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宜賓市古建築史話選-李庄旋螺殿

宜賓市古建築史話選-李庄旋螺殿

李庄旋螺殿(又名文昌宮)

羅平

旋螺殿位於翠屏區李庄鎮長勝村,又名文昌宮。坐北朝南,旋螺殿匾額「旋螺殿」三字為宜賓著名書法家包壽銘【注】1957年書寫。

車出李庄古鎮約二公里,來到了一公路轉彎處,鄉人告之,步行百米,可到旋螺殿。

遙望旋螺殿,在翠竹紅牆內,有一木質結構建築,在綠樹細雨中更顯縹緲,沿石階前行不遠,便到了圍牆大門。

旋螺殿,又名文昌宮,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曾供奉文昌帝君(世稱梓潼帝君)【注】,故名文昌宮。以後在清代雍正、乾隆、嘉慶等幾朝都經過培修,殿內石壁上刻有「萬曆丙申歲,修建文昌宮,刻石留仙記,世代得興隆」。文末署有「桂峰題」三字。推算來該古建築應是建於公元1596年,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

據《南溪縣誌》記載:「明萬曆年丙申八月,殿成時,則有張向仁、滕曹鏈、鋼從海、敏西連、王興景、萬通等主事。清雍正八年庚戍十月,神座後柱朽、將傾,換。乾隆三十年甲戍叔祖懋弟捐銀四十兩,裝飾神像,添瓦翻蓋,後又屢修,殿中設梓潼帝君聖像,時節奉祀,啟文明而惠多士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營造學社遷李庄後,梁思成、林徽因、羅哲文等對李庄的古建築物一一進行過測繪,對李庄的古建築評價甚高。梁思成【注】、莫宗江先生在自己編寫的《中國建築史》,《中國營造學社》七卷一期上,撰文讚譽旋螺殿「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

旋螺殿建在一處石包山上,山勢奇特,形似卧牛,當地人稱「石牛山」,山下有水田若干 ,夏秋雨季,雨水匯流,形成一個深水潭,當地人稱 「龍凼」,「龍凼」上有高約三十米峭壁,形成飛瀑直瀉,水大時,聲若雷鳴,晴好天氣,陽光折射,又是一景。

旋螺殿為八角形建築,寓「八卦」之意,亦表明為易經中的八個方位,殿高25米,進深面闊均為8米,。外觀為三重檐結構,內部實為二層結構,內層高12.5米,殿頂覆青色筒瓦,8條殿垂脊皆塑有走獸和置有垂獸,寶頂及8個翼角均起翅柔美,造型優美,比例均勻,線條柔和流暢,整個建築展現了明代建築的較高藝術特色。

旋螺殿建造者巧妙利用力學原理,內部結構精巧而特別,使用「抬樑支柱法」,構成四方形的「燈籠架」,組成梁架骨幹,承受上、中、下三層屋面重量。整個建築以不用一顆鐵釘為特點。

殿上均有斗拱,斗拱是我國木結構建築中特有的一種結構。它是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合稱。這種獨有的托除裝置,均衡地支託了殿頂上面的重量,並具有十分漂亮的裝飾效果。

近年來,出於保護,旋螺殿四周建了圍牆,進了大門,三株黃桷樹盤根錯節,枝葉茂盛,二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立在旁邊,有關旋螺殿介紹的文字牌也立在旁邊,旁有石茶几三個,供遊客休息,雖然下雨,但仍有遊客慕名而來。

我不時拍照,看著讓人眼花潦亂的斗拱建築結構,做工精巧的藻井布局,感受古人的匠心靈動和智慧,無不感嘆古人營造之精巧。周圍的花窗透過外面的光線,如一副巨大的剪紙,這座八面八角的建築,八面透風,八面玲瓏。

通過朋友的介紹,我學到了不少建築方面的知識。

朋友說:「旋螺殿建於明代,按古代四角攢尖園形或多邊亭的做法,頂部用多層爬梁壘徹而上,藉以逐步縮小上層面積,負重分層轉移到四周井口柱,斗拱木結構歷史悠久,並具有裝飾作用,從四周到頂部的形成的網路狀花紋,稱「藻井」,作旋螺狀,該殿也因其藻井狀如旋螺而得名。旋螺殿的設計建造,反映了明、清時期李庄當時的經濟繁榮,文化興盛。

旋螺殿歷經400多年風雨地震,仍屹立如初。有資料說,1945年梁思成出任聯合國大廈的設計顧問並參與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時,就將旋螺殿的受力原理運用於聯合國大廈的頂部。

新中國成立後,宜賓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旋螺殿的保護,1957年初,旋螺殿經維修後,請宜賓宜賓著名書法家包壽銘1957年書寫匾額,1958年8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李庄旋螺殿作為明代木質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曾載《宜賓晚報》。

【注】包壽銘(?一1958年),宜賓南溪縣人,著名書法家,曾著《書法辨征》。

【注】 文昌帝君(世稱梓潼帝君),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

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注】梁思成,男,廣東省新會人,梁啟超之子,建築大師,中國古建築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 是解放後致力於保護古建築的旗幟性人物。 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939年,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庄鄉下,1944年,梁思成開始撰寫《中國建築史》。這時,多病的身體折磨著他,脊椎軟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經常戴著鐵馬甲工作;十分短缺的物質條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線描圖來彌補照片的不足。在林徽因、莫宗江、盧繩等人的協助下,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建築史》,終於在抗日時期西南的一個小山莊里完成了。在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據大量的實物和文獻資料,第一次按中國歷史的發展,將各時期的建築,從城市規劃、宮殿、陵墓到寺廟、園林、民居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並對各時期的建築特徵作了分析和比較。這些論述和分析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外國人對中國建築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

梁思成先生 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初期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2018.2.11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敘府往昔 的精彩文章:

宜賓美食選之二-南溪白砍雞

TAG:敘府往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