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市場經濟沒有產業政策」是謊言

「市場經濟沒有產業政策」是謊言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沸沸揚揚、不斷升級,引起全世界關注,並成為當今全球化的最大公共事件。同時,美國不斷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和貿易的種種不是,從政府的壟斷低效率到貿易不公平。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讓我們看看發達國家是如何利用產業政策發展自己經濟的。

英國是產業政策的發源地

率先在經濟發展中使用產業政策的應該是英國。人類工業革命最先爆發於英國,但英國並不是在所謂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成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的。其實,英國工業的崛起充分利用了產業政策。以英國工業革命的龍頭——紡織業來說,當年英國的紡織業面臨的競爭對手既有歐洲的荷蘭、西班牙、法國;也有來自中國、伊朗和印度的競爭。更關鍵的是,英國的本土紡織品沒有任何競爭力,談不上任何的競爭優勢。

但是,英國並沒有放棄發展紡織業,反而以政策和國家力量扶持本國紡織業的發展——先是在光榮革命後完全停止進口法國和荷蘭的毛紡織品,並在1699年通過《羊毛法案》,保護本土紡織業。在1700年,英國議會又立法禁止從印度進口棉織品,而且法令嚴格到即便只有一根麵線也不能由印度製造。事實上,印度不但有著勞動力與原材料代價都低的有利條件,而且有著相傳好幾百年的實踐經驗與技術。這些製造品物美價廉,但是英國卻棄而不顧,寧可使用質量較差、代價較昂的本國產品。即便到1812年,英國還對從印度進口的花布徵收高達71.7%的進口稅。如果允許印度的棉、絲織品自由輸入英國,那麼英國的棉紡業和絲織業將會馬上垮台。

不但如此,英國的精細呢絨、麻布、玻璃、紙張、帽子、綢緞、鐘錶等工業技術上的改進,以及一部分五金工業的建立,都是靠引進外來技術而獲得實現的。同時,英國懂得怎樣利用禁止輸入與高額關稅來促進這些工業的迅速發展。對此,李斯特不無譏諷地強調,每一個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這個島國的老師,它的每一種工業技術都是向這些國家模仿得來的,它學會了以後就把這些工業建立在自己的國土上,然後在關稅制度下加以保護,促使它們發展。

因此,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完全是在產業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庇護下發展起來。正如無數英國經濟史家指出的,都鐸王朝時期的產業政策才是英國崛起的真正秘密。至於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鼓吹的比較優勢理論,僅僅是英國取得工業領先地位之後,希望通過比較優勢從後發工業國或農業國剪羊毛而已。

美國是產業政策的堡壘

回溯美國的產業發展史,我們發現,美國的產業政策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並且是確保其經濟崛起和超越英國的利器。按照瑞士經濟史學家保羅貝洛赫的說法,美國是「現代貿易保護主義的發源地和堡壘」。

從歷史上看,美國第一任財長漢密爾頓就是早期的產業政策倡導者。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於1791年向美國國會提交了涵蓋鋼鐵、銅、煤、穀物、棉花、玻璃、火藥、書籍等眾多產業的製造業發展計劃,從而開啟了美國政府通過產業政策推動工業化的正式篇章。他駁斥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如果美國遵從比較優勢理論,美國基礎薄弱的製造業必然會被衝擊,而美國的產業只能被限制在農業範疇。因此,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徵收高額進口關稅,極端情況下可以禁止進口,來保護國內剛起步的製造業。

英國輝格黨政治家、首相老威廉·皮特在1770年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在殖民地就是一隻馬蹄釘也不準製造。亞當·斯密和薩伊也曾斷言,美國就應像波蘭一樣,註定是應當經營農業。情況既然這樣,美國人民就生來被老天指定專門從事農業,美國人民就應當這樣老老實實地服從造物主的安排。連美國也承認,我們曾依照現代理論家的勸告,向價格低廉的地方買進我們需要的東西,結果國外商品泛濫於我們的市場,我們的工業瀕於毀滅。

正是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美國從一個典型的落後農業國家,一舉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雖然在當今學術界不少學者將市場原教旨主義奉為圭臬,但在19世紀,美國卻沒有執行這一套理論。正相反,美國工業發展的過程中,產業政策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現在,美國總想抹殺這一事實。難怪很多人說,美國最好的產業政策就是讓全世界相信美國沒有產業政策。儘管美國政府聲稱不喜歡產業政策,但是看看美國發展的歷史,產業政策一直伴隨著美國兩百多年的經濟發展史。

法國工業崛起離不開產業政策扶持

在產業政策上,緊隨英國之後的是法國。法國能成功並非遵循自由市場經濟。恰恰相反,自由市場經濟還導致了法國經濟的崩潰並誘發了法國大革命。

面對英國工業革命的競爭,因為迷信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理論,法國工業已瀕臨破產,制酒商也所獲甚微。在拿破崙時代,法國執政者意識到完全的自由市場是愚蠢而荒謬的。拿破崙認為,在世界任何情況下,任何國家想採取完全市場經濟,必將一敗塗地。對於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理論,拿破崙更是不以為然,並以刺刀為後盾,以槍炮開路,堅信硬實力才是開闢市場的武器,極力推行大陸封鎖體系——宣布任何商品必須有原產地證明,確屬非英國及其殖民地產品,方可進入大陸。

拿破崙說過,以前對於財產只有一種說法,就是土地的佔有;現在興起了一種新型的財產,這就是工業。為此,拿破崙將產業政策推向極致,通過頒布《拿破崙民法典》,用暴力解放封建莊園中的農奴,將封建生產關係全部砸碎,由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取而代之,使相對落後的法國工業獲得了廉價勞動力、龐大的消費品市場和豐富的原材料,加上拿破崙在歷次戰爭中掠奪到的財富,由此使法國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發展的良機。正是拿破崙樹立並促進了法國的產業政策,法國經濟才獲得長足發展。

德國工業革命就是產業政策的直接結果

如果說法國經濟的崛起離不開產業政策的保駕護航,德國工業革命則更是產業政策的直接結果——德意志各邦政府充分發揮了產業政策的作用,大力推進德國工業革命。比如,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實行高關稅政策將英國和法國的工業品擋在國門之外,再比如以興辦國營企業、資助私營企業的方式幫扶產業發展。

在德國,首先採取促進產業的政策是奧地利和普魯士。普魯士之所以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主要不是由於它的煊赫戰績,而是由於它在促進工農商業方面的賢明政策。俾斯麥作為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被譽為「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德國的產業政策,由此推動德國經濟騰飛,創造了德國工業的奇蹟——在1830年,德意志的工業人口佔比僅為不足3%,仍是一個典型農業國。至1870年,德國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

市場經濟沒有產業政策不是歷史真相。正如賴特納所說,歐洲財富的擴散,整個世界的發展,是一系列市場競爭政策的有意識的結果:市場如風一樣,是一種力,它被馴服以達到某個既定目標。國家越窮,就越無力讓風朝著正確的方向吹。

(為復旦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