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人類是五個手指,而不是四個或者六個?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為什麼人類是五個手指,而不是四個或者六個?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與眾不同的事物,往往給人神秘莫測的感覺。香港作家倪匡曾經創造過「六指琴魔」這個著名武俠形象。這個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心生恐懼,正是因為異於常人的「六指」特徵。

我們習慣於自己的五指,卻很少思考為何如此。為什麼人類恰好是五個手指而不是四個或者六個呢?

試想,假如我們每隻手都有十根手指,彈起鋼琴來該是何等行雲流水。然而人類放著這種便利不要,非要「拘泥」於「五」。

這個簡單的數字背後,其實隱藏著神秘的進化邏輯密碼,甚至事關這個物種的生存大事。

文 | 史鈞 安徽科技學院生物學副教授

編輯 |黃俊峰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五指」是陸生動物的「正統」

五指的人類並不孤獨,這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生物現象。

其他哺乳動物雖然沒有分出手腳,但四肢末端大多同樣是五個分支,稱為五趾型附肢,只有部分動物例外。因此,簡潔起見,不分手指和腳趾,統稱為「五趾現象」。

五趾現象古已有之。化石證據證明,早在三億多年前,剛剛誕生在地球上的青蛙和蜥蜴等兩棲類動物,就出現了典型的五趾結構。

早期的青蛙和蜥蜴化石,可以清晰地看到五趾結構(圖源:視覺中國)

當然,同時存在的其他原始動物不都是五趾,比如棘龍有八根趾骨、魚龍七根,只不過它們大都有尾鰭和腮等水生器官,主要在水中生活。

註:動物首先出現於水中,陸生動物的出現是水生動物進化的結果。

這說明什麼呢?五趾其實是脊椎動物從水生向陸生進化的重要節點。

從這些「始祖」兩棲動物以後,這個世界就出現了大量的五趾動物,它們可能是兩棲動物,也可能是爬行動物、或者是鳥類和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中的靈長類有一支最終進化成了人。所以,人類的「五趾」不是突如其來,我們只是「繼承」了這種設計,直到如今。

註:一般認為,哺乳動物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而爬行動物由兩棲動物進化而來,因此在這條進化鏈中,兩棲動物具有「始祖」意義。

為什麼動物從水中「登陸」就需要變成五個趾頭呢?

動物要想在陸地方便地活動,四肢的粗細要合適,既要足以支撐身體,又不失靈活。

有了合適的四肢,還需要合適的趾骨。所有趾骨都必須長在四肢末端,就像樹榦分叉出枝杈一樣,不能比主幹還粗。趾骨的數量與粗細程度,必須符合實際需要,並受到四肢粗細的制約。

那麼,幾個趾骨才最合適呢?自然選擇給出的答案是:五個。現在認為,五趾動物祖先之所以登陸成功,就是因為五趾在支撐身體與靈活程度之間達到了平衡。

至於有些動物出現了趾骨增加,數量多於五個,比如熊貓;或者趾骨減少,少於五個,比如馬,都不足以否定「五」的「正統」和權威性。因為這個少和多,都只是合併或者增生的結果,其趾骨的基礎底數,依然是五。目前統治陸地的哺乳動物幾乎都遵循這一原則,人類不過是其中的代表。

2

「例外」是如何發生的?

「五趾」是陸生動物進化的出發點,這恐怕還不足以解釋人們的全部疑惑。因為,「例外」看起來實在是太多了。

有些動物的趾骨呈現了明顯的減少趨勢。比如鳥類的趾骨出現了合併現象,一般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只剩下了四趾;而鴕鳥的合併更進一步,只剩下了兩根腳趾;豬屬於偶蹄類動物,只有兩根腳趾;馬則只保留了一根腳趾,所以稱為奇蹄動物;改變最徹底的當屬蛇,它們不但沒有腳趾,索性連四肢也一併刪除了,因為它們根本不需要支撐身體。如今自然界已經出現了從0到8趾甚至更多的腳趾。

鴕鳥腳趾

有人據此認為,即便它們趾數的增減只是合併或增生的結果,這些外形上的「變異」似乎也在表明五趾結構並非必須,只是自然界發生的無數偶然事件中的一件而已。

這些「變異」的發生,的確是各種動物不同的需求造成的。

動物能夠在地面生活,趾骨就得有能力支撐起身體。而支撐能力與趾骨數量密切相關。數量越少,趾骨就越粗;數量越多,趾骨就越細。而另一方面,趾骨越粗,支撐能力就越強,而趾骨越細,靈活性就越高。

所以在陸生哺乳動物中呈現這樣一種趨勢——體型越大,對支撐力需求越高,趾骨數量就越少。馬的體型不如水牛與河馬,但馬的奔跑速度更快,對趾骨的衝擊力更強,所以只保留了一根粗壯的趾骨——馬蹄,其餘全部退化。而水牛與河馬雖然體型巨大,但是行動緩慢,河馬甚至有很長時間都呆在水裡,大大減輕了對趾骨的壓力,所以兩根趾骨也足以支撐。

小動物們則是另一番情形,比如老鼠因為體重較輕,所以完整保存了五趾結構;更小的鼴鼠甚至出現「六趾」——多出一根假趾骨,因為鼴鼠畢生都需要不斷地挖掘,六趾可以提高挖掘效率。而趾骨少而粗的動物如馬從來都不會挖洞,因為它們的蹄子太強壯而失去了應有的靈活性。

註: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大象是個例外。以它的體量似乎應該跟馬一樣保留一蹄,但實際卻為前四後三(非洲象)或前五後四(亞洲象)。這是因為它們既需要強大的支撐力,又需要足夠靈活性來挖掘水源和草根。這才出現如此奇特的趾骨結構。

再來看看人類,人類只用腳走路,因此得把手腳分開看待,情況更為複雜。

人類直立行走的獨特方式,體重全部由雙腿承擔,壓力比四足動物增加一倍。按照這個邏輯,以成年男性平均體重70公斤為例,應該採用與體重140公斤的動物相同的趾骨結構才對,那大致相當於野豬的體重。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人類本來應該跟野豬一樣只有兩個腳趾。

除了「雙倍體重」,人類還面臨著長途奔跑的挑戰。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類的長跑能力可謂出類拔萃,甚至可以與馬一較高下。趾骨支撐能力不足的話,奔跑產生的熱量過多,甚至會引起中暑崩潰。人類已經通過脫去毛髮解決了散熱問題,但奔跑時產生的巨大衝擊力對雙腿仍然是嚴峻的考驗。因此,人類的腳趾理應比野豬更加粗壯才行。難道人類應該和馬一樣只有一個腳趾?

聽起來匪夷所思,但事實正是如此。單從腳來說,人類也從五趾「正統」發生了「變異」,從本質上來看,人類就是奇蹄動物。

仔細想想,我們的雙腿,其實並不依靠腳趾支撐。同時腳趾的靈活性也大幅降低,很少有人能用腳趾彈琴或做工。人類五個笨拙的腳趾實際上已經處於退化的邊緣,小腳趾甚至都快要消失了。支撐體重與奔跑衝擊力的重任,其實是落在了腳後跟和腳掌上。只要看看腳後跟的粗細,就會明白,那簡直就相當於人類的「馬蹄」。

然而,說了這麼多「變異」特例,對於很多動物來說,似乎五趾並不適應它們的需求,但是為什麼它們無法擺脫五趾結構的束縛呢?熊貓和鼴鼠的「六趾」幫助它們更好地生活,但其實它們都沒有進化出真正的六趾,而只是用腕骨上的突出部分「冒充」六趾。

人類也是一樣,雖然五個腳趾已經變得弱小不堪,失去了實際作用,卻還要「死皮賴臉」地保持「五」這個數字。這背後似乎有雙無形之手,在「強行」維持著它們的五趾結構。

熊貓仍然是五趾結構,所謂的「六趾」其實是腕骨增生而至

3

如果不是五趾會怎樣?

數字本身,並沒有什麼魔力。

有人認為,五趾結構可能確實是一種必然,但卻非生物學必然,而是幾何學必然,是分形幾何的結果。就像樹枝不斷分叉一樣,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秩序,卻遵循分形幾何原理,並最終呈現特定的圖案。

但是,這無法解釋五趾的「變異」,難道一蹄的馬就不需要遵循分形原理嗎?

那保持五趾的必要性究竟在哪裡?一般來說,一種生物結構能夠長期佔據主流,往往是日積月累,在漫長的進化時間內不斷表現出生存優勢,最後使得不符合這種結構的劣質性狀遭到淘汰。那麼,五趾結構到底是否帶來了生存優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如逆向思維:如果不是五趾,動物會怎樣?

以我們人類來說,雙腳已經失去了靈活性,幸好我們的雙手已經被解放了出來,是所有動物中最靈活的。那麼人類為什麼不多出一根手指讓靈活性更佳呢?

其實人類真的有長出六根手指的能力。有一種叫做多趾症(polydactyly)的疾病,無論人、狗、貓還是老鼠,都可能出現這種突變。患者會無故多出一根趾骨,而且多出來的趾骨與附近的趾骨相似,比如大拇指旁邊就會多出另一根大拇指,而不是其他手指。這種多趾症與熊貓的六趾完全不同,可以說是「真正」的六趾。

多趾症X光圖(圖源:《大自然》2009年第1期)

多趾症是基因突變的結果,是一種常見的隔代遺傳疾病,輕易不會從群體消失。大約每500個新生嬰兒中,就有一個六指畸形。試想一下,在一個兩萬人的大學內,至少應該出現40名六指(趾)的學生,可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少看見這種情況。這是因為人們大多選擇在多趾症嬰兒出生時就直接剪掉多出的趾頭,處理很方便。

也就是說,我們擁有長出六指的能力,卻並不想要。這暗示了一種可能,即多趾性狀不但沒有優勢,反而可能還會造成生存障礙。

這是真的。研究人員已經在小鼠身上發現了多趾症製造的麻煩。在實驗中,當負責腳趾基因的數量減少時,小鼠容易出現六趾。但多出一根腳趾,並沒有提高它們的靈活性;相反,由於在有限的空間里出現了多餘的趾骨,導致趾骨容易因擠壓而變形彎曲,甚至無法平放在地面,連正常的行走功能也失去了。

小鼠還有一種基因突變疾病,叫做雙足突變(doublefoot),這會使它們每隻腳都會長出十個腳趾。結果就是四隻腳都完全失去了支撐功能和靈活性,只能靠腳踝行走,在自然狀態下肯定無法生存。

小鼠雙足突變骨骼結構X光圖

所以,理論上的「腳趾越多越靈活」在突破「五」這個基數之後並不成立。多趾性狀並非「多多益善」,而是受到嚴格控制。至於其中的奧妙,分子生物學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4

原來十指真的「連心」

這個答案,要到動物的基因尋找。

科學家發現,有一種重要的基因控制著身體的發育進程,那就是Hox基因,它決定了各種器官的定位和排序。Hox基因中的Hoxd基因,主要控制手指和腳趾的發育,共有五個基因分別控制五個手指和腳趾,它們之間存在微小的差別,導致了五趾大小不同。

因為只有五個明確的Hoxd基因編碼區域,所以只能產生五個趾骨。如果不小心多了一份基因拷貝,就會多一個趾骨,並且只是簡單複製了附近的趾骨基因,多趾症就是這種狀況的外在表現。

更重要的是,Hoxd基因控制的不僅是五趾,還控制著其他發育環節。我們平時常說「十指連心」,實際上Hoxd基因真的能產生「牽一指而動全身」的效應。就像外賣小哥的車簍里放了好幾份外賣,一旦出現交通擁堵,就將導致好幾個人餓肚子。

這種同一個基因控制不同效果的現象,叫作基因多重效應(pleiotropic effects)。萬一Hoxd基因發生突變,當然可以產生新的趾骨結構,但同時也將對胚胎髮育產生致命的影響。

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從神經胚形成直到完成體節發育這一階段至關重要,決定著該個體將長成什麼樣子,學界稱之為系統發育階段(phylotypic stage)。Hoxd基因在這一時期相對活躍。在系統發育階段,身體各部分之間存在強烈的互相誘導信號,某一器官的發育狀態,將會影響其他器官的發育狀態。

這種連鎖誘導機制將胚胎連成了一個動態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出現錯誤,否則就會引發連鎖錯誤,最後形成畸胎。就像在黑夜裡行軍的部隊,沒有手機,也不能說話,只能靠拍巴掌保持整體隊形,一旦某個人的位置錯誤,就會連鎖影響其他人的位置。錯誤不斷放大,最終將導致整個隊伍崩潰。

為了保證發育過程不出問題,最優秀的策略,就是按照此前正確的發育步驟來。五趾結構就是這個正確的發育步驟。一旦這個策略被改變,系統發育就會出現連鎖反應。所以腳趾數量不僅僅是個數字,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有一種疾病叫作手足生殖器綜合症,即手足發育與生殖器發育連鎖。一旦手足出現畸形,生殖器也同樣出現畸形。既然與生殖器有關,當然不能輕易突變,否則將造成比陽萎還要嚴重的後果。而未知的連鎖關係可能更加複雜,後果也更可怕。所以Hox基因不能隨意突變。

基因多重效應是保護複雜機體正確發育的重要機制,一旦發育錯誤,就會導致嚴重後果乃至死亡,這是一種自我約束機制,除了推廣正確的發育機制,同時還能確保這個世界不會出現我們無法理解的奇異動物。

這就是五趾結構一經形成,就一直保持到現在的根本原因,它受到了內在發育機制的支持。有些多趾動物只是假象,它們本質上仍然服從基本的五趾機制。以前人們相信,棘螈可能存在多達八根趾骨,但經過仔細分析,棘螈真正的趾骨仍然是五根,只不過每個趾骨都出現了分叉,似乎看起來是八根而已。其他比如熊貓、鼴鼠、狗、等只能使用假的趾骨,因為它們不敢輕易改變五趾結構。

棘螈的趾骨

為這,事關生死。

註:自然界中還存在例外,比如青蛙。現在的許多青蛙都有真正的六趾,而非用假趾骨冒充。那青蛙為什麼不擔心基因多重效應的影響呢?根本原因是,青蛙作為最古老的「登陸者」,卻至今也沒有完全成為陸生動物,仍是兩棲動物。兩棲動物擁有與哺乳動物不同的發育保障機制。它們的四肢發育相對獨立,不與其他器官產生明顯的互動,基因多重效應因此而大為減弱,科學家甚至可以讓青蛙的頭部長出腿來。

人類的指頭增減同樣是件大事。

多趾症的醫療建議雖然一般都是切除了之,但根據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六指突變可能通過基因多重效應,在更長的時間內對身體造成慢性的損害。這種猜測已經在狗的身上得到了證明。患多趾症的狗,除了奔跑受到影響,心臟與免疫功能也產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而相比於六指,人類的四指更為少見。醫學調查發現,趾骨減少症發生率只有萬分之六,遠遠低於多趾症比例。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因為按照一般邏輯,丟失某種東西要比得到某種東西容易得多,就像丟失錢包容易,但找回錢包很難一樣。

而趾骨基因卻很難丟失,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控制趾骨發育的基因異常重要,丟失造成的損害更甚於增加的損害,那其實是基因多重效應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人類不是四指,也不是六指,而「堅持」五指,並非大自然偶然的發明,而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五趾結構是進化的產物,這確實是一個完美的數字,因為進化中自然蘊含著奇妙和美感。

總監製:金風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智庫 的精彩文章:

「髒亂差」的印度耍賴快50年,讓西方大葯企憤怒卻無奈,終成窮人的世界大藥房!
14人死亡、162人受傷、500多人被困,這個旅遊勝地近期去不得!

TAG:瞭望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