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動物被剝奪的不只有棲息地,還有時間

動物被剝奪的不只有棲息地,還有時間

當你半夜眯著眼摸黑去廁所,再一路磕磕絆絆回來的時候,你家貓主子一定會用那雙泛著光的眼睛盯著你:「呵呵,瞎子」。雖然人類的夜視力遠比不上貓,但我們在黑夜中勉強也能看得清。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有視桿細胞,它們能夠感知暗光,幫助我們在夜晚保持活動能力。

鏟屎官太弱啦!圖片:pixabay

與視桿細胞對應的是視錐細胞,前者對光更加敏感,主要用於夜視力,後者主要負責識別顏色,在白天更能發揮作用。我們視網膜上的視桿細胞多達95%,數量比視錐細胞多得去了。但人類多在白天活動,為什麼眼睛裡卻有這麼多適合夜間活動的視桿細胞呢?

恐龍使哺乳動物走進黑暗

哺乳動物擁有較多的視桿細胞,這或許是因為哺乳動物在遙遠的過去是夜行動物。早在1942年,生理光學與視光學方面的專家戈登·林恩·沃爾斯(Gordon Lynn Walls)就提出「夜行瓶頸」(nocturnal bottleneck)假說。按照這個假說,哺乳動物以前為了躲避白天活動的恐龍而選擇夜行生活,所以今天大部分哺乳動物還是夜行。而就算晝行如我們人類,眼睛裡也還有這麼多的視桿細胞。

可憐的哺乳類。圖片: Ferahgo the Assassin / wikimedia

所以,是恐龍的滅絕導致哺乳動物從夜行動物變成了晝行動物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凱特·瓊斯(Kate Jones)認為這真的很難確定,因為化石證據太少了,而且動物的行為也很難由化石推論出來。不過,瓊斯教授的研究還是發現了恐龍的消失與哺乳動物開始在白天活動之間有緊密的聯繫。他還認為靈長類作為第一批去適應白晝生活的哺乳動物,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進化和適應。

想像一下恐龍稱霸地球時的情形——大白天出去根本就是送死、給恐龍送免費午餐。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可能不需要再畏縮在黑夜裡了。然而,我們現在正在逼著其他動物重回黑暗

「我就在晚上默默吃草」。圖片:pixabay

人類露個頭,動物夜裡走

一篇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發現:受人類活動的影響,62種動物減少了在白天活動的時間。人們早已發現動物的棲息地因為人類的影響在不斷地減少,沒想到現在,動物的時間也被我們剝奪了

人類活動中干擾程度較高的,比如打獵、修路、城市化建設等大多發生在白天。即便是看似溫和的徒步、觀看野生動物等活動也能改變動物的習性。研究發現,儘管人類活動對不同物種的影響不一樣,但總體而言,這些動物的夜間活動時間平均增加了1.36倍。被研究的動物包括了大象、駝鹿和狐猴等等,不限於動物的體型、棲息地的類型,以及是肉食還是素食動物。

郊狼、老虎和野豬分別受到人類登山、農作和城市化的影響。圖片:Kaitlyn M. Gaynoret al. /Science(2018)

在短期內,動物們的這一改變可能是個謹慎的選擇,因為這避免了與人類的正面衝突。然而,原本以白天行動為主的動物轉移到黑暗中,它們的覓食、保護自己的能力難免會大打折扣

另外,其他一些動物可能也會無辜躺槍:美國加州的土狼原本捕食鳥、松鼠等晝行生物,現在它們白天睡覺的時間增加了,進食的物種換成了夜行小動物,老鼠、兔子表示生存壓力更大了。研究人員認為應該會有更多的動物受到影響。

人類現在是一幅高高在上的樣子,但別忘了我們身上那些無法抹去的印記,它們暗示了我們曾經躲在暗處苟活的卑微身份。現在,人類並不需要對動物做出什麼暴力的破壞行為,只要露個面,很多動物就會瑟瑟發抖地躲進黑暗中

動物何苦為難動物?(編輯:Ent、李子、lava)

本文授權轉自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我是科學家

iScientist

id: IamaScientist

「我是科學家,我來做科普。」

日曆娘今日頭像

犬科 藪犬

本文首發於果殼網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魚
只有它,敢在南極大陸的冬天產仔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