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聲音是互聯網下一個風口,瞧瞧美國人怎麼做?
當下,媒體融合是世界傳媒發展的潮流,作為傳統媒體,廣播如何順勢而為?哪些傳統需要堅守?哪些窠臼需要革新?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近期出訪美國,深入高校和傳媒機構,探尋美國廣播的發展現狀,對比中國廣播的融媒實踐,力求從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人工智慧開啟音頻產品消費新藍海,廣播電台需保持高度技術敏感,搶佔風口
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課堂上,授課者給筆者展示了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是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場景:清晨,智能音箱定時喚醒主人, 主人通過語音詢問當天的日期、天氣,主人命令智能音箱自動播放廣播新聞。這個智能音箱的作用還有很多,比如播放音樂、輔導孩子做功課、回答主人各式各樣的問題,等等。該款智能音箱由美國亞馬遜公司開發,內置的語音助手是一個名為「Alexa」的虛擬機器人,它其實是一個雲服務平台,可以內置於冰箱、洗衣機、電燈、窗帘等各種家居設備上。
主人通過智能音箱收聽每日新聞摘要,該音頻產品來自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所開發的應用程序「NPR ONE」。除了每日新聞摘要,用戶還可以通過下達語音指令,收聽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直播節目、精彩的往期節目以及豐富的播客節目。
近些年,伴隨著智能科技的飛速發展,不同設備、 不同平台日新月異。在國外,類似這樣的語音助手,除了亞馬遜 Alexa,還有谷歌助手,微軟小娜、三星 Bixby 等。現在,智能音箱在美國已經成為普通民眾收聽音頻節目的最主要平台,為此,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正致力於在更為廣泛的系統和平台上搭建不同的語音程序。當然,他們也面臨著同行業的競爭,在智能語音平台音頻產品內容提供商的排行榜上,目前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只能排在第三位,排在它前面的是美國傳媒巨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和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FOX)。
當下,中國在智能語音的開發和應用上也是如火如荼。雷軍旗下的小米智能家電就有一款新晉的明星產品「小米 AI 音箱」,其喚醒詞及二次元人物形象叫 「小愛同學」,只要用戶對著音箱說出「小愛同學」幾個字,便可喚醒音箱並與其進行語音交流,完成多種預設技能。
類似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與亞馬遜公司的合作 , 我國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也在第一時間與小米公司展開了對接。2017 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央廣官方音頻客戶端「中國廣播」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成為首批小米人工智慧音箱合作夥伴。「中國廣播」客戶端在小米人工智慧音箱首次推出的內容包括《海陽現場秀》《大銘脫口秀》《王冠紅人館》《天下財經》《品味書香》《文化時空》 等六個精品節目,總時長超過一萬小時。用戶可通過語音識別功能進行點聽。例如 :可以向小米人工智慧音箱發出「小愛同學,我想聽《海陽現場秀》」「小愛同學,播段今天的新聞」等語音指示。廣播與人工智慧的融合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高品質的收聽體驗。
2017 年底,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動作頻頻,引起業內廣泛關注。一個不爭的事實已經來到我們眼前——專家判斷:未來 50 年,人類社會最大的突破還在技術!我們判斷,如果說 2017 年是中國人工智慧音頻產品開發的元年,那 2018 年就是風口之年。媒體人,特別是廣播人,必須要有這樣的技術敏感。 從智能手機到車載信息設備,從互聯網電視到智能家居,音頻媒體在「設備 + 雲」的萬物互聯時代中將發揮巨大作用,無論是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還是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他們與亞馬遜和小米在智能音箱上的合作,都標誌著廣播電台開啟人工智慧藍海布局的重要里程碑。
二、移動收聽場景下廣播盈利模式仍需加緊探索
根據埃森哲和汽車行業諮詢公司(SBD)預測,未來五年全球配備聯網技術的新車銷量將累計達到 2.12 億輛,到 2020年普及率將接近 60%。不具備車聯網功能的傳統汽車將在 2050 年之前徹底退出市場。有人預估,人類社會將在 2025 年之前正式迎來車聯網時代。未來五年將是車聯網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我們看到,幾乎所有智能汽車的概念性設計稿中,設計師們都已經給未來的駕駛者、乘坐者繪出了看書、讀報、看電影、打遊戲等各種生活場景圖。我們甚至可以把整個車聯網中智能化的汽車視為一部可快速移動的「智能手機」,一種人與人、人與車、車與車之間信息交換、人際交流的新型社交網路將由此而形成。
筆者相信,這將不僅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反攻陣地的機會,更是所有信息媒介重新劃分市場勢力範圍的一次重大變局,廣播必須要在車聯網中找准自身的定位,進行相應的戰略定位和布局。
在密蘇里新聞學院,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移動產品主管德米安·佩里介紹了他們在應對車聯網方面的實踐。2011年前後,針對通用和福特等不同汽車品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定製開發了與車載娛樂系統配套的應用程序,然而,應用程序的開發和後期運維成本過高,讓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不得不放棄了這一策略,轉而向馬自達等汽車廠商開放代碼,讓車商根據代碼調整並開發適合自身車載娛樂系統的模塊。
從美國同行的實踐可以看出,廣播有必要自己開發新媒體產品,掌握同車聯網入口對接的產品。通過與技術公司的合作,鏈接主流的智能車載系統,在終端上廣泛接近用戶。目前,國內已經有廣電媒體在這方面進行布局。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投資開發的「廣電車盒子」 就是比較早的一款產品。現階段的「廣電車盒子」集導航、行車記錄、電台互動為一體,通過與北斗導航系統、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合作,實現了精準導航、智能語音聲控、應急廣播推送以及遠程操控汽車等功能。用戶通過綁定微信賬號,可與電台進行語音互動並參與秒殺活動等。「廣電車盒子」現有的盈利模式體現在車聯網 + 商業、車聯網 + 社群的融合模式上,包括硬體售賣、基於定位服務的商家排名推薦、天氣 / 股價等信息諮詢服務的品牌植入、用戶大數據採集等。
總之,車聯網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對未來,我們和其他媒體同行其實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廣播在其過程中還有機會去探索。
三、知識付費為廣播預留升值空間,保持內容定力、深耕內容創作
播客(Podcast)是美國時下流行的互聯網音頻產品。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出品的廣播劇《Serial》 在網路一經開播便創下 500 萬人次的播客下載記錄, 平均每集的收聽人數超過 150 萬人。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將《Serial》的播出看做是播客第三次浪潮的開端。在此之後,湧現了許多新的聽眾,而且,一批才華橫溢、擅長講故事的製作人迅速成長起來,播客的火爆也吸引了眾多投資人的目光。早在兩年多前, 評估和提供播客廣告服務的公司 Podtrac 就公布了一 份報告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在美國地區的月聽眾數量為 723 萬人次,在全球的下載量達到 6177 萬人次。
再來看看中國的情況。2017 年 11 月,騰訊「企鵝智庫」發布了《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 2017 :通向媒體新星球的未來地圖》。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過去一年,廣播在網民中的滲透率雖然尚未達到 10%,但相比上一年,其用戶份額增長了 367%,成為媒體中最大的一匹黑馬。過去一年內,收聽過音頻的網民高達四分之三,在網路音頻消費品中,新聞類、娛樂幽默類、情感類和有聲圖書佔據了第一陣營。
儘管音頻類內容普及率很高,但其佔據的內容消費時長並不高,有45.5% 的用戶表示,音頻占其內容消費總時長比例不到 10%。這種弱勢地位,並不能說明音頻不重要,和視頻、圖文相比,音頻消費佔據的是視頻和圖文之外的場景,音頻的不斷成熟為內容消費開拓出更大的市場。
由此可見,音頻產品廣受歡迎在中美兩國是一致的。但是有多少人願意為「聽」而付費呢?在美國,各機構並不向下載播客的用戶直接收取費用,播客的利潤主要來自廣告贊助,除此之外就是會員制。除免費節目外,提供給付費會員更多的是額外資訊及幕後資料等增值服務。而在中國,網路音頻節目已實現了用戶為內容而付費。巧合的是,騰訊「企鵝智庫」的大數據分析給出了同樣的答案 :當最喜歡的新聞源推出付費內容,有付費意願的用戶,中美兩國均為 20% 左右 ;在表示不願付費的用戶中,中國比美國少了 20%,整體態度上比美國用戶更為緩和。相對來說, 中國非付費用戶的轉化難度較美國更低,這是一個利好消息。
毋庸置疑,現如今,有更多的人願意為內容買單了,知識付費處在新的風口之上。以 2016 年「喜馬拉雅 FM」下載量前 10 位的付費音頻為例,除排名第 2 至第 5 名為播講類作品外,其餘皆是 10 分鐘以內的原創音頻欄目,題材包括「開口說話」「古典音樂」「財富成功」等。由著名主持人馬東與《奇葩說》 明星辯手們一同打造的付費音頻課程《好好說話》在 「喜馬拉雅 FM」正式上線的第一天,售價 198 元 / 年的課程共計售出 25731 套,銷售額突破 500 萬元人民幣,一個月內課程銷售額就超過了 1000 萬元。
筆者在「喜馬拉雅 FM」和「得到」客戶端上發現,除了熱門的財富成功內容受歡迎之外,一向被視為冷門的古典音樂內容在付費音頻中的表現也相當出人意料。其中,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田藝苗在「喜馬拉雅 FM」播出的《古典音樂很難嗎》和知名樂評人劉雪楓在「得到」客戶端播出的《雪楓音樂會》,兩檔節目的估值均過千萬元人民幣。畢竟互聯網用戶基數巨大,只需抓住自己的目標用戶,便可能實現盈利。
那麼,如何製作互聯網音頻產品?最重要的是抓住「內容」和「渠道」。首先,把原有傳統廣播中的高質量內容沉澱下來,將優質的聲音內容分發到各大平台,好的作品和內容可以藉助網路直播與用戶產生社交情感共鳴,建立情感的聯繫。其次,打造差異化、垂直化網路音頻訂製產品,為傳統廣播做增量。例如: 成立原創音頻實驗室,針對互聯網的特性,生產製作具有原創 IP 屬性和垂直用戶的音頻產品。
知識付費提升了音頻平台的關注度,但這顯然還不夠,音頻亟需解決的問題是滲透率。車聯網和智能音箱等產品的普及,才是音頻平台真正的機會。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採用語音交互,在駕駛和家居這兩個場景當中尤其如此,這是廣播實現「彎道超 車」的希望所在。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聲音將是互聯網的下一個巨大風口,未來,聲音將鏈接一切。
作者:劉征 陳前 夏琪 程丹
(湖北廣播電視台)
原文詳見《中國廣播》2018年第7期
微信編輯 ▏張 濤
編審 ▏饒 雷
TAG:中國廣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