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房靜遠教授: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治的方方面面

房靜遠教授: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治的方方面面

2018年8月2~4日,第八屆上海國際消化病學學術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屆大會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學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院和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病分會聯合主辦,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和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醫院消化科主任Anthony N. Kalloo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本屆大會設立專題報告、胃腸腫瘤論壇、肝病論壇、幽門螺桿菌和腸道微生態論壇、炎症性腸病論壇、動力與心身疾病論壇、消化內鏡論壇和消化內鏡技術演示論壇,就國內外學術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本領域熱點問題進行探討,約有800餘位海內外專家參加此屆大會。

房靜遠教授在本次會議上做了題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治的方方面面」的主題報告,系統全面總結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內鏡檢查特徵、病理特徵、風險評估、治療及轉歸。敬請關注!

定義

基於內鏡和病理診斷可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後者因其與胃癌的相關性,引起臨床醫師廣泛關注。慢性萎縮性胃炎指炎症病變擴展至胃黏膜固有層,腺體破壞、數量減少,固有層纖維化。根據是否伴有化生而分為非化生性萎縮和化生性萎縮。其中以胃角為中心,波及胃竇及胃體的多灶萎縮發展為胃癌的風險增加。

內鏡檢查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內鏡表現中應注意結節型胃炎和疣狀胃炎。鏡下<5 mm的為顆粒型胃炎,5 mm大小的均勻結節為結節型胃炎,其Hp感染可接近100%,且多見於年輕女性,胃黏膜病理則以多量淋巴濾泡為主。疣狀胃炎(疣狀變化):內鏡下胃黏膜的疣狀變化,又稱章魚吸盤樣胃炎,可見單個或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 mm,頂端可見黏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央有糜爛 ,大部分疣狀胃炎也被認為與Hp感染相關。

病理檢查

萎縮性胃炎多無臨床癥狀,其癥狀輕重與內鏡和病理狀況並非完全一致,且內鏡下判斷的萎縮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較低,故應將內鏡-病理-臨床結合才能正確評估萎縮性胃炎。胃癌的癌前變化分為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根據WHO建議,萎縮、腸化為癌前疾病,異型增生為癌前病變。

萎縮主要指胃黏膜固有層的腺體破壞、數量減少,固有層纖維化。應注意排除假性萎縮,如小凹上皮腸化不在固有層,為非化生性萎縮;有淋巴濾泡佔位、潰瘍/糜爛邊緣的黏膜不屬於萎縮性胃炎。京都共識建議,用OLGA分期評估胃黏膜萎縮程度,III~IV期需隨訪,其中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新近感染Hp的萎縮性胃炎可逆轉。

化生是指長期的慢性炎症使胃黏膜表層上皮和腺體被杯狀細胞和幽門腺細胞所取代,其分布範圍越廣,發生胃癌的危險性越高,包括腸上皮化生和假幽門腺化生,其中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是以杯狀細胞為特徵的腸腺代替胃固有腺體,判斷腸化的危害大小,要分析其範圍、程度,必要時參考腸化分型。腸化範圍和腸化亞型對預測胃癌發生危險均有一定的價值,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可區分腸化亞型,據Sleisenger and Fordtran』s,III型腸化的AB-PAS染色不完全型、HID-AB染色以大腸型為主,癌變風險較大。京都共識建議用OLGIM評估胃黏膜腸化程度分期。

另外,京都共識建議使用放大胃鏡評估萎縮和腸化程度,但目前放大胃鏡尚未在基層醫院廣泛應用,仍有一定的限制。

異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是細胞在增生過程中過度增生和分化缺失,增生的上皮細胞擁擠,有分層現象,核增大失去極性,有絲分裂象增多,腺體結構紊亂。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協會推薦使用的術語是上皮內瘤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包括輕度和中度異型增生,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包括原位癌和重度異型增生。異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輕度者可逆轉為正常,重度者有時與高分化腺癌不易區分,應密切觀察。

風險評估

胃齡:年齡增長與胃黏膜萎縮、腸化呈正相關,目前提出「胃齡」這一生物學衰老指標來評估胃黏膜衰老。胃齡可以真實反映胃衰老程度,但是同一年齡者可有不同的胃齡,胃齡的大小將依據端粒的長度進行測定計算。包括精確胃齡數學模型和簡易數學模型。其中胃齡簡易數學模型簡便易行,可評估胃齡,提供慢性萎縮性胃炎監測及隨訪的新依據。

胃齡簡易數學模型:

age=1.87-0.45*X1-3.39*X2+1.72*X3+3.15*X4+13.99*X5+18.62*X6-16.96*X7+18.16*X8

胃齡(歲)=實際年齡+age

X1~X4均來自胃鏡病理診斷(無0、輕度1、中度2、重度3)

X1炎症 X2活動性 X3萎縮 X4腸化

X5胃癌家族史(有1、無0)

X6有無合併心血管系統(有1、無0)

X7有無合併胃食管反流疾病(有1、無0)

X8每周進食垃圾食品/飲料的次數

注意age>3.11較易出現病情惡化,需密切隨訪。

OLGA和OLGIM分級分期:系統評估胃黏膜萎縮、腸化程度;

胃癌的篩查與監測:非侵入性Hp檢測陽性-胃功能測定(根除Hp)-PGI/II>3不需隨訪;PGI/II<3-內鏡+活檢-OLGA分級為0~2級不需隨訪;OLGA分級為3~4級,定期隨訪監測。

轉歸

可使用OLGA/OLGIM分級分期、胃功能三項及Hp抗體聯合評估;據研究隨訪,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為胃癌幾率低(約1.44%),隨訪期間,由內鏡下表現和病理組織學分析而判斷為萎縮和腸化加重超過35%,垃圾食品、碳酸飲料、吸煙和Hp感染均可使胃黏膜病理情況加重。

治療

對因治療:根除Hp、避免或減少應用損傷胃黏膜的食物或藥物、減少膽汁反流。可適時適量地使用PPI等抑酸劑(理由:萎縮性胃炎多見於胃竇,並非胃體萎縮,不盡低酸,且多合併酸相關性疾病、疣狀變化、及緩解癥狀,使用中應注意及時複查肝腎功能和血常規)。

對症治療:針對消化不良(酸過多或膽汁反流相關或動力或酶缺乏相關癥狀)。

預防癌變:地中海飲食(少吃紅肉,多吃魚肉、水果和蔬菜)、大蒜素和維生素。

本文內容整理自房靜遠教授在「第八屆上海國際消化病學學術大會」的主題報告「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治的方方面面」。

作者:Marjorie Zou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一圖讀懂結腸息肉 VS.結腸癌的不同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