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可怕的中國現象—「全民富二代」
轉載自網路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1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於電商的發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後,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
然後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他們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於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活,只需專註讀書,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不曾也不能吃苦的孩子,因不曾嘗試過勞作的辛苦, 會變得好吃懶做,只顧享樂,沒有擔當和不知感恩。即使長得牛高馬大, 也依然是伸手將軍, 依賴父母和他人的供養。
這些窮人家的「富二代」只會使家庭變得更窮。
2
去朋友公司談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裡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表情遊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
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3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
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拚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我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4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里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貝克漢姆兒子曾去咖啡館打工,時薪20元人民幣)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拚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5
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我永遠記得小學5年級的某天,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滑。」
後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以至我大學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鍊。
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在我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後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6
每個周末的清晨,我都會去小區後面的一顆大榕樹下晨讀。經常能看到這個小男孩,幫他做環衛工的母親打掃街道。
打掃完了,母子倆還會一起歇一歇,說說話。溫情的畫面令人感動。
(小男孩和母親穿著同款的運動鞋)
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情不自禁聯想到前不久發生在上海的一則新聞:
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著一個環衛工人的頭髮拖行數米,旁邊其他環衛工急忙上前攔架。記者一採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48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了,一個月才幾千塊錢。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
同是環衛工的子女,為什麼這個小男孩這麼體恤母親,那個年輕女子卻成了「白眼狼」?
7
我問小男孩的母親: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麼教育的?
這位外地來的女環衛工不善言辭,說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這句眾所周知的俗語,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心——窮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不懂事。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種因素造成了這種區別。
這種因素究竟是什麼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後,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時沉迷網路,時常半夜翻牆出校上網。一日他照例翻牆,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盛傳他見鬼了。後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捨不得住旅館,在牆下坐了一夜。
有沒有被這個父親感動到?可是假如這個父親的艱辛,沒有被調皮搗蛋的兒子意外發現,兒子會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嗎?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後,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8
當下的中國,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顧家庭資源稟賦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六個人面對一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是含在心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確是成立的。上學時,我拚命地努力,想通過學習,去爭取更好的生活。我從來不大手大腳地花錢,因為我知道,父母供我讀書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都是他們的血汗錢。不僅是我,那個時候,我身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這樣。我們從小目睹父母辛勞、體驗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熱愛生活」的道理,有著奮鬥與吃苦的自覺。
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像的。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
9
有父母擔心,當別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時,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儉約,會不會讓孩子感到變得自卑、壓抑,影響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要求孩子勤苦儉約,不是說要像祥林嫂一樣,天天跟孩子訴苦,抱怨「我們很窮,買不起東西」,嘮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還不是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還有臉嗎?」這麼做,當然會把貧窮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揮之不去。
在生活的艱苦面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另一種是坦然面對,自立自強。父母的選擇與示範非常重要。
我認識一個母親,雖然家裡很窮,但總是穿著乾淨而陳舊的衣服,很早去撿瓶子,又很早回家給女兒做飯。她的臉上從來沒有那麼多情緒,洋溢著淡淡的知足和隨遇而安。而她的父親也是那麼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浹背乃至臉色通紅,依然平和得沒有一點脾氣,開開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著粗茶淡飯。
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種在困境中仍然充滿希望,在貧窮中依舊保持堅韌的意志品質。這樣的父母培養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貧窮中,也不會養成寒酸、刻薄、拘謹的習氣,相反還能直面現實,錘鍊內心,進入曾國藩所說的「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的境界。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觀和教育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難,只要人活著,肯勤勞,就有轉機。
免費直播福利
提起孩子的磨蹭拖拉
不少媽媽都會產生深深的無奈感
有時候逼急了會選擇武力來解決
但是結果並沒有好轉
孩子的磨蹭反而變得更加嚴重
怎麼辦?
曾為我們帶來《兒童時間管理法》線上課程的魏華老師,為家長們帶來了非常實用的5個方法,讓孩子變身成為利落小達人!
參與方式
※震撼首發!婚姻家庭指導師——獨家認證!名額有限!
※二胎家庭「鄙視鏈」,你在哪一層?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