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曲子聽了就想哭,音樂愛好者一聽就知道名字,悲傷場面常配此曲

這曲子聽了就想哭,音樂愛好者一聽就知道名字,悲傷場面常配此曲

中國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叫《二泉映月》。這曲子非常悲,聽了就想哭。正因如此,當要表現悲傷、凄涼氣氛時,一般都會配這首曲子,讓人聽了肝腸寸斷,潸然淚下。

《二泉映月》聽著悲傷,創作過程更是讓人落淚。這首曲子是中國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所作,它是阿炳賣藝生活的真實寫照。

阿炳原是無錫城區雷尊殿道士,自幼喜歡音樂。十六七歲時,他已吹、拉、彈、打、唱、念樣樣精通。三十歲以後,他因抽大煙而窮困潦倒,後來又得了眼病,隨即雙目失明,只得流落街頭賣藝,生活甚是凄涼。

阿炳在賣藝過程中,經常用二胡、琵琶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訴說自己的辛酸苦辣。在他的手中,二胡已不是二胡,而是一張嘴,通過琴弦和弓子向人們講述他的心聲。阿炳拉二胡時,也沒有主題,隨心所欲,有感而發,信手拉來,人、心、二胡合一,拉出心中的悲苦,心中的凄涼。

阿炳自己雙目失明後,一直與二胡、琵琶為伴。在街道流浪時,他把自己所聽所聞,所思所想化作音符,或在樹下,或在湖邊,把悲傷的典子傳遞給人們。人們聽到他的曲子,無不淚下。

1933年,阿炳開始編唱時事新聞,並創作抗戰救亡的典子。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家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晚上在街上拉二胡。他琴藝高超,能把琵琶放頭上彈,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等聲音。

1948年,阿炳肺病發作,卧床吐血,他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裡以修理胡琴為業,生活非常艱苦,度日如年。

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到無錫,搶救挖掘阿炳創作的器樂曲。當阿炳拉完一首二胡曲後,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楊蔭瀏問阿炳曲名,阿炳說沒有曲名,只是信手拉來。楊蔭瀏又問他常在什麼地方拉,阿賚說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因為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稱,楊蔭瀏便建議曲子取名「二泉」。阿炳覺得「二泉」不像曲名,提出仿粵曲《三潭印月》,叫「二泉印月」, 楊蔭瀏覺得「印」字是抄來的,改為《二泉映月》,於是,一首千古絕響就誕生了。

阿炳一生只留下一張照片,就是日偽時期「良民證」上的標準照。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葬於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後其墓遭到破壞,遷於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前瞎子阿炳銅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津小飛俠歷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這些古怪劍!護手劍不護手,殺牛劍砍不掉牛頭,土豪劍背著去要飯
古兵器三大怪鉞:像龍角、像耳朵,一種能敵五人,一種可調萬軍

TAG:京津小飛俠歷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