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人宴請賓客上了一道名酒,抄家時,後院竟然有滿地的黃雀屍首

這個人宴請賓客上了一道名酒,抄家時,後院竟然有滿地的黃雀屍首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三講:「大家都能各盡各的義務,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種需要。」

古文里有很多名詞做動詞用,比如,此處的「衣」就是指「穿衣服」,「食」就是指「吃飯」;「住」和「行」則還是動詞做動詞用。按語法應該是名詞在前,動次在後才通順,還有一點就是如果把「食」放在前,「衣」就成了被吃的對象,這顯然是古人很忌諱的,所以,就把「衣」排在了最前面。

其實,所謂「衣食住行」,衣用來遮蔽身體,食物用來填飽肚子,住處用來遮擋風雨,交通工具用來代步,四者缺一不可。但是,如果非要選一個最重要,那我大概會選擇食物,畢竟,它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食不果腹的話,那麼,一切都是浮雲。

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食的定義,不再是簡單的解決生活之需,而是發展成了帶有文化特質的東西。中國的食文化,尤為獨特,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而其中,食文化較為發達的時期,便是宋代。

眾所周知,宋朝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發展得很好,都市經濟方興未艾,《夢梁錄·物產》記錄了很多種蔬菜瓜果,飛禽鳥獸的名字,叫的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應有盡有。豐富的產物為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南北文化交融在一起,頗具探究性。

大宋南渡,北方人遷居到了南方,同時,也帶來了烹飪技術和飲食風俗。杭州城內,汴梁人云集,川、魯、冀等地的風味菜肴和食品也出現在市面上,傳統的味道注入新鮮的血液,呈現出了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政治中心的轉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快了南北兩方食文化的融合。

孟元老書中有云:「四面八方的珍奇菜肴,都聚集在市場售賣,不同口味,皆在庖廚,那些在京都謀生的廚子,時常要為達官貴人們準備宴席,奢華程度讓人感嘆不已。」宋神宗晚年之時,執著於設宴享樂,據說,一次宴席遊玩要花去十餘萬白銀。仁宗皇帝組織一次內宴,僅僅是蛤蜊這道菜就花去了二十八千。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身處帝位,覺得天子就應該享受一些平常百姓無法享受之物,所以,他愈發的追求豪華奢靡,揮金如土,四處搜刮民脂民膏滿足自己的私慾。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都如此揮霍,底下的大臣見狀,便放開了膽子,將飲食奢華視作一種時尚行為。司馬光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富貴官宦之家,桌上事物雲集天下珍奇,往往只為一時新鮮。」

宋真宗時期,宰相大人喜歡喝雞舌湯,每天早晨都要喝,廚房的雞毛都堆成了一座山。北宋中期,家底豐厚的呂夷簡生活極盡奢華,內廷難以弄到的淮白糟魚,他的夫人卻能夠整筐整筐的贈與他人。末年,飲食奢華之風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舉個例子,權相蔡京召集下屬開會,會議結束之後,安排美食犒賞大家,僅是蟹黃饅頭這一盤菜,花費就達一千三百餘緡,其他沒有估算的就更不用說了。除了上面說到的,還有一次請客到府上喝酒,庫房送上來十餘瓶「黃雀肫」。

這種酒使用黃雀的胃部研製而成,製作繁雜,十分麻煩。眾人一看見,便覺得很驚奇。席間,蔡京隨口問了一句,庫房還有多少存貨?庫吏答曰:「大概還有八十餘瓶。」大家一聽,驚奇的嘴巴長得更大了,普通的朝廷官員,一瓶難求,蔡宰相居然有一百多瓶,不詫異的話都不正常了。

後來,蔡京被人搞下台,士兵奉旨抄家之時,看到了滿地的黃雀屍首,數目之多,令人咂舌。為了享用到最高品質的美食,他還在家中養了大量廚師,這些廚子各自分工,連製作包子要用到蔥花,都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切。可以說,歷史上諸如蔡京一般的推崇浪費豪奢飲食之風的權貴一抓一大把,我們就不在這裡一一舉例說明了。

南遷之後,朝中重臣並沒有因為北宋政權的倒台夾起尾巴做人,反而是越放肆。重臣沒有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普通官員也仿照此做法。官場應酬,出手闊綽,即便只是一介小官,在招待客人之時,也儘是名菜名酒。如果是上級官員蒞臨,那就更不得了。

這邊領著朝廷俸祿的官員肆意揮霍,那邊百姓卻過著吃不飽飯的艱難日子,往往都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好一個鮮明對比。

南宋王炎看到此景,便寫進了書中,大致意思就是:「山野百姓,只能靠蕨根勉強度日。成百上千人為了活下去,聚集在山間採挖蕨根,而後磨成粉,用水清洗乾淨以後當做食物,難以下咽,只得用生水送進肚裡,長此以往,就因為肚子過度膨脹而失去了生命。」

世人都在感嘆宋朝食物多樣,飲食文化生機勃勃,但是,拋去那些表象,好生挖掘,則會發現其中隱藏的諸多不美好之處。

參考資料:

『《民生主義》、《夢梁錄·物產》、《宋朝的那些「變態美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百年前,一個對日本的限制規定,最終,讓日本徹底爆發了
為了約束女人,這個人發明了一種神奇的鞋子,結果風靡全球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