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牛津學者呼籲:重新認知數字外交

牛津學者呼籲:重新認知數字外交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技術變革也滲透到外交領域。人們對於數字技術將如何影響外交並改變外交的傳統方式眾說紛紜。近日,英國牛津大學副教授科爾內留·波喬拉(Corneliu Bjola)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官網發文,分析了當下關於數字外交的幾個「神話」。他認為,人們有必要對數字外交進行重新認知,以便更好地了解數字技術如何影響外交實踐及數字外交的發展前景。

戰略性地實現既定目標

波喬拉認為,關於數字外交的第一個常見誤解是「超人神話」(TheSuperman Myth)。這種觀點認為數字技術可以賦予使用者超凡的力量,幫助他們將外交影響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瑞典、荷蘭、墨西哥、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家就熱衷於使用數字外交,認為數字外交向他們提供了一個超出其政治或經濟實力的外交「出擊」機會。這使得一些人認為,各國外交部和大使館通過數字外交吸引數百萬人,可以積極塑造全球公眾對相關國家的看法,鞏固其在雙邊或多邊關係中的外交地位。

波喬拉稱,這個觀點看上去十分具有誘惑力,尤其是數字外交給予了外交部所追求的影響規模和範圍。不過,「數字化」本身不能給予外交部「超人的神力」,只是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率地釋放已擁有的力量。

人們根深蒂固的第二個觀念則是認為數字外交「唾手可得」(The 「Walk in the Park」 Myth),即認為外交走向「數字化」非常容易,外交部門不需做太多的培訓和資源投資,便能夠成功達成數字外交的目標。

波喬拉表示,全球公眾越來越多地使用數字媒體,這更使人們覺得社交媒體平台易於接觸和操作,認為任何具有基本技術技能的人都可以參與、塑造和影響在線對話。然而,這一觀點忽略的事實是,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指導或戰略指南,採用數字工具時不考慮如何將其用於支持外交總體戰略,就存在數字外交與外交政策脫鉤的風險。數字平台的戰略性使用,應當是通過明確可衡量的目標、目標受眾和評估參數,對數字外交活動制定秩序規範。這意味著,在開展數字外交時,外交官所需的培訓不僅限於數字平台信息的製作,還要專註於其他技能的培養,需要戰略性地利用數字平台的力量來實現既定目標。

傳統外交不會被取代

有人認為,數字技術有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外交官履行其代表、溝通和談判等職能的傳統方式;更有甚者認為,未來有可能通過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慧(AI)取代實體大使館和外交官。這就是所謂的「滅絕神話」(The Extinction Myth)論,根據這一觀點,數字外交將逐漸取代傳統形式的外交。

波喬拉提出,雖然數字技術已顯示出徹底改變外交官開展公共外交、提供領事服務或管理危機的方式的潛力。但人們也應注意到,如果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密切交流和持續聯繫,建立和管理相互關係這一外交的核心功能就無法實現。

波喬拉表示,「滅絕」假設不切實際。因為人類價值觀和利益的談判不能委託給機器,而且沒有人類,就無法建立推動「外交之輪」轉動的相互信任與理解。但這種觀點有一個方面可能是正確的,即通過提高效率,數字技術可能會減少執行某些日常外交職能所需的外交官的人數。

期待更積極的數字外交參與

在談論數字外交時,還流傳著有關「黑武士神話」(The Darth Vader Myth)的說法。這種觀點認為,數字平台的參與和合作有可能被技術的「黑暗面」劫持。這種擔憂是有現實基礎的。內容的演算法推送使得虛假信息傳播得更快、更深遠、更具真情實感;在線「迴音室效應」強化了人們的偏見;更令人擔憂的是,數字媒體的運作方式有可能成為用來進行政治宣傳的工具。

但波喬拉強調,任何技術都面臨著應用的兩面性問題,而數字化發展已然是大勢所趨。預計到2021年,將有約30.2億人(約佔世界人口的38%)活躍在社交媒體上,快速增長的全球移動技術普及率,以及未來幾年將推出的5G技術,可能帶來更積極的數字外交參與。儘管有害影響可能無法完全消除,但只要數字外交的預期收益大於風險,「黑暗面」的負面影響便有可能受到限制。

波喬拉總結稱,在期待未來十年外交的數字化轉型時,牢記數字外交運作的技術背景十分重要。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應當認清,技術正在這一外交變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王海峰:推動中保關係發展 助力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