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五個瓶頸 發揮「龍頭」作用
無論是國家戰略要求,還是上海自身需要,都要把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作為上海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地理空間上看,如果把長江看作橫貫我國東、中、西部的一條巨龍,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通江達海,居龍頭之位。從實際發展情況看,在對外開放、國際功能、科技創新、新興產業、交通樞紐、城市治理等方面,上海也被公認為是區域龍頭。要更好發揮上海在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需要突破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上存在地方性局限。不解決好思想認識瓶頸,很可能陷於小富即安、只管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狀態;也會導致信心不足、底氣不厚的心理偏差。對於前者,因為在與周邊地區的競合中,流出去的多,引進來的少,上海引領長江經濟帶,在短期或表面現象中看到的是溢出多、奉獻多。但我們要清楚地看到,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更加需要長江經濟帶的各種支撐,尤其是上海建設的各類全球性服務功能,必須依託長江經濟帶各地提供的各類現實需求,這些需求提供動力,也提供財富。對於後者,因為這些年其他地方的經濟增長都快於上海,而且江蘇、浙江的經濟體量也已大大超過上海,上海以相對小的體量來引領超級體量的長江經濟帶,就像小馬拉大車,氣力不足。但長江經濟帶走向全球、提升創新能力,對上海有更多的需求,從國際接軌的功能性平台,到科技創新成果,以及高端的創新資源,還有國際最高標準的開放度和市場機制等等。
二是戰略謀篇布局上跨區域支撐項目力度比較單薄。這在全國也是一個普遍問題,但凡涉及跨區域的戰略規劃,國家層面較多提出的是框架性原則和主要任務,地方提出的實施規劃,很多存在各地規劃不銜接的問題,在規劃執行上也是越涉及跨地區的執行越弱,特別在專題性的規划上,如交通、生態等,這一情況更加突出。比如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及沿江11省市,共同編製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但目前尚缺少長效協作機制,聯控聯防的覆蓋面較窄,聯合治理效果尚不明顯,尤其是區域複合型的大氣污染、流域型水污染等問題仍日趨嚴峻。
三是功能性平台網路化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這個平台更多是支撐上海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服務平台、協調平台。平台如果只設置在上海,沒有向長江經濟帶各地延伸,建立分支機構,或者平台沒有吸收各地加入,共建共享,而是只說「上海話」,不說「長江話」,那麼所能發揮的服務、協調作用也必然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企業層面有較多網路化系統,但在政府層面,還有協會、聯盟等社會專業組織層面,還非常薄弱。
四是與國際接軌且達到國際水準的高端服務是短板。目前長江經濟帶各地之間,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和開放型經濟的能力差距明顯縮小,上海要為各地提供的服務,更多體現在高端服務領域,特別是與國際接軌、達到國際標準的各類專業服務。這方面上海與國際先進水平比還有不少差距。
五是對長江經濟帶各地的開放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海納百川是上海的特質,也是上海的優勢。當前最大的瓶頸在戶籍和人才居住證的開放度上。外地科研院所和企業在上海設立的研究中心或其他機構,往往也難以申請到相關項目資助。
解決這5個問題,上海在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將會更加突出。
(王振,繫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