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正的智者:前半生學聰明,後半生學隱藏聰明

真正的智者:前半生學聰明,後半生學隱藏聰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史記?孔子世家》中,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在離別之際,作為老師的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天資聰穎、通情達理的人幾近於死,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的不是;知識淵博、能言善辯的人自身安危難保,是因為他用這些能力去揭穿披露別人的缺陷;作為子女不要過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主見,作為人臣也不要過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真正的智者高人,不僅僅在於擅長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增加自己的聰明才智,還習得了如何隱藏自己的聰明,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

莎翁所說的「與其做愚蠢的聰明人,不如做聰明的愚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真正聰明的人,明白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說,真正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如果把我們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想像成一個圓,那麼當閱讀了更多的書,知識變得更多,也就是更聰明的時候,就會不滿足於現有的這個圓的內容和規模,嚮往圓外的世界。

當走出自己原先的那個小圓之後,才能夠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的不解和未知,小圓之外還有那麼多的圓等我們去開拓。

義大利哲學家維柯說,人們在無知中,就把自己當作權衡世間一切事物的標準。

所以說,愚者常常自我滿足,總是覺得自己無所不會、無所不能,正因為如此,才往往停滯不前。其實聰明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不斷發現自己無知,才有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的空間。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感受到這一點,這就有了變得聰明的前提條件。而這一點的領悟和掌握,往往需要前半生不斷的琢磨和練習。

二、隱藏聰明,是處世溝通的捷徑

經常聽到身邊會有抱怨自己嘴笨的朋友,一在公眾場合說話就覺得自己呆呆傻傻的,更有甚者還去報了「演講與口才」的輔導班。

但是我在去美容院的時候,也會遇到特別能說的銷售,他們能夠一氣呵成滔滔不絕半個小時,但是收效甚微,掏錢辦卡的顧客寥寥無幾。

這說明了溝通的時候,提高效率和質量的關鍵,其實並不一定在於說話的技巧高超不高超,詞語用得合適不合適。

媽媽有一次和我聊天時曾經說起,她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領導是個和人交流時口才一般般的人,嘴笨笨的。

媽媽當時就認為,這樣的人當領導或許並不合適,不會說話怎麼服眾呢?後來媽媽發現,這個領導在開會等人多的場合,才思卻又敏捷,言辭也會得體。

原來他的「嘴笨」,只是用於私下與人交流的時候。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單位里的同事對他的印象都很不錯,有什麼困難都願意向他尋求幫助,就算是有業務往來的客戶,也都是對他讚許有加,期待著未來的合作。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這個領導私下裡,故意做了一個聰明的傾聽者。不管是誰敲開他辦公室的門,他都是微笑著聽完他人的訴說,從不會熱衷於把握話語權,從不會咄咄逼人。

圖片丨@空谷尋芳攝

若是以傾聽者的姿態待人,別人會在這段交談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從而願意打開心門,吐露心聲;若是以控場者的姿態待人,別人在交談中會被你牽著鼻子走,一味地霸佔話題和內容,會沒有什麼好人緣。

我們生活處世結交也是同樣的道理。急於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人,鋒芒畢露,自傲自矜,最終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眾叛親離。而智者卻會隱藏鋒芒,收斂聰明,以溫和的方式待人接物,於是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隱藏聰明,是溫潤如玉的人生狀態

王安石曾寫過一篇《傷仲永》。方仲永家世代耕田,五歲時「未嘗識書具」,根本就不知道文房四寶都是什麼。結果忽然有一天,哭著嚷著要這些東西。

他父親很驚訝,就從鄰居那裡給他借來。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這件事和這首詩就在鄉里傳開了。

從此,人們指著東西叫他作詩,他都能立刻寫出來,並且「文理皆有可觀者」。縣裡的人聽說後,很是驚奇。漸漸就有人請他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來買他的詩。他父親認為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他去拜見縣裡的人,不讓他學習。

結果,到他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而到他二十歲左右時,便已「泯然眾人矣」。

乾隆

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里,乾隆皇帝送陳家洛佩玉上刻字有「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其中的「慧極必傷」,和《紅樓夢》里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都是講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

智者就應該像玉一樣溫潤沉穩,不刻意彰顯炫耀自己的價值,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智慧。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

「玉的光芒是凜於內而非形於外的」。收斂隱藏自己的聰明是自我保護、自我準備、自我蓄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成熟圓潤的生命狀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不露鋒芒,一生安順。

作者:雅君,京博國學外聘作者。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億萬富豪田家炳先生逝世:這四個字,成就了田家炳先生一生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