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互金行業動蕩下風控技術輸出平台艱難求生

互金行業動蕩下風控技術輸出平台艱難求生

互金動蕩溢出效應

不少中小銀行只願提供少量的前期服務費,卻要求風控技術輸出平台對信貸壞賬進行兜底,才協商最終的業務利潤分成。

「日子變得非常不好過。」一家專註向互金平台輸出風控技術的金融科技機構負責人趙誠(化名)感慨說。

近日他所在的金融科技機構計劃裁減銷售部門30%員工,原因是互金行業動蕩導致業務量呈現斷崖式下跌。

在他看來,過去一段時間互金行業如此動蕩,的確出乎專註風控技術輸出的金融科技平台意料之外。

「去年底大家還忙著擴充銷售團隊爭奪更大市場份額,如今卻紛紛削減銷售團隊節流過冬,變化實在太快了。」趙誠坦言。然而,面對互金行業動蕩持續,他也無力回天。

其間,他發現不少同行紛紛啟動業務轉型,將服務對象轉向中小銀行。

多家城商行零售業務部門人士向記者直言,過去兩個月主動找上門的風控技術輸出平台增加不少,反而讓他們有點應接不暇,但真正能落實業務合作的平台卻屈指可數。究其原因,多數銀行不僅看重第三方風控技術的歷史壞賬率、逾期率等,更關注它們在不同經濟波動周期能否令零售信貸業務創造相對穩健的利潤。

「僅此一項,多數風控技術輸出平台就被擋在門外。」一家城商行零售業務部門主管告訴記者,更別提多數平台缺乏足夠的資金實力,難以滿足銀行提出的壞賬兜底要求。

「其實,這套轉型求生之路走起來也並不輕鬆。」趙誠直言。

風控技術輸出「盛極而衰」

趙誠坦言,在轉型風控技術輸出之前,他所在的金融科技平台主要從事徵信業務,一方面通過向C端授權用戶提供身份認證、人臉識別、信用評估等服務,另一方面向大量商戶提供高度耦合的用戶信用記錄評估系統,收取相應的徵信服務收入。

然而,隨著徵信服務類機構日益增多,趙誠發現徵信服務業務正成為一片「紅海」,因此整個團隊打算利用徵信服務所衍生的大量用戶消費與信用記錄數據,開展相應的信貸風控模型進行輸出。

「當時,整個團隊高層希望風控技術輸出業務收入能佔到平台未來經營的50%以上。」他自言。最初,這項風控技術輸出業務的確做得風生水起。

由於眾多中小互金平台缺乏足夠的用戶信用記錄數據與風控模型參數,因此他們都願意引入第三方風控技術作為自身風控體系的有效補充。

「去年下半年,我們單月風控技術輸出業務收入平均都在5000萬元左右。」趙誠回憶說。這部分業務收入主要包括三大類別,分別是按件收取的借款人信用記錄或黑名單查詢費用,風控技術輸出過程的前端服務費,以及中小互金平台相關消費信貸業務的利潤分成等。

不過,這份收入的確大大高出平台高層此前的預期,因此他們打算進一步擴充銷售團隊,令風控技術輸出業務收入在2018年底實現翻番。

趙成回憶,到2018年5月底,平台員工從原先的300人一下子擴充到600人,其中大部分新增員工屬於銷售部門。

正當平台高層躊躇滿志之際,互金行業動蕩一下子打了他們措手不及——由於越來越多中小互金平台陷入經營困境或業務停擺,相應的第三方風控技術引入需求呈現斷崖式下跌。

「過去兩個月整個風控技術輸出業務收入均不到2000萬元,較去年鼎盛時期幾乎腰斬,甚至難以覆蓋整個經營團隊的日常開支。」趙誠直言。最初平台高層還寄希望互金行業動蕩局面迅速褪去,令相關業務收入迅速觸底反彈,但隨著越來越多中小互金平台大幅削減消費信貸業務量(忙於安排產品兌付),他們意識到風控技術輸出業務收入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可能保持低位徘徊,因此決定削減銷售部門人數節流過冬。

「聽說不少第三方催收外包機構日子更難過。」趙誠告訴記者。原先很多互金平台會將逾期3個月的消費信貸業務交給第三方催收外包機構處理,但隨著互金行業動蕩導致越來越多借款人逃廢債,因此催收外包機構發現自己花費大量精力卻收效不高,反而出現更大的運營開支消耗。

一家國內大型互金平台人士直言,鑒於不少催收外包平台考慮到自身投入產出比,對部分逾期貸款不能全力催收,目前平台正打算削減催收外包規模,自力更生加強法律訴訟與AI催收力度,以回籠更多借款資金。

「外界以為逃廢債正令催收外包業務變得火熱,事實並不是如此,現在我們催收壓力反而與日俱增,不大敢主動接受一些平台的催收外包業務,因為我們再怎麼努力也催不回借款。」一家國內催收外包機構負責人向記者直言。

中小銀行高合作門檻令轉型受阻

隨著互金行業動蕩持續,越來越多風控技術輸出平台紛紛向中小銀行投懷送抱,尋找新的業務拓展空間。

趙誠所在的平台也不例外。

「目前我們主要在做兩件事,一是向廣大中小銀行提供互聯網消費信貸系統開發、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設計等服務;一面與部分中小銀行圍繞特定消費場景開展產品定製化合作,圍繞特定消費場景提供相應的反欺詐、數據智能分析等風控技術,強化中小銀行的整體風控能力與信貸審核操作效率。」他告訴記者。

但他發現,要打動中小銀行的心,難度不小。

相比風控技術輸出平台直接向互金平台收取服務費與信貸業務利潤提升,他們與中小銀行的業務合作方式變得截然不同——不少中小銀行只願提供少量的前期服務費,卻要求風控技術輸出平台對信貸壞賬進行兜底,才協商最終的業務利潤分成。

「這反而造成了不公平競爭環境。」趙誠告訴記者,近期他發現一些有資金實力或金融資源整合能力的風控技術輸出平台通過關聯擔保機構,或購買信用保證保險滿足銀行對壞賬兜底的要求,從而獲得風控技術輸出合作協議;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多數專註風控技術研發、但缺乏資金實力與金融資源整合能力的平台被拒之門外。

更令他在意的是,越來越多大型互金平台為了與銀行加強合作獲取穩定資金來源,也紛紛涉足風控技術輸出。比如微貸網針對汽車消費分期貸款、車輛抵押貸款、信用貸款等業務場景,構建了以人+車雙數據核心驅動的「智能決策森林」風險決策體系,將整套自動化全流程風險管控技術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輸出。

在他看來,這無形間加劇了市場競爭壓力,讓他擔心這條轉型求生道路可能是一條「死胡同」。

「其實,我們內部曾討論過要不退出風控技術輸出市場,但股東方對此投了否決票,因為他們認為風控技術輸出是金融科技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一旦退出,很可能影響到整個集團未來海外上市前景。」趙誠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只能邊艱難度日,邊寄希望互金行業動蕩期早日結束,中小銀行合作門檻能趨於市場化透明化,讓他們贏得一份生存發展空間。

(編輯:楊少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俠客島:一件影響30萬億理財資金的大事
多家商業銀行已開始搶跑金融科技「下半場」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