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里的玉崇拜

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里的玉崇拜

良渚玉器向來以紋飾精美、器型多樣而聞名於世,良渚人不僅用玉器作禮器、祭祀器和陪葬器,還將造型各異的玉器佩戴在身上,形成了「全民尚玉」的社會風氣。

良渚人以玉為佩飾,有可能是為了美,也有可能是為了顯示尊貴和財富,還有可能把玉視為辟邪護身的吉祥物。

解讀良渚玉器

在我國曆來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玉器中,良渚玉器出土數量最多,品種最齊全,既有工具類、兵器類玉器,也有禮玉和佩飾玉器,另外還有一些玉器造型奇特,至今還沒弄清楚其用途。

從各地博物館的陳列和已公開的資料來看,良渚玉器的器型有斧、鉞、鉞冠飾、鉞端飾、耘田器、琮、璧、璜、環、玦、鐲、臂圈、牌飾、冠形器、柱形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墜飾、串飾、帶鉤、管、珠、觹、魚形器、鳥形器、龜形器、蟬形器、人形器等。

其中,佩飾玉器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證明良渚已形成了「全民尚玉」的社會風氣。

良渚人之所以喜歡佩戴玉器,有可能是為了美化自己,也有可能是為了顯示尊貴和財富,甚至有可能是為了辟邪護身。

良渚佩飾玉花樣繁多,有單件佩,有組合佩;有動物佩,有人物佩;有吊件,也有掛件。下面介紹良渚人最喜歡佩戴的幾種玉器。

玉鐲是較早發現的一種良渚玉佩飾,它的起源應該比玉琮更早。良渚玉鐲又可分為手鐲和臂鐲,手鐲一看便知,但臂鐲不容易辨認,有人曾把它稱為筒形器。

良渚玉鐲一般都光素無紋,只有少量刻有紋飾,如浙江省博物館就藏有雕刻纏絲紋和神人獸面紋的玉鐲,應該是良渚時期身份比較高貴的人所佩戴的玉器。

和玉鐲比較相似的良渚玉佩飾還有玉環、玉瑗和玉玦。

按《爾雅》「好倍於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的解釋,內孔直徑大於環體尺寸的就是玉瑗,內孔直徑和環體尺寸相等的就是玉環。

當然,這只是後人的分法,在良渚時期有沒有這種區分現在不得而知。

玉玦是指圓形有缺口的玉器,在內蒙古遼寧一帶的新石器時期查海文化、興隆窪文化遺址已有發現。

在良渚玉器中也發現了玉玦,玦的基本形狀為圓餅形,中間有對穿孔,有缺口,這種玉玦可能是耳飾,但也可繫繩隨身佩戴。

學術界認為玉玦最初是一種工具,後來才演經成佩飾。

玉璜或由玉璧殘件改成

玉璜的產生可能晚於玉環、玉璧,它的大量出現是在新石器時代中後期,至戰國、漢代達到頂峰。

玉璜最初是佩飾玉,後來演變成用於祭祀北方的禮器。良渚玉璜的基本器型為半月形的扁平體,也有橋形的玉璜,多數光素無紋,少數精品為鏤空雕,刻有神人獸面紋。

因玉璜的形狀似半璧,有學者認為玉璜是玉璧、玉環的殘件改制而成的。玉是很珍貴的東西,玉璧、玉環如果摔爛了,古人便把好的一塊改製成玉璜,用於佩戴,有時甚至不加改動直接使用,近年不少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

考古發掘還證實,良渚人已開始佩戴玉組佩。所謂玉組佩,就是由多件玉器組合而成的佩飾。良渚玉組佩有管串、珠串,也有把管、珠和玉璜等共同穿系連綴在一起的組合。

良渚人還喜歡佩戴動物玉佩和人物玉佩。動物佩有魚形佩、蛙形佩、鳥形佩、龜形佩等,還出現過豬形佩。

良渚玉魚一般都十分寫實,造型簡潔生動,魚嘴微凸,魚眼清晰,魚尾分叉,刻有斜向細線,魚腹有兩個孔,用於穿繩佩戴。

蛙形佩和龜形佩目前均只發現一件,蛙形佩出土於江蘇吳縣張陵山遺址,玉器呈黃綠色,鑽兩圓孔為蛙眼,右眼旁邊另鑽有一小孔,明顯用於穿掛。

龜形佩出土於餘杭反山遺址,造型寫實,栩栩如生,龜的腹部有一對橫向穿孔,可穿繩而過,設計十分巧妙。

良渚玉器的人形佩目前也僅見一件,十分珍貴。此玉人頭上戴一頂大帽子,寬臉、高鼻、闊嘴、方下巴,雙臂抱於胸前。玉人上大下小,造型十分誇張,身體下部鑽有一孔。此玉人如用於佩戴則會頭上腳上,其用途目前仍無合理解釋。

玉觹是良渚玉佩飾中一個獨一無二的品種,它酷似野豬牙,所以又叫玉沖牙。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動物牙齒已作為裝飾出現在古人頭頸上,一般戴於頸部。

野豬牙也常被古人用來鑽孔、解繩結,玉沖牙應是仿照動物牙齒而做成的,初期可能作工具用,後來演變成佩飾。良渚玉沖牙呈扁平角狀,為鏤空雕,中間有對鑽圓孔,應為良渚人精心製作的佩飾。

玉鉞是氏族首領的象徵

良渚文化工具類玉器和兵器類玉器相對發現較少,有玉勺、玉耘田器、斧、鉞等。斧又名戚、斤,是人類早期使用最廣泛的多用途工具之一,通常被用來砍伐樹木、加工修理其他工具。

在新石器時期,斧的使用非常普遍,所以幾乎所有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都有玉斧出土。在出土的良渚斧形器中,多數是石質材料,只有少數是玉質的。

玉斧的作用與石斧相同,由於其材質的特殊性,後來逐漸從實用工具演變為禮儀,祭祀用具。

玉斧一般為「鳳」字形,肩窄刃寬,肩部或平或呈微微上鼓的弧形,上端有穿孔,刃部或平或弧,刃角有的為弧形轉折,有的向外翹起,為尖銳折角。

玉鉞應由玉斧演變而來,良渚玉鉞的器形和玉斧相似,一般呈長方形或「鳳」字形,器身扁平,肩部平直的多,刃弧較寬,刃部兩端多為尖銳折角。

玉鉞近肩處有穿孔,有的為一個孔,有的為兩個孔,個別有三個孔。鉞本屬兵器,用於臨戰砍殺。但精工製作的大玉斧已失去原有的實用功能,成為禮儀用具或陪葬用具。

這種大玉鉞在良渚文化大墓中多有發現,在當時已是象徵氏族首領、軍事首領權力的禮器。在出現大事召集族人的時候,氏族首領高舉權杖,發號施令。

權杖中部為玉鉞,權杖頂端為鉞冠飾,底部為鉞端飾。大型玉鉞後來成為王權和軍事統帥權的象徵。

玉璧禮天 玉琮禮地

良渚文化的禮玉主要有玉琮、玉璧等。玉琮是最為典型的良渚玉器,以器形大、工藝精、紋飾美而著稱於世。

它是一種內有圓孔、外圈作正方形或鈍角方形的柱形體,一般分為若干節,每節以邊角為中心線,琢出紋飾。

良渚玉琮本身又可分為三類,即鐲式琮、外方內圓琮和高節琮。鐲式琮應為良渚文化早期的產物,有學者認為它是由玉鐲演變而來,鐲式琮又可分為素麵的和帶紋飾的兩類。

外方內圓的良渚玉琮包括單節琮和雙節琮。雕刻有一組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稱為單節琮,有兩組稱為雙節琮。高節琮即多節琮,是出現於良渚文化後期的一類玉琮。

由於節數較多,高節琮的神人獸面紋一般為簡化紋飾。因為琮的造型是內圓外方,現代不少學者認為它反映了良渚人已有天圓地方的觀念,認為它的內圓代表天,外方代表地,中間的孔則表示天地間的溝通,因而進一步認為玉琮是祭祀天地的法器。

對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古人祭祀天地一般都有專門的器物,不會一器兩用,《周禮》說過「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在良渚文化時期應為專門用於祭祀大地的禮器。當然,玉琮還是當時部落中重要人物死後的陪葬品。

璧是最早的禮器之一,這種圓環形的玉器幾乎伴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也是品種數量最多的一種禮器或祭祀器。而良渚玉璧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這類禮器,而且大多數良渚玉璧的顏色為青色,也證實了《周禮》以「蒼璧禮天」的記載。

《爾雅》稱:「肉倍好,謂之璧」,意思是「肉」是「好」的兩倍,即為璧。所謂「肉」,即邊,「好」,即孔。

但良渚玉璧並不這麼規範,往往大體上是圓形,但輪廓不正,而且厚薄不均,表面不平,「肉」不一定是「好」的兩倍,穿孔也不一定在中間。

目前所發現的良渚玉璧絕大多數光素無紋,只有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和良渚博物院展出過刻有紋飾符號的玉璧。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漢代漆器:中國漆器的巔峰時代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