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時間管理的人,其實都是最浪費時間的人
編者按
真正的釋能高手,早就開始運用時機管理。因為懂得抓住時機,不僅使做事更高效,更重要的是能創造不可比擬的價值。而那些恪守時間管理的人,恰恰浪費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價值。
巴菲特在2017年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中曾說過:
我能看見1000多家公司,但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50個都沒必要。
投資這件事的秘訣,就是坐在那兒看著一次又一次的球飛來。很多人從開始就會喊快打呀,別理他們,只需等待那個最佳的球出現在你的擊球區。
沒錯,想要獲得最大成就,謀得高效,關鍵就在兩個字——時機!
在這個時代,真正的釋能高手,早就開始運用時機管理。因為懂得抓住時機,不僅使做事更高效,更重要的是能創造不可比擬的價值。而那些恪守時間管理,時刻都安排自己做事的人,恰恰浪費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價值。
01
曾經我以為情緒無關緊要,
現在我相信很多成敗都隨它起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並且情緒與時間之間存在著穩定的神秘規律,在某些特定的時間上,情緒甚至才是第一生產力。
三位美國商學院教授分析了2100多家上市公司在6年半的時間裡召開的2.6萬多次業績電話會議。
他們發現,進行會議的時間和大家當時的情緒會影響到公司的股價:如果下午召開業績電話會議會導致企業股價發生暫時性扭曲。
那是因為人們在非睡眠時間裡的情緒表現遵循了一種相對穩定的模式:高峰、低谷、反彈。
通常大家的情緒在清晨最為活躍,此時會感到活力四射、積極充實又滿懷希望,這種情緒在下午直線下降。
情緒可以讓你時間變成無用的「垃圾」,也可以讓你的時間變成「寶藏」。重要的是,要懂得通過感受情緒波動來抓住做事的時機。
02
曾經我以為午睡是浪費生命,
現在我相信它們可以挽救生命
很多人都會覺得休息打盹兒會讓人的精神懈怠,不利於提高效率。但平克發現:
恰當時間節點的休息不僅不是懶惰的象徵,而且還可以是力量的標誌。
人每天大約在醒來7個小時後,大腦功能會迎來低谷,所以,下午可以說是一天中的「百慕大三角區」。而低谷時間在許多領域都是效率、道德規範和健康的危險時段。
手術麻醉就是一個例子: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大約9萬例手術,發現醫療麻醉事故在下午三四點鐘出現的「格外頻繁」。
調查數據顯示,這類事故出現在上午9點的概率約為1%,而下午4點則是4.2%。
你現在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去看醫生,誤診率最低了吧?
正確的休息可以放鬆低谷對我們行為的控制,重拾做事情所需的專註。這不是浪費時間,恰恰讓你獲得了更好的做事時機。
03
曾經我以為如果有了個「爛開頭」,
最好是擺脫困境、繼續前進,
現在我相信更好的方法是重新開始
我們都知道好的起點是成功的一半,因為起點在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中會一直影響到終點。儘管我們不能總確定什麼是開始,但我們可以對起點施加影響。
「事前驗屍」的方法可以用來尋找做事的好時機。驗屍一般是在人死後才開始的,但如果你能將這種檢查從事後移到事前,在一件事情開始之前,就問自己「如果6個月後失敗了,問題會出在哪裡」?
事前驗屍,可以讓你更明確的懂得合適開始。
如果開始無法控制,那就讓更多人加進來,一定要始終銘記成功開始的3個原則:正確開始、重新開始、一起開始。
04
曾經我以為中間點並不重要,
現在我相信處在進程中間才最令人擔心
「中年」是最可以讓人看明白的事物發展中間點,「中年危機」四個字,又讓更多處在生命中間點的人不寒而慄。這是一個什麼階段?
休斯頓大學教授布琳·布朗說:
這是「世界抓住你的肩膀告訴你,它幫不了你,你得靠自己」的時期。
很多事物的發展進程中,都存在「中年危機」現象。
這是因為事件的中間點對於我們的行為和感官有強大的影響力,它不僅作用於人,一個項目、一段生活都會出現中場懈怠的U型效應。
它會澆滅我們的興趣,拖延我們的進度,但當你認清中間點的重要性,你就可以重新引燃自己的能量。
05
曾經我以為結局是頹然,
現在我相信結局充滿了積極力量
如今,跑馬拉松的人越來越多,社會心理學家深入研究發現,在首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中,「年齡以9結尾的人」的比例高達48%。
而在人的一生當中,最有可能參加第一次馬拉松的年齡是29歲。
每個10年的末尾似乎同時觸發了好事和壞事,這是因為人們對體驗的追求有所強化。
新的10年的來臨,代表著即將開啟一個新的生命階段,它是整個生命進程的標誌物,而且由於生活轉變往往會促使對自我的評價發生變化,所以人們更傾向於在每個10年的末尾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評價。
終點可以被視為一種積極的力量,它可以激發我們實現目標,可以幫助我們修剪掉生活中不重要的東西,可以通過更複雜的辛酸力量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快樂來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升華。
如果你完成實現一件不易堅持的事情,可以考慮按照「結局」做事的規律,來為自己選擇時機。
06
曾經我以為與他人同步做事,
會讓自己變得機械麻木,
現在我相信它才是社會生存本質
我們的生存甚至生活能力,都依靠於無時不刻與他人協作的能力。你無法完全單獨行動,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
與群體同步絕不僅僅是一種機械的過程,而是源於人們內心深處的歸屬偏好。
保持恰當的節奏感、歸屬感和意義感,這是群體同步的結果,也是動機。實現群體同步,恰恰是人的一種本能。
※「大數據網紅」貴州究竟有多厲害?
※寧高寧:你看不順眼的員工,其實都是鏡子里的自己
TAG:中歐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