑,一度進逼煙台,清廷唯恐捻軍佯做東去,實欲北渡黃河威脅京畿,嚴令諸部調兵圍剿。丁寶楨令山東軍嚴守黃河各段防線,李鴻章又調周盛波、劉銘傳來援,幾方大員戰戰兢兢如臨大敵,其實又高估了捻軍的戰略水平。

早在1865年捻軍打死僧格林沁之時,完全有力量北渡黃河,直逼京畿,曾國藩也為此急得手忙腳亂,結果捻軍在魯中地帶徘徊多日無所作為,又趨河南趁食去了。

此時的捻軍仍然是一群流冦,從來貪食富庶之地,沒有戰略目標。對於防備嚴密的堅城,都是一打不克,隨即奔走,連圍城打援都沒幹過,指望他們北上黃河,攻克堅城北京,滅亡清廷根本是痴人說夢。

至於認為捻軍後期接受太平軍建制,成了有組織有綱領的新捻出自於羅爾綱先生《為捻軍正名》一文。

羅爾綱出於對太平天國的偏愛,將賴文光的自述當做信史,所以認定賴文光整編了捻軍使之成為有組織有綱領的太平新軍。事實上賴文光投奔捻軍時只有殘部五千人,各旗總又怎麼會服他這個外人?

在太平天國全盛之時,張樂行之流也是對天國聽封不聽調,天國滅亡之後,捻軍卻突然全盤接受了天平軍建制,並受一介外人賴文光調遣,聽來很奇怪,此情節除了賴文光自述之外沒有任何證據,實不足信。

另說一句,羅爾綱先生簽注李秀成自述時也有偏愛忠王的傾向,不僅認定忠王是仿蜀國大將姜維偽降清廷以圖復國,甚至推演出忠王以帝國主義威脅為理由,為民族大義力說曾國藩推翻清廷,再建立統一戰線抵禦列強侵略云云。這種無限拔高,我看了也只能一笑了之。

事實上捻軍後期,組織形式還是以血緣同鄉關係捻結起的五旗總。雖然偶爾使用過太平軍魯王等的旗號以壯聲色之外,大部分時候統一使用雜色五旗。

而且捻軍旗總之間矛盾不絕,時而互相殘殺,任化邦就和西捻黃旗張五孩(張樂行之侄)之間不和,發生過對方戰敗卻不相援的事件,這也是東西捻分兵的一大理由。

因為矛盾紛爭,五旗總中不時有首領負氣出走,有的解甲歸田,有的直接降清。使隊伍越走越散,重新召集來人馬良莠不齊,也無暇甄別,極易被敵人反間,這是東捻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1867年 7月,東捻從煙台撤退,經寧海,前往登州府。正中李鴻章倒守運河,扼斷膠萊的兜剿之計。李鴻章喜出望外,稱 東捻是賊入死地,可滅矣!

這次他下狠心,施辣手,索性放棄膠東三府之軍民,必要使膠州半島成為捻軍葬身之焦土。

新的兜剿大陣再次布置停當。

北線:以黃河為北面防線,命令直隸總督劉長佑和崇厚等負責防守。

南線:以六塘河設為南部防線,命令漕運總督張之萬率部防守。

內圍:在膠萊河設為內圍防線,在其西岸修築長牆布防,令淮軍、豫軍、及山東軍分段把守。

外圍:以運河為外圍防線,令江蘇,安徽,直隸等省清軍修築長牆防守。

從地圖上看,登萊府背靠大海,即使捻軍突破了膠萊河,還有運河,黃河,六塘河,三面天塹,若一切無虞,東捻非有跨河蹈海之功,不能脫此羅網!

李鴻章扼斷膠萊的三道防線

然而此議一出,膠東人民罵聲一片,認為李鴻章是縱冦害民,為了剿匪,不惜犧牲一切代價。地主老百姓都不願做代價,於是公然抵制。

清廷頂住輿論壓力,還是默許李鴻章這麼干。

1867年7月,東捻得知膠萊布防,折向海陽,5日攻即墨不利,前往勞山。7日被王心安、楊飛雄夾擊,退往萊陽。

18日又返回即墨,西進膠州,試圖突破膠萊防線,被清軍擊退之後,又兜至萊陽。因為河防堅固,捻軍開始伐木造船,試圖乘槎浮海而去,這想法清奇,可惜最後也未成功。

8月6—15日,捻軍幾度攻擊河防,都被淮軍和豫軍擊退。

此時,捻軍發現膠萊河西北海倉口地段沙灘地不能築堤牆,水淺易涉,而該處駐防的王心安只有2000兵力。

王心安是老冤家,和捻軍打過幾次,捻軍知其戰力薄弱,決定以他的防區為突破口。

19日 東捻軍突襲王心安防線,淮軍王成謙,潘鼎新由於該處防線靠近海灘,沙地廣大,潮汛一落,空曠地帶愈大,防軍遮攔不住,被捻軍馬隊一衝而過。

東捻殺出生天

東捻衝破膠萊防線,殺出膠東半島,可謂九死一生。李鴻章則頓時被朝野上下民間輿論一起攻訐,甚至驚動了美帝國主義的紐約時報——

該報在9月6日訊中說:

北京方面於上月30日早上獲悉,差不多有3萬人的叛軍已經於上月28日安全通過皇家封鎖線,並正泰然自若的向西前進時,其驚訝和暴怒的程度即可想而知了。大清政府為了平定這次起義而在山東部署了龐大的軍力,這此次竟一無所獲.....以叛軍被局限於半島東部狹窄區域的不利地形而言,李鴻章一舉全殲叛軍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我們聽說山東巡撫丁寶楨已經被「摘掉頂戴花翎」,但不知有什麼樣的懲罰會落到李鴻章頭上。

老李謀來剿捻總帥,天天宵衣旰食屢戰屢敗努力一年半直到大廈崩潰,,,,

他自己嚎喪:吾輩躬逢其厄,軍務越辦越壞,憂心如焚!!

中年李鴻章

這個髮際線非常靠後的中年人幾乎要步曾國藩的後塵了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要不是弟弟袁術攪局,袁紹早已一統天下
文史宴:隋煬帝進行了怎樣的官制改革,終於玩死了自己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