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看破。放下。自在。

最美禪雜誌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想把事做好,越是做不好。這在心理學上屬於「目的顫抖」,也叫「穿針心理」。正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對一件事長時間地關注、放不下,往往會過,而過猶不及。就是說,過多的用心反而沒有效果。而一個人一旦認為自己做得夠多了、夠好了,往往就會放棄付出、努力,這時候,他可能會對人生來個誤判,認為自己不會擁有之前期待的那個結果了。而事實上,只要我們放平心態,以一顆平常心待之,就會出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勝景。

說白了,人活著,就不能總是刻意去追求什麼,要知道,很多時候,人生最佳的狀態是順其自然、順勢而為,而不是有意為之。很多事情,一旦有了目的,往往就意味著我們有了負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目的就像一個焦點,吸引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這樣容易把自己搞得很疲憊。而這一切的出發點最終都是為了壯大那個自己。可是,天天想著一些不該想的目的,不但沒有壯大自己,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所以,顧城說:「我做我要做的一切,但是我不抱有目的。一切目的和結果讓命運去安排,讓各種機緣去安排。當我從目的中解脫出來之後,大地就是我的道路。」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我,就是無目的。而所有的目的,往往都連著身外之物——金錢、地位、財富、官職等。這樣說來,有目的之人,容易被物化或早已被物化。莊子說:如果用瓦片作賭注,押賭的人就會感到輕鬆;如果用銀鉤作賭注,押賭的人便會擔心丟失銀鉤;如果用黃金作賭注,押賭的人便心緒紊亂。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被物化之人。

一個人只有超然物外,才能不被物化,進而進入無我之境。東晉高僧竺法深就是這樣的人。當年,他曾是簡文帝的座上客,丹陽尹劉惔問他:「和尚怎麼遊走於富貴之家?」他答道:「您只是看到了富貴之家,對我來說,這與行走於貧困之家並無二致。」就是說,他對外物的多寡、好壞並不在意——富貴的人,他不巴結;貧窮的人,他也不歧視,如此而已。可見,這樣的人,心靈一片澄澈,因此,這樣或那樣的目的早已銷聲匿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之所以目的性太強,就是因為他的心裡裝了太多不該裝的東西——私心、雜念等。這就像一把刀,上面的銹多了,其鋒利就會受到影響。

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能進入無我之境,只要你能把那目的放下。而所有的目的往往都盯著某個身外之物。而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著它,那麼他的精力和時間就會被分散掉一部分,進而離他想要抵達的目標越來越遠。有句俗語說「想好事,沒好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詩人里爾克說:「爭取內心的純粹。」而無我之境其實就是一個純粹之境。當我們的心裡都變得像清泉一樣純粹,沒有任何雜質的時候,那些形形色色的目的自然都不復存在了。這就像一把刀一樣,上面的銹跡被磨掉了,它才會變得銳利無比。在這樣的情形下,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會遇到奇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 的精彩文章:

這是《心經》最通俗易懂的講解,願人人都能看懂!
安靜處養心

TAG: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