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丨小樹媽媽
成長樹原創文章,公號轉載請聯繫授權
朋友圈子裡有位媽媽覺得孩子語文成績需要提高,在暑期之初給孩子訂立了一個計劃:
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開始的幾天經常看她在朋友圈晒圖打卡,沒過多久,卻再不見動靜。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些計劃都已經擱淺。
孩子上補習班作業留得多、回老家陪爺爺奶奶、全家出門旅遊、甚至家裡大掃除等等原因都能導致當天計劃中斷。
另外孩子自己也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各種拖延不配合,她盯得緊,催得急,孩子就不情願的執行一下。
她稍一不留神,孩子就得過且過。
這位媽媽還很焦心的說了一句:「這孩子就是愛偷懶,不知道著急上火,我實在是沒有什麼辦法。」
制定的計劃因為各種原因中斷拖延,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包括我們給自己制定的健身計劃、減肥計劃,也未必就都能不折不扣的執行。
這其中,當然有自己主觀上懈怠的因素在,但直接被貼上「愛偷懶」「不努力」的標籤實在也是不夠公平。
未必是孩子自己不知道著急、不知道這個事情的重要性,而可能只是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不夠,良好的執行習慣沒有養成。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與其指責他、批評他、跟他生氣,遠不如試著理解他、幫助他、伸出手去拉孩子一把。
孩子愛拖延、不自律的背後,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你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我見過很多很多的孩子,有成績好的,也有成績差的,有很沉靜的,也有很頑皮的。卻從來都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孩子,會故意想要自暴自棄,真的想讓周圍人都認為他是個壞孩子。
圖片來源:電視劇《喪失名字的女神》
孩子也許表現出來的是我們大人所說的懶惰、不上進、不努力,但往往背後,都有一個內在的,我們不容易察覺到的原因。
1
可能的原因一:
孩子討厭被粗暴的委派任務,產生的抵觸情緒。
央視主持人董卿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穩大氣,理論上她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也曾經相當的「不自律」過。
她說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在她小的時候,無論冬夏,都是天還沒亮,就讓她去家附近的中學跑1000米。
董卿則覺得自己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顯得特別傻,所以就經常會耍小聰明,下樓以後找個門洞躲著,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再裝作氣喘吁吁地跑回家,矇騙父親說:「累死我了,可算跑完了!」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
我一個朋友家的例子就很典型。他們家孩子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坐車裡的安全座椅,每次扣安全帶都是一番搏鬥。
直到有一天朋友的老公對孩子說,爸爸任命你做咱們家的「安全天使大人」,每個人的安全帶都由你來監督檢查,不合格的人你有權利處罰他。
之後孩子每次坐車第一句話就是提醒所有人扣安全帶,自己更是搶著第一個扣。
圖片來源:電影《甜心先生》
他們家孩子被「套路」得當過「刷牙天使大人」、「閱讀天使大人」、「節約食物天使大人」很多官職,孩子到現在,生活方面的自律能力都比同齡人要好。
所以我們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試試盡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比如想讓孩子練鋼琴,可以許諾孩子讓她穿漂亮的表演禮服練習;
想讓孩子早起跑步,可以讓孩子自己想一種有創意的叫醒方式;
想讓孩子閱讀,可以允許孩子自己選一套喜歡的圖書做禮物……
孩子會更傾向於聽從喜歡他們、尊重他們的人。充分跟孩子溝通,是解決孩子抵觸情緒最好的方式。
2
可能的原因二:
孩子對成功的信心不足,
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複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顧城有一首詩叫做《避免》,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邏輯:
「你說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後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
「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解決方法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以我朋友圈裡的那位媽媽為例,她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是:
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圖片來源:《喪失名字的女神》
孩子語文底子本身不是太好,所以他不容易自律,並不是自己本身沒有決心,可能只是真的覺得難,大腦自然而然的對改變的一種反抗。
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的來 ,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每天一篇日記孩子寫不出來,可以允許孩子每周有兩天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任何自己想說的話。無論寫什麼,只要寫夠10分鐘就可以。
每天閱讀1小時的專註度不夠,可以允許孩子先每天讀20分鐘的書。
這個階段只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就值得鼓勵。
只要孩子能夠信心滿滿的執行計劃大概1周左右,孩子就不會再覺得特別畏難,可以平穩度過這個階段。
3
可能的原因三:
孩子注意力被分散掉,
沒有一個合適堅持的環境。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註力,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後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我就見過一個孩子,原本在好好的寫作業,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奶奶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在不斷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同理的,如果學習環境過於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於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註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一半藍色》
解決方法
在這個部分,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一個整體的安排,盡量讓孩子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可以安靜的不被打擾的進行。
如果實在做不到不被打斷和打擾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打斷後,補償的規則。
像是樹媽朋友圈的那位媽媽,在好不容易堅持了前面幾天,孩子剛剛從反抗的階段到了一個稍稍適應的階段,是最需要她「狠一點」,最需要把「不穩定」的習慣,穩定下來的時候,卻放棄了堅持,這是最可惜的,也對孩子自制力干擾很大。
多數孩子在執行計劃的過程時,度過了畏難情緒、反抗情緒鼎盛的前7天左右,都可能會在這個容易被打擾的不穩定期栽跟頭。
不妨試著把孩子日記時間、閱讀時間、和背詩時間都固定下來,到了這個時間,就做這個事情,絕不動搖。
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就設定一個例外規則,比如第二天多閱讀10分鐘,多背誦一首詩。
推動孩子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習慣,其實也就是需要20天左右,再以後孩子自己就慢慢知道要找時間來做了。
4
可能的原因四:
孩子害怕成功之後,
會有更多的要求和麻煩等著他。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
「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干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圖片來源:《喪失名字的女神》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解決方法
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有做那個,變得對自己放鬆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
比如孩子不想寫日記了,可以寫寫讀書筆記甚至嘗試一下寫詩歌;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科普書、小說、故事書,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素材。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
讓計劃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幫助孩子在自律之外,有一個輔助的」他律「。
類似於孩子寫日記、背詩詞很用心,那麼父母可以很認真的表揚他,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獎勵送給他。讓孩子嘗到自律的甜頭。
而當孩子寫日記、背詩詞都應付了事的時候,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懲戒規則。類似於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去公園玩兒等等,強制性的推孩子一把。
5
喬布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即可收聽下方全部音頻
- 小學生必背唐詩解讀 -
……
- 英文有聲繪本 -
…………
- 中文有聲繪本 -
…………
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故事
成長樹
關注收聽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唐詩解讀
※當爹媽,要有動手打流氓的能力
※孩子鋼琴白學了?沒看過這些,你的教育投資全都打水漂!
TAG:成長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