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布羅夫尼克,走進《權利的遊戲》外景地

杜布羅夫尼克,走進《權利的遊戲》外景地

「那些尋找『地上天堂』的人們,請到杜布羅夫尼克一游」。英國著名作家喬治·伯納德·蕭伯納語。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座古典大氣的城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我站在杜布羅夫尼克的城牆上,看著夕陽的餘暉將整座城市染成紅色。那時,還不知道一年後,一部叫做《權利的遊戲》的美劇會在此取景,於是,本來就已經人滿為患的古城,又多了不少劇迷,從世界各地前來君臨城的原型「朝聖」。當地旅遊局乘勢開發了「權利的遊戲」主題旅遊線路,幫助遊客按圖索驥地尋找曾經在劇中出現的每一個場景。

不管你為何而來,這座城市的悠久和厚重足可以給任何一個到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斯拉夫語中意為:橡樹林)建於公元7世紀的Laus島上,曾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城邦,當時的名字叫做「拉古薩」(Ragusa),早期居民為羅馬人、達爾馬提亞人和斯拉夫人,先後被東羅馬帝國和威尼斯王國統治過。

歷史上,該地區一直是海上列強的必爭之地,12世紀時,這裡被稱為「斯拉夫人之城」。14世紀作為匈牙利王國的附屬國獲得相對獨立,得名拉古薩共和國。而後,隨著十字軍東侵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杜布羅夫尼克開始從事水陸貿易,在義大利同巴爾幹半島的貿易中起著中轉站的作用。憑藉出色的造船技術,拉古薩共和國建立起龐大的船隊,通過海上貿易使國力迅速增強,躋身中世紀四大航海國之列,實力直逼威尼斯。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建立了「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然而1667年一場大地震幾乎摧毀城市,從此由盛轉衰。

1806年,拿破崙軍隊佔領該城,接著歸屬哈布斯堡王朝,1809年,杜市併入伊利爾省,至此,「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時代結束。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又成為了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地。二戰結束後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1991年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中,遭到南斯拉夫人民軍猛烈攻擊,次年5月被克羅埃西亞軍隊奪回後,這顆「亞德里亞海濱明珠」才結束多舛的命運。現代的杜布羅夫尼克是奈雷特瓦省省會,克羅埃西亞重要的旅遊和海運城市。

(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中的杜布羅夫尼克)

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從派勒城門(Pila Gate)進入古城,建於1537年文藝復興風格的拱門上的雕像是城市保護神聖布萊斯(St. Blaise),出自20世紀克羅埃西亞最偉大的雕刻家Ivan Mestrovic之手。中世紀時城門前是一座木弔橋,晚上橋會收起,城門上鎖。兩個中世紀裝束的武士守衛著的內城門為1460年建造的哥特風格,和城牆直接相連。

(和武士一起守衛城池的還有這隻嚴肅的貓咪)

據說進入古城前都要在歐諾佛噴泉(Onofrio Foutain)下洗洗手,去去晦氣,避免將厄運帶入城裡。這個造型特別的噴泉是15世紀的那不勒斯設計師Onofrio della Cava所作,兩層結構,上層是精美的雕塑,大地震時被毀,只剩下16個面具雕塑裝飾的出水口。雕像口吐水龍頭,乍看很像中世紀用來懲罰多嘴女人的「長舌婦面具」。雕刻與設計的精美可見中世紀文明的精粹。

然而噴水池還有著特別的用途,見證了杜布羅夫尼克當年發達的引水系統,一改傳統蓄水池的方式,從12公里外的Rijeka Dubrovacka引水入城,用導水管連接至此,城裡的人們能夠隨時用到清潔的水,可惜這套系統在1667年的大地震中嚴重受損。

進入古城猶如進入一個帝國,大理石鋪就的普拉察大街(Placa,也叫斯特拉頓大街Strandun)頗有氣勢。舊城最初是兩個獨立的部落,一個建在海邊的大岩石上,稱為「Laus」,就是現在大道南側,居民是來自於Epidaurum的希臘及拉丁裔難民。另一部落則位於Srdj山麓下,稱為「Dubrava」,是斯拉夫人的聚居地,部落之間是一片濕地,12世紀時濕地被填平,成為今天的普拉察大街。300米長的主街道修建於1667年大地震之後,兩邊矗立著不同時代、風格各異的建築,小巧精緻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一座接一座,時尚的歐美遊客、店鋪小販,不時還有肩膀上趴著彩色鸚鵡的賣藝人從牆角拐出,感覺很穿越。

主街道盡頭抬頭便可見鐘樓,杜布羅夫尼克的地標之一,大鐘建於1444年,上面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小銅人被稱為杜布羅夫尼克的雙胞胎「Maro 和 Baro」,整點的時候會用鎚子敲鐘報時。

(十七世紀的杜布羅夫尼克)

「這是薩格勒布之心。」街邊,身著鑲嵌精美刺繡卷邊潔白民族服裝的男士,挽著竹籃,正在向路人兜售心形薑餅,曾幾何時,它是聖誕樹上的最佳裝飾,也是人們在情人節互相贈與的愛情信物。而今,很少有人會將這些經過長時間晒乾、硬度堪與木頭媲美的餅乾放入口中,更多則是將其作為裝飾物和紀念品。事實上,心形小薑餅的起源便在克羅埃西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人流不知不覺走到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前,這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修建而成,是達爾瑪提亞地區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教堂外觀莊嚴雄偉,內部飾有不同時期的宗教藏畫。歷史上,杜布羅夫尼克曾是著名的金器產地,教堂珍寶館內迄今保存著大量的貴重器物,上百件11世紀到18世紀的聖物。

Sponza宮是少數在1667年大地震中倖存的建築。1516年開始建造,由當時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的天才工程師 Paskoje Milicevic主持設計,成功地將哥特和文藝復興風格等多種不同建築風格和諧融為一體。如今的Sponza宮猶如靜止在時間的長河中,優美而端莊的守衛著館藏珍貴的歷史文獻,前面的廣場則是杜布羅夫尼克夏季盛典開幕式的舉辦地。

建於15世紀的奧蘭多石柱是杜布羅夫尼克最美麗的藝術作品之一,六百年來一直是自由和獨立的象徵,是城市精神的中心。雕像是中世紀最著名的騎士羅蘭,這裡一直流傳著羅蘭身著戰士盔甲幫助杜布羅夫尼克人民抗擊敵軍的傳說。雕像的上臂長51.2厘米,下面的台階寬度和雕像的上臂長度一樣,51.2厘米便成為了杜布羅夫尼克自己特有的一尺(Ragusan cubit, lakat)的標準長度。

城內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建築還包括大公府,歷史上曾是「共和國」政府所在地。府院建於15世紀,古樸典雅。府內既有辦公場所,又有火藥庫和監獄。因火災地震,府院歷經多次毀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哥特式風格,同時融入巴洛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色。大公任期一個月,期間單獨居住府內處理國政,除少數正式活動外,不得隨意離府,此外,大公每天都要舉行城門鑰匙的交接儀式。目前,大公府內設有城市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檔案館和藏書館等。

(智者銅像,據說摸了他的鼻子會變得聰明)

迷宮般的老城遊人太多,讓人有些喘不過來氣,突然,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打了下來,原本擁擠的大街一下子空蕩蕩的了,賣菜的小販也忙不迭避雨,我喜歡這時的街道,站在雨中,感受著雨中瀰漫的古老氣息,老城這才彷彿露出真容。(未完續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眼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我們不瞻仰古迹,我們生活在裡面」
紐芬蘭島遇最美海鳥

TAG:貓眼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