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面對氣候變遷,唯一長期準備好的國家
如果現在去北極的格陵蘭島,就會發現它的溫度已到 30℃。它是全球最美麗的海域,也是最危險的海域,舉目所見都是碎落的冰山。
就在不久前,一大片冰山碎裂入海,從表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裂縫,而且隨時可能裂開。毫無疑問,全球暖化使冰山四處散落漂浮的風險持續加大。
2016 年底到 2017 年 4 月,北極才剛經歷 40 年來最溫暖的冬天,但太平洋從去年 10 月開始就進入了反聖嬰期。照理說,應該會讓海溫稍微降低些許,但事實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表的年度「北極」報告,北極正經歷「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遷」。
加速上升的海平面已大幅提高,極端氣候現象的發生頻率提高,而且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北極能重回幾十年前穩定凍結的區域狀態。
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冰川快速消融
造成這一變遷的因素之一是全球暖化。其他區域升溫可能是 2 度或是 3 度,全球平均溫度可能比工業革命以前上升 1 度,但北極的暖化速度卻是其他地區的 3 倍。
當然,也與太陽的照射和緯度有關。溫度的提高會造成空氣的改變、洋流的改變,而洋流對整個生態的影響最大。
今年北半球的極端天氣就令許多人驚訝,例如 10 號颱風「安比」直接登陸上海,並一路北上到北京、遼寧,而不像往常那樣弱化成一個低氣壓。這也是中國大陸面臨的全新的颱風現象,但它不會是唯一。
颱風「安比」一路北上,橫掃多個省市
在這一波北半球的熱浪里,受災最慘重的是希臘。
2007 年的熱浪致使希臘發生森林野火,差點把神廟和奧林匹克公園都燒毀了,2012 年又經歷了一次,而今年的熱浪則出現在一個海濱度假勝地馬蒂(Mati),造成了多人死傷的慘劇。
當地有一個別墅,裡面有26 個人沒逃出來,相擁而死;許多開車逃命的人眼睜睜地看著後面的大火吞噬汽車和車裡的人;大火來勢洶洶,有些人不得不棄車,跳入海里。
7月23日晚間,希臘爆發大規模森林大火
在連接該地與希臘首都雅典的高速公路上,場景宛若世界末日。這突如其來的森林野火以雅典為中心,3 個方向 15 處同時爆發,超過 230 名消防隊員在第一時間同步救援。
回憶當時的場景,當地人至今心有餘悸:「烈焰就像槍林彈雨,一路把我們逼迫入海,大火就在身後追趕我們,我親眼看見大火瞬間吞噬了後面的人和車。」
事實上,這場燎原野火源自於上周末侵襲愛琴海的 40 度熱浪,即便希臘人對於地中海夏季的乾燥高溫早就習以為常,但這回阿提卡地區的野火通報卻是「幾乎同步在十多個點連動發生」,且最後慘遭滅村的還是著名的度假勝地馬蒂。
BBC 引述當地報道稱,受災戶先前就曾聽到風聲,說有幫派份子打算惡意縱火,藉以「趁火打劫」觀光區內的有錢人,但沒想到會因為天氣乾燥釀成如此嚴重的災難。
來勢洶洶的大火導致重大傷亡
位於亞洲的寮國也未能躲過極端天氣。7 月 19 日以來,受「山神」颱風影響,寮國整個東南部一連數天遭受暴雨襲擊,22 日暴雨連續下了 3 小時,超過 100 毫米,水位約在 8.2 公尺,但短短几個小時後,水位就飆至 14.4 公尺。
此前,寮國曾斥資 10 億美元與韓國的 SK 工程、韓國西部發電及泰國合資興建一座水壩,現已完成 92%,預定明年啟用。原本是希望通過水力發電賣給泰國賺錢,沒想到因為施工品質上的瑕疵,整個水壩在暴雨中潰堤了。
50 億立方公尺的水量一泄而下,大水沖向 6 個村莊,沖走上千棟房屋,已知 26 人死亡,數百人下落不明,超過 6600 名村民無家可歸,2.5 萬人被緊急疏散。
寮國水壩潰堤,一夕之間家園盡毀
有消息稱,早在意外發生前 4 天,韓國 SK 工程就發現水壩下方出現了 11 公分的沉陷,因為在容許範圍內,當時並未做處理,怎知雨勢絲毫未減,終釀成悲劇。
隔日,SK 工程股價暴跌 26%,母公司 SK 控股同日重挫 6.2%。
過去,我們總以為一些規範內的工程瑕疵無傷大雅,但面臨如今的極端氣候時,才會發現完全不堪一擊。雖然寮國水壩潰堤存在人禍因素,但若不是一場下不停的雨,也不至於釀成如此慘重的人命損傷。
天災加人禍,活著已是萬幸
低地之國荷蘭的水利工程一直是世界之最,他們甚至還提出了「百年防洪計劃」,一切源於1953 年一場可怕的風暴。
當年的 1 月底,北海風暴加上大潮帶來了 5.6 公尺的水位,荷蘭西南部的海堤逐一崩潰,冰冷海水傾泄般湧入 20 萬公頃的土地,摧毀了近 5 萬棟房屋,1835 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 10 億荷蘭盾。
當時荷蘭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那場世紀風暴無疑是一大重創和恐慌。於是,政府下定決心防洪,水災兩周後就成立了防洪委員會,推動三角洲工程,歷時 30 年完成 12 項重大水利建設。
這個三角洲委員會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針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而成立的政府部門。
1953年,荷蘭遭遇慘烈的洪災
當時水利工程的建造標準是「足夠抵擋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並為此打造出了全世界最長的移動式防洪大壩和活動水閘門。這些仍然是以防堵的觀念來看待洪水。
隨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90 年代萊茵河岸發生了兩次大水災,2005 年卡特里娜颶風帶來了巨大的毀滅力,再堅固的堤壩在吸飽水分後隨時都可能倒塌。
於是,荷蘭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防洪觀念,布局出革命性的治水原則:第一,還地於河,還地於水,全方位重新規劃國土,將北邊的地還給海洋,簡而言之,就是不與水爭地;第二,將「國家命脈」鬱金香移至靠近德國邊界的內陸地區;第三,開始去找替代水源,因為荷蘭沒有山,無法形成水庫,使用水均取自地下水,需防止其被鹽化。
荷蘭Maeslantkering攔海大壩
此外,他們還提議建造 Floating House(漂浮的房子);針對製造大量溫室氣體的畜牧業,他們將牧場改造成人工濕地;將萊茵河三角洲部分低洼地帶和湖泊打造成滯洪區,給暴漲的海水和河水多一些流動的空間;由於氣候變遷會影響糧食供給,他們還研究並種植了耐鹽的農作物……
面對海平面上升,面對熱浪,荷蘭人用新思維全方位抵銷暖化的衝擊。他們知道,人類根本逃不掉,也沒有時間再浪費了,不要把水當作敵人,而是要與之共存。
某種程度上,荷蘭和日本一樣,他們會提前對全國易受洪災和乾旱威脅的地區做出國土規劃。但日本往往規劃完後,就沒有太多積極的作為,因為日本官僚政府的啟示在大幅弱化。
相比之下,荷蘭的做法非常積極,會要求民眾搬遷,並告知光蓋堤防、光填沙養攤是沒用的,且明確告知應有的生存之道。這就是荷蘭了不起的地方,儘管國土面積小,但卻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家。
荷蘭的 Floating House
整個北半球近期共同的氣候現象,核心都指向極地的海冰融化,一部分來源於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節能減碳上,美國不僅不帶頭施行,其總統特朗普還視全球暖化為邪說,並在 2017 年 12 月大幅減稅時,允許該國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邊境開採石油,而過去北極圈附近是禁止開採的。
他開採的目的只有一個——這裡蘊含了太多石油,一旦開採成功,美國將超過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世界石油產量第一的國家。
《紐約時報》非常著名的專欄作家 Thomas.L. Friedman(托馬斯·弗里德曼)曾說過,就算全球暖化不是 100% 確定,也不能拿它賭博,哪怕只有 10% 的幾率都不能賭,因為代價是地球再也不可能返回到自然的生態變化,而人類會把自己居住的環境毀掉。
這裡是「文茜的愉悅學校」
我們並不提供科學原理
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經歷,以及歲月過後的人生思考
希望他們的人生態度能給你一些啟示
關於逆境、選擇、和解、死亡……
更多文茜視頻
- 商務聯繫 -
魏小姐
※郭台銘的管理哲學:老虎帶著綿羊,綿羊都會變成老虎
※Wind Beneath My Wings: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沒有你,我什麼都不是
TAG:文茜大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