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文化-皮影戲

華夏文化-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

其製作過程是:首先,將皮子泡製、刮薄、磨平,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髮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編輯:王藝錦

審核:袁霜斌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贊並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吧,,想要了解更多華夏文化知識,請關注漢文化小百科(′?ω?)?如果你有想推薦的漢文化知識也歡迎投稿,我們將會斟酌篩選後推送。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文化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華夏文化-國寶文物韓熙載夜宴圖
華夏先賢——周成王

TAG:漢文化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