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人自我狀態的曼陀羅模型

成人自我狀態的曼陀羅模型

作者:托馬斯.歐嘉瑞 (Thomas Ohlsson)

翻譯:陳鍇、田娟、彭志慧、徐麗麗

審校:陳雅英、樊媛

————————————————

*接上篇*

5

精神器官和自我狀態的新模型

用表面上的「可以」或者「不可以」、允許和禁止,按功能進行劃分,自我狀態模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養育的父母、控制的父母、自然的兒童和適應的兒童。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這些自我狀態就在它們所屬精神器官「容器」的特定空間內:養育的父母、控制的父母、自然的兒童和適應的兒童*。(建議仍用英文)

成人自我狀態與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是不同種類的概念。伯恩(1961)說成人自我狀態的特徵是用一套自主的感受、態度和行為模式去適應現實。通過仔細考察一個人過去經歷的重要事件,很容易勾勒出他大部分的父母自我態和兒童自我狀態。然而當考慮到存在著大量的不同的成人自我狀態時,這種具體的想像就很難再起作用了。雖然好像在成人的「容器」中畫出很多表示「成人的圈」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不能像在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中那樣,以時間為線索組織這些信息。伯恩認為成人自我狀態是「三種自我狀態中最難理解的一種」(1961),他只能滿足於通過臨床實踐來說明成人自我狀態:「剝離了所有可探知的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的元素後剩下的自我狀態」(1961)。如果我們用表示早期精神器官(兒童)和外在精神器官(父母)的「容器模型」來說明這一觀點的話,可以畫出如圖2 所示的圖形。成人自我狀態在現今精神器官(成人)中,不再畫在一個容器里。一個人處在成人自我狀態,他就是在平衡來自兩個部分的壓力,一部分是父母和兒童的影響(用垂直箭頭表示),另一部分是現實環境的需要(用水平箭頭表示)。

然而圖2不能對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成人自我狀態做出解釋。這需要將兒童和父母按照功能進一步劃分,上文已經提及,把父母分為:養育的父母、控制的父母,把兒童分為:自然的兒童、適應的兒童。在圖3中,把伯恩所謂的「所有可探查的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的因素」(1961)放在了表示這四個精神器官的容器中。

把成人自我狀態放在了四個角的中間,圖3就具有了大體的曼陀羅的圖案。曼陀羅是一種古老的宇宙的象徵。一個曼陀羅圖案包括4個基本元素,它們一起圍繞著中心的圓環。曼陀羅圖案的基本形狀是一個圓圈在一個正方形里,或者一個正方形在一個圓圈裡(圖4)。

從一個像曼陀羅這樣的新的視角去思考自我狀態,也許可以產生重要的洞察。在宗教中曼陀羅是進行沉思的工具。正式的曼陀羅圖案往往是一些精緻的藝術作品,上面繪有精緻的圖案,還有很多的顏色。神往往會出現在中心區域,比如西瓦——印度教中的毀滅和再生之神。儘管曼陀羅主要是與東方宗教聯繫在一起,然而以曼陀羅作為象徵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榮格發現每個地方的人們都會在夢境和幻覺中創作出曼陀羅。他認為曼陀羅是未知的人類心靈核心的象徵性表達,是平衡和意義的中心,是心靈最深處的自我。因此,曼陀羅是自我的原型。

斯文·法格貝里,一位瑞典哲學家(1973),關於曼陀羅的本質做了以下評述:

讓我們想像出一個正方形。在每個角上我們都放置一本福音書:馬太福音(Matthew), 馬可福音(Mark), 路加福音(Luke)和約翰福音(John)。如果把它們圍在一個圓周圍,我們就有了一個曼陀羅。但是,什麼都不會發生,它們只是立在自己的角上,曼陀羅的中心是空的。如果有人不得不用這四本福音書工作、閱讀、思考,將它們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四種福音就實現了自己的目的,然而並不僅限於此。一個形象會在曼陀羅的中心顯現——耶穌。此時曼陀羅就完整了,它包括了五個元素。空心的曼陀羅顯示出這樣一種態勢,在那裡可能會誕生出新的東西:四種衝動,四種基本元素顯現出來*。完整的曼陀羅顯示了人生的終極目標:完整合一。衝動和基本元素在生活實踐中被轉化,並與一個活生生的人整合在一起。它們達成了獨特的整合狀態(整體大於部分相加的總和*),而這隻能在一個有活力的人身上實現。在我們的文化中,最常見的完滿的象徵就是耶穌。

法格貝里還補充說,角上的四個個別的整體格式塔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都有自己的內在能量,這樣它們就能夠提供營養,使某種東西從中心生長出來,歸根到底,從中間生長出來的其實就是人自己。我們不一定非得使用宗教概念。梅花、黑桃、紅桃和方塊也可以被看成是曼陀羅的四個角。紙牌遊戲就會在中心產生,這也是一種以前未曾有過的對生活的表達。難怪伯恩那麼痴迷於撲克牌遊戲!

阿爾姆奎斯特在他創作的故事《女王的寶石》中,把廷圖瑪拉這個人物作為一個文學的格式塔放在了曼陀羅的中心。表面上在這個發生在兩對夫妻之間的愛情故事裡,安吉喬娜斯,美麗的廷圖瑪拉是第五個元素。兩個女人——阿曼達和安度芬,兩個男人——克拉斯.亨利克和費迪南,都愛上了廷圖瑪拉這個故事的中心人物——他們永遠的愛戀,激蕩著他們,也躲避著他們。

曼陀羅的主要特徵是角上的元素和中心的元素——第五元素,不在一個層次上,它們有本質的不同。福音書、阿爾姆奎斯特筆下的戀人們,還有不同的紙牌,這些都是固定的。它們在那裡,可以看得到,至少可以想像的到。作為完滿象徵的耶穌、紙牌遊戲、不可能得到的廷圖瑪拉,超越了角上的元素的限制,表達了創造的過程、動作和行為。他們的存在依賴於角上的元素,但是他們是另外一些高於那些元素的東西。今天人類面臨的一個問題似乎是高估了角上元素的價值,並且無視居於中心的過程。人們過分地追求角上的東西,比如物質主義或個人的快樂,以至於不再去尋求完整合一完滿的意義。

在其他領域也有過類似的思想。磁鐵之所以是磁鐵是因為它周圍存在著能量場,能量場產生於兩個磁極之間。因為磁極的存在,一些東西就能在它們之間產生。存在主義哲學家們(克爾凱郭爾,1843-1944)討論過對立面之間的辯證意義。黑夜是白天的對立面,白天和黑夜的現象,只有在了解了它們之間存在的衝突之後才能被理解。如果只看白天或黑夜,是不能理解它們的意思的——必須同時想著它們兩個。責任不是一個人的事兒,它的意義存在於為他人負責的能力之中,存在於「權力場」里。這個權力場產生於人與人之間(這個主題被約翰松和奧爾松論述過,1977)。如果只聽約翰或者瑪麗一個人所說的話,我們不會理解他們會談的意義。心理治療師必須學著去理解來訪者和自己之間在當下、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並做出反應。比如,對治療師來說,一個比較好的練習是經常問自己三個問題:你想要什麼?你在做什麼?你現在有什麼感受?但是,如果一個人過於糾結在這些問題上,就會發現自己很容易迷失在這些問題中,而不是使自己保持在諮詢過程中。過度重視曼陀羅角上的元素的價值,而不去追求居於中心的元素的意義,這真是司空見慣了。

*在心理發展中,年齡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嬰兒幾乎全部處於本我狀態, 由於他們可擔憂的事情不多,除了身體的舒適以外,盡量解除一切的緊張狀態。但是由於生活需要,可能產生飢餓、乾渴,於是就產生了緊張,他們等待吃奶、喝 水。此時本我可能會產生幻覺,出現希望目標的想像而且在幻想中獲得滿足;本我也可能闖入夢境,兒童在夢中吸吮乳頭或拿起了水杯。這被弗洛伊德稱之為初級過程思維(Primary Process Thinking)。兒童隨著年齡的遞增,不斷地擴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滿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慾望,並維持一種令其舒適的緊張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現實世界之間不斷接通有效而適當的聯絡時,自我就從兒童的本我中逐漸地發展出來。「自我」是意識結構部分。弗洛伊德認為,作為無意識結構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觸現實世界,為了促進個體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自我。兒童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學會了不能憑衝動隨心所欲。他們逐步考慮後果,考慮現實的作用,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現實原則的,因此它既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中介。如果人格結構中的自我能支配行動,思考過去的經驗,計劃未來的行動,這是一種合理的思維方式,弗洛伊德稱之為「二級過程思維」(Secondary Process Thinking),即我們一般知覺和認知的思維。例如,一個兒童學習走路,他在抑制隨便走動的衝動,考慮什麼地方他可以避免碰撞,於是他在練習自我的控制——譯者注

*用黑體字表示的是精神器官,這裡指的是精神器官的子類別——譯者注

*即四個角上的元素和它們引起的衝動,在中心區域會創造出第五個元素——譯者注。

*Gestalt,也有時翻譯成完形,用這個詞表示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譯者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A人際溝通 的精彩文章:

TAG:TA人際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