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紀念日特輯:抗戰時期的「鋼鐵大王」——余銘鈺

紀念日特輯:抗戰時期的「鋼鐵大王」——余銘鈺

原標題:紀念日特輯:抗戰時期的「鋼鐵大王」——余銘鈺



抗日戰爭時期,以「鋼鐵大王」余銘鈺為代表的我國民族企業家,紛紛響應國民政府的號召,大規模地遷往西南大後方繼續組織生產,為國民政府堅持正面抗戰提供了大量的槍炮彈藥等軍用物資,為中國的持久抗戰奠定了經濟基礎,在我國的抗戰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余銘鈺,男,漢族,1896年~1962年,浙江省鎮海縣人。19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礦冶系。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1918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冶金系,獲得碩士學位。1919年7月回國後,先後擔任黑龍江、江西、安徽、重慶、新疆等地的礦山工程師和鋼鐵專家顧問。1923年4月,出任私立東陸大學(雲南大學前身)化學系主任,首批教授。1930年,出任浙江省麗水縣縣長。因受當時墾業銀行行長梁任南的邀請,辭去麗水縣長職務赴上海出任南昶銅廠的工程師。1933年,合資創辦了上海大鑫鋼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鑫鋼鐵廠」,現上海重型機器廠的前身),親自任經理兼總工程師,主要生產小鋼錠和鑄鋼、鑄鐵件等。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大鑫鋼鐵廠成為上海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全面攻打我國東部沿海。上海淪陷前夕,為了支持抗戰,防止東部地區的工礦企業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當時的政府開始實施工業撤退,有計劃地把工業重心轉移到西南的大後方。大鑫鋼鐵廠總經理余銘鈺首先致函國民政府:「呈請政府協助內遷」。(見黃立人《抗日戰爭時期工廠內遷的考察》《歷史研究》1994年第4期)。經當時的政府批准,大鑫鋼廠列入了內遷的行列,準備遷往武漢建廠。但是當撤遷到武漢時,余銘鈺發現在武漢沒有適合的建廠地點,發電廠也無法供給所需的電力,而此時南京戰事已吃緊,日本緊逼武漢危機在即,他意繼續西遷。恰在此時,四川省地方政府歡迎內遷工廠前往四川,他決定工廠遷往重慶。


當時,長途遷移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大鑫鋼鐵廠輾轉數月,遷運資金無法保證;同時運輸需要許多船隻,當時也極難找到;而國民政府又無幫助民營工廠搬遷的具體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余銘鈺於1937年11月,與盧作孚的民生公司和金城銀行簽訂了協議,由民生公司注入一半資金(25萬元),並提供大鑫廠遷川所需的船隻。於是,大鑫廠改為民生公司控股50%的「渝鑫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於1938年2月在重慶土灣建廠投產,余銘鈺自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1938年2月,在原民生廠的德士古倉庫基礎上建廠,設機修車間與翻砂車間,並先後設立機器、木工、鍊鋼、鍛鋼等分廠,成為戰時後方最大的民營鍊鋼廠。並向民生公司借了8部車床,3部刨床,2部鑽床和1部銑床,它自己則提供民生廠在生產上所需的半成品和成品原料。

1938年至1939年,「渝鑫」公司以製造軍火為主,生產炸彈、手榴彈和山炮等。1939年以後,該廠轉為民用產品為主,主要生產竹節鋼(螺紋鋼的前身)、地軸鋼及方、圓鋼,還生產車床、油壓機、制釘機、螺桿壓機和拉絲機等。1940年總資產為200萬元,3年後資產驟增至為1000萬元。在1939年到1945年間,共生產鋼6057噸、鐵5886噸。這一期間,余銘鈺等人還投資400萬元,在重慶開辦「中國金屬製片廠」,成為渝鑫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附屬企業。到抗戰勝利前夕,渝鑫公司除在重慶有佔地百餘畝、廠房20多幢的總廠外,還在外地設有分廠5處,投資有關事業4處。他還併兼任重慶大學礦冶系主任,在此期間,獲得國民政府經濟部鋼鐵獎學基金會獎勵,是首位獲獎者。


余銘鈺對民族鋼鐵工業和對抗戰所做的貢獻,引起了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高度關注。1942年1月,周恩來專門視察渝鑫鋼鐵廠並題詞:「沒有重工業,便沒有民族工業的基礎,更談不上國防工業,渝鑫鋼鐵廠的生產,已為我民族工業打下了初步的基礎。」1945年8月,在國共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和周恩來一起,多次在桂圓約見包括余名鈺在內的一些民族工商業者座談,鼓勵大家為抗戰勝利後建設新中國作貢獻。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余銘鈺的鋼鐵廠又搬遷回到上海恢復了生產。同年11月,他又接手了上海日佔期間的敵產———日亞鋼業廠,成為業主。1947年1月兼任官商合辦的上海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1947年6月,出任上海鋼鐵煉製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1950年5月,他改組日亞鋼業廠為上海益華鋼鐵廠,並出任總工程師。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他還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電弧爐,為多鍊鋼出好鋼創造了條件。


1950年8月,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重工業部的聘請,余銘鈺兼任重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顧問。1951年,應王震將軍之邀,到新疆參與創建新疆鋼鐵企業,並出任新疆軍區軍工部總工程師(正師級)。1951年8月,余銘鈺將上海益華鋼鐵廠連同部分職工和家屬一起遷至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市),並參與組建了新疆八一鋼鐵廠,新疆軍區任命他為八一鋼鐵廠的總工程師。1952年,余銘鈺開始研製去磷率高的渦鼓型鹼性側吹轉爐並獲得成功。1955年回到上海,參與指導公私合營大發鑄鐵澆鋼廠的轉爐改造獲得成功,開闢了上海鋼鐵工業渦鼓形鹼性轉爐鍊鋼的先河。1958年以後,余銘鈺先後擔任北京鋼鐵研究總院一級工程師和中央農墾部鋼鐵顧問。1960年赴新疆幫助生產建設兵團鋼鐵廠試煉高錳鋼。


余銘鈺1957年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對「新疆鋼鐵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划進行程序」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鋼鐵廠冶煉高錳鋼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發明獎1項、撰寫專著2部。1962年11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當時農墾部為其所寫的碑文中稱:「參加創建新疆鋼鐵企業工作,表現出了卓越的科學技能和熱愛祖國的革命熱情」。1966年3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給他追發了側吹鹼性轉爐的《發明證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鋼市天天紅 的精彩文章:

TAG:鋼市天天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