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和 AI 的進步能夠保存「模擬大腦」、讓人「永生」?
死亡主要是指沒有脈搏和呼吸,由於檢測心跳的方法存在不合理性,20世紀出現了腦死亡的概念。
更早之前,人類為了判定同類是否死亡,有一些匪夷所思的附加標準。
例如,18世紀,人們曾採用各種奇怪的方法來確定某人是否死亡——用羽毛筆搔癢、或者用蕁麻鞭打、或者用尿液洗嘴、又或者在腳趾甲下粘針,甚至煙草煙霧灌腸,如果這個人沒有回應,就會宣布其死亡。
19世紀人們意識到,大腦控制著神經系統中的液體,而死亡和液體之間的電傳導存在某種聯繫。因此,還有實驗試圖用電擊的方式讓死囚復生。經過深入探究,現在人們對心肺功能,以及基於證據的「心肺復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科學認識。
再後來,1950年前後,死亡被定義為大腦活動缺失——腦死亡,也就是說,沒有大腦活動和脈搏就等於沒有生命。但真的可以這樣簡單的定義嗎?
今天我們知道,大腦活動不會立即停止,目前的測量方法,如腦電圖,也並不總是確定的。
例如,心臟驟停的病人,通常通過降低體溫來減緩新陳代謝,從而防止因缺氧而造成的腦損傷。雖然他們可以完全康復,但其大腦皮層可能暫時監測不到大腦活動,而其腦幹(很難精確監測)可能繼續維持一些基本功能。
舉個例子,2011年就有這樣一個模稜兩可的案件,一名55歲的男子在心臟驟停後被宣布腦死亡。病例報告顯示:「腦死亡宣告24小時後,患者到達手術室進行器官摘取,發現角膜反射、咳嗽反射、自發呼吸恢復」(這些功能由腦幹控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人類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確定大腦功能何時消失,何時不可逆轉,何時是真正的死亡。另據2015年的一項研究,世界各地對腦死亡的認識和實踐存在重大差異。
此外,即使是被認為是無可爭議的永久性腦死亡,也不能被所有人公認為永久性死亡。人體冷凍學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大腦被冷凍並保持完整,未來的科學進步將使其復活,該過程涉及到一個叫做「醛穩定低溫貯藏」的過程。
使用這種方法,豬的大腦最近被保真到足以維持它的連接體(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這些神經細胞對跨網路的交流至關重要,如果放在人類身上,被認為可以保存對人類個性、記憶、知覺和身份等至關重要的信息。
這種人體冷凍法,假設大腦與心靈之間存在重要聯繫:沒有功能性大腦,就沒有功能性思維。
根據這種觀點,永久性死亡只發生在支持一個人的記憶、個性和自我的神經聯繫被消滅的時候。一個人的連接組可以完全掃描,轉換成數字代碼,然後「上傳」到任何新的可行的主板,因此人類也許能「死而復生」。
這種存在觀主張,其實是將「意識存在的可能性」作為存在的主要標準。
神經科學家和神經工程師,Carboncopies組織(主要業務是做「全腦模擬」)聯合創始人之一的蘭德爾·科內說,「我們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方式目前與意識關係不大。如果將來我們要和人工智慧交談,我們必須讓人工智慧『活著』嗎?或者說,是我們意識到了一個『死』的東西?據我所知,人工智慧確實看起來是有意識、有知覺、有智慧的,那麼人工智慧是死、是活的問題又怎麼判定呢?」
在醫學和AI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生命體與機器人、生與死之間的互聯和矛盾,開始變得像庄生夢蝶一樣無解。
數字化時代中,連接體和它所包含的關鍵意識信息,正在考驗傳統意義上對死亡的判斷標準。從前,我們用「生物大腦和心臟活動」為指標來界定生死,但在未來幾十年,如何定義死亡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
註:我是36氪茉小莉,關注文娛、消費領域的新鮮事,交流可加微信 Spontaneous-Literary,勞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簡訊詐騙新花樣:從張口叫媽到用戶精準畫像
※「老子之珠」的秘密故事:中國哲學、外星人、謀殺和騙局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