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關愛「王繼才們」,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關愛「王繼才們」,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生於平凡,一顆為國堅守的心,永遠不應被忽視;逝於偉大,那些為國奉獻的人,永遠不應被忘卻……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凝望,「王繼才們」站立的地方有多遙遠

王雪振 呂雪飛

7月27日,全國時代楷模、開山島守島英雄王繼才在執勤期間突發疾病去世,生命定格在58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習主席還著重指出,對王繼才同志的家人,有關方面要關心慰問。對像王繼才同志那樣長期在艱苦崗位甘於奉獻的同志,各級組織要積極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心愛護。

32年,11680天,王繼才攜手妻子,將枯燥、孤獨的日子過成了光輝壯麗的英雄史詩,平凡而偉大,樸素而崇高。

一天的奮鬥或許不難,一年的奮鬥卻彌足珍貴,王繼才32年的奮鬥就是一股扣人心弦的精神力量。斯人已逝,那些熠熠閃光的日子,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同時也會化為堅固的基石,為祖國萬裡邊疆的安寧,提供恆久的精神支撐。

生於平凡,一顆為國堅守的心,永遠不應被忽視;

逝於偉大,那些為國奉獻的人,永遠不應被忘卻……

無論是海上孤島還是雪域冰峰,無論是林海雪原還是茫茫戈壁,在祖國神聖的版圖上,那些艱苦偏遠的地方,仍站立著像王繼才一樣的堅守英雄——

魏德友

54年前,24歲的魏德友響應黨中央號召,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30多名戰友遠赴茫茫戈壁屯墾守邊,這一守就是半個多世紀。

昔日戰友陸續告老還鄉,邊防戰士一茬換了一茬,就連世世代代住在這裡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魏德友選擇留了下來,他和妻子劉京好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如今,雖然身處現代社會,78歲的魏德友卻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居住的土屋沒有通上電,功率不大的太陽能發電機只能支持簡單照明,米面需要經過幾十公里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井裡打出來的鹽鹼水……

就是在這樣極其惡劣的環境下,魏德友夫婦日復一日地勤勉踐行著護邊員職責,巡邊近20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餘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餘只……

守邊守了快一輩子,魏德友總說自己沒有做什麼事情。他說,守著守著就習慣了,就一直幹下去了。

有什麼樣的追求就會有什麼樣的境界,有什麼樣的選擇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冬去春來,夏秋交替,許多像王繼才、魏德友一樣的堅守者,飽嘗艱辛苦楚,初心始終不改,情懷始終沒變。

拉齊尼 · 巴依克在巡邊路上。(資料圖)

去年,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主辦單位在中國文明網公布了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名單,拉齊尼·巴依克成為其中之一。

拉齊尼·巴依克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優秀護邊員。2004年,當了38年義務巡邏嚮導的父親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他拉著拉齊尼的手說:「邊防官兵日夜巡邏,牧民得以安居樂業。現在我走不動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續下去。」

這是我國邊境上最長的陸地巡邏線之一,由於地勢險要,只能藉助氂牛巡邏,不能乘車。最危險的地方,積雪厚度幾乎可以將氂牛埋沒。

60多年來,拉齊尼一家人的足跡踏遍了帕米爾高原邊防線上的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他們家先後有10頭氂牛累死在巡邏路上,9頭氂牛摔傷失去勞動能力,但他們堅持不要一分錢的補償。在拉齊尼一家的感染下,一大批農牧民也自覺地投入到守邊護邊當中,在帕米爾高原上形成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鋼鐵邊防線。

幾年前,一組「天路」軍禮照在網上廣為流傳,引起無數網友留言點贊。這些軍禮,來自分散在青海、西藏鐵路沿線的千餘名鐵路聯防隊員們——這個由復轉軍人和當地農牧民組成的護路聯防組織,擔負著巡邏守護鐵路的重任。

讓網友感到震撼的是,他們的工作地點都孤零零分散在鐵路沿線,環境惡劣,任務艱巨,堪稱中國最孤獨的守路人。

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但凡列車駛過,都會收到他們一個標準的軍禮。有網友動情地說:「孑然孤獨,屹立曠野,挺拔自立,瞬間感動!看慣了身邊『弔兒郎當、得過且過』,置身此處,除了感動還有汗顏。」

仗劍去國,山河萬里。在追求崇高的光榮路途上,一代代共和國軍人,一個個人民子弟兵,也同樣和「王繼才們」一道,奮力前行,不曾輟步……

筆者和一位邊防連的翻譯相識。這名年輕的軍官是獨生子,任職3年才輪上他回家過年,親朋好友喜出望外,都圍著他轉。

除夕夜,團圓飯,一大桌子菜,很豐盛。他回家少,大家都不停地給他夾菜,勸他多吃點,再多吃點。

他悶著頭,一個勁兒地狂吃猛咽,可動作卻越來越慢,漸漸地,眼圈也有些紅了。大家問咋了,他抬起頭說,我吃這麼好,我的戰友們還在高原哨位上挨凍受苦,心裡難受。

那一刻,家裡一下子安靜下來。他爸爸舉起酒杯說,為了保衛祖國的孩子們,干一杯吧!大家都一口氣喝乾了杯中酒,包括從不喝酒的媽媽。

這個故事,而今已過去3年。筆者依然記得很清楚,他講述的時候,眼睛裡含著淚水。從他眼睛的波瀾里,筆者看到了兩種情愫:一個是堅守者的「執著」,一個是戰友們的「情義」。

這群軍人所在的南疆軍區,自然條件惡劣,社會依託條件落後,尤其是邊防連隊,都駐守在喀喇昆崙山和藏北高原的雪域之中,不要說執勤巡邏苦,單是吃飯、吸氧,都已是不容易的事兒。

在喀喇昆崙山里,有全軍海拔最高的機務站——紅山河機務站。那年,中央電視台來到紅山河機務站採訪。令記者們好奇的是,無論屋裡屋外,士官張定燕總戴著一頂軍帽。

由於高原缺氧和輻射,不到30歲的張定燕几乎謝了頂,怕父母見了傷心掉淚,張定燕從不提探親的事。有次被連長逼急了,他答應下山休假,卻偷偷在老戰友家待了幾天,就提前歸隊。

「高原那麼苦,你把青春和頭髮都留在了紅山河,後悔嗎?」攝製組把他請到央視訪談,一位大學生這樣問張定燕。

張定燕答:我們每次上下山,都要經過康西瓦烈士陵園。那裡安葬著100多位在邊境作戰中犧牲的烈士。為了保衛祖國,他們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十八九歲,到現在已經在雪域高原長眠半個世紀了。看著他們,我不敢後悔。

或許,在茫茫人海中,他們的選擇毫不起眼。但當他們聚攏在同一方營地時,卻發出耐人尋味的光芒。

正如《士兵突擊》里的那句話:光榮在於平淡,艱巨在於漫長!因此,「王繼才們」的堅守才會觸人靈魂,催人奮進。

思考,關愛「王繼才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呂雪飛 王雪振

我國幅員遼闊,陸地邊界和大陸海岸線長達4萬多公里。數字的背後,是高寒缺氧的高原,是孑然聳立的海島,是黃沙遍地的戈壁。數字的背後,凝結著一代代邊防軍人的堅守,一個個「王繼才們」的奉獻。

他們負重前行的背影,有溫暖的目光在矚望。

「今天,我和你們一起執勤站崗。」2014年1月26日,內蒙古北部邊防一線。雪野茫茫,山路彎彎,習主席乘車來到三角山哨所。凜冽寒風中,他沿著58級陡峭台階,頂風踏雪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山頂,在哨所觀察登記本上鄭重簽下名字,動情地對哨兵張偉說出了這句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白雪皚皚到椰林蔥蔥,從戈壁大漠到海防一線,從南國軍營到西北戈壁,習主席多次深入基層部隊、邊關哨位。「戰士們睡覺冷不冷?能不能洗上熱水澡?連隊伙食怎麼樣?」這些「小事」,是統帥心中的大事。

官兵們永遠難忘,習主席叮囑因救災而耽誤了婚禮的陸航飛行員張尚年,「抓緊把婚禮辦了」;囑咐從事彈藥銷毀工作的工程師陳雪禮,「你們的工作很危險,要注意安全啊」……

「要滿腔熱情關愛官兵,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貫徹落實習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軍密集出台惠及邊遠艱苦地區官兵的舉措——

高原高寒部隊官兵吸上了「氧二代」。2013年至2016年,軍委機關為駐海拔3000米以上部隊開展制供氧建設,保障模式由局部定點變為涵蓋高原高寒部隊,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變為足量持續,實現按需供氧用氧。

西沙島礁官兵可以隨時吃上新鮮蔬菜。目前,西沙島礁蔬菜生產旺季自給率可達70%,在氣候惡劣情況下也能保證供給。很多邊海防部隊餐桌實現了四季有「綠色」、餐餐有「綠色」。

一系列暖心惠兵的政策陸續出台:調整官兵工資津貼標準,調整建立基層崗位、艱苦邊遠地區等53項津貼補貼,提高全軍營連藥材和高原部隊特需藥品供應標準……

一系列服務基層的舉措相繼落地:遠程醫療系統聯通神仙灣、墨脫等偏遠地區900多個單位,開展島嶼部隊「門對門」配送保障……

這些年,邊關變化很多。但無論條件怎樣改變,邊關自然環境的惡劣與險峻無法改變。「王繼才們」仍要克服諸多想像不到的困難,在遙遠的邊疆堅守、犧牲和奉獻。

矚望他們傲立在邊關風雪中的堅毅身影,除了敬仰,更應思考:關愛他們,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直升機為紅山嘴邊防連官兵送去年貨。

——關愛沒有「封山期」。紅山嘴邊防連被稱為「雪海孤島」,一年有8個月雪擁邊關。在大雪即將封山之際,上級派人將連隊水電暖設施維修一新,連隊的網路視頻業已啟用。關心基層、關愛官兵,沒有季節之分、遠近之別。越是在平時,各級領導和機關越要深入基層、貼近官兵,傾聽他們的心聲、分擔他們的憂愁、解決他們的困難,讓關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關愛沒有「芝麻綠豆大的事」。事關官兵合理需求的,都是大事。奉獻者也是生活在現實中的普通人,吃五穀雜糧,食人間煙火,有七情六慾,有妻兒老小,渴望家庭溫暖,需要組織關懷。關懷官兵要從具體事做起,把官兵們「喝一口水、點一盞燈、看一次病、進一趟城、找一個好對象、生一個健康娃」這樣的合理要求、樸素願望解決好、安排好。

魯迅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時至今日,在這個多元、多彩的時代,關愛「國家的脊樑」,關愛「王繼才們」,呼喚和期待著更廣的範圍、更實的舉措、更大的力度。

世易時移,紛紛擾擾,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不少人都喜歡追求安逸、崇尚個性。干不下去,可以跳槽;不喜喧鬧,可以深宅;稍有不爽,可以拍磚吐槽……對於王繼才的先進事迹,在好評如潮中,也不乏這樣的聲音:「值得尊敬,但不會像他一樣活著……」

不可否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王繼才們」和軍人軍屬的生活改善了、待遇提高了,但「為國堅守」的價值觀仍呼喚社會更多的崇敬和認同。讓王繼才這樣的英雄受尊崇,讓軍人、軍屬受尊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天,王繼才「一朝上島,一生為國」的事迹,讓我們寄慨遙深、熱淚長流。很多人也會通過王繼才,認識和理解更多的「王繼才們」,堅定「為國堅守」的情懷,去跋涉、去追尋、去效仿……

明天,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王繼才」走向祖國需要的地方。為國堅守的精神旗幟,必將召喚起更磅礴的奮鬥力量,激揚愛國志,奉獻新時代。

更多戍邊人的故事……

西藏拉則拉哨所地處雪山之巔,前臨懸崖、背依峭壁,每年10月一到,就大雪紛飛。唯一的上下通道艱險陡峭,最陡處達70度,最窄處僅容得下側身而過。官兵必須手腳並用攀爬,3公里的距離往往需要走3個小時。駐守絕壁,哨所官兵堅持每天升起國旗,他們說:「我們站立的地方屬於祖國!」

褐里格庫木沙漠的腹心地帶,駐守著一對「夫妻哨」:北沙窩哨所的付永強、劉桂芝夫婦。24度寒暑,他們用腳步丈量國土,守護著63號界碑至66號界碑的邊防線。夏天,從早到晚的大風颳起的沙塵吹得人睜不開眼;冬天,最低氣溫在-30℃左右,巡邏一圈回來,人和馬都掛滿了白霜。

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代護邊人,戍守在被喜馬拉雅山脈包裹的玉麥鄉。要去縣城,必須翻過兩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這裡每年260多天都下雨雪,每年11月初到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在這裡堅守的人們,必須忍耐六七個月與外界隔絕的孤苦。

海軍某部工程師李文波(左二),累計守礁97個月,創下了守礁次數最多、守礁累計時間最長等多項紀錄,先後在南沙度過10個春節。他領銜海洋氣象觀測站累計提供水文氣象數據140多萬組,創造了連續7000多天無差錯的紀錄,創造了南沙水文氣象事業的10多個「第一」。

中哈邊境鍾槐哨所所在地區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5000米,氣候環境異常惡劣。29年來,護邊員布仁特克斯戍守在這裡。冬季氣溫降至-40℃,他揣塊干饢上路,餓了就啃幾口。一趟巡邏下來需要六七個小時,回到家時,眉毛鬍子上都凝凍成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國際軍事比賽-2018」將在7國舉行
海上登陸賽求生賽戰報:中國參賽隊囊括前三、獲團體第一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