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袁隆平該不該被「暫時遺忘」?

袁隆平該不該被「暫時遺忘」?

近日,一篇題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流傳,並很快成了閱讀量 「10萬+」的「爆款」。文章提出:「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台」留給其他科學家。

這道理對不對?不對。

袁隆平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正因為有他的努力與付出,在中國糧食最匱乏的年代,讓大米的產量得到提升,切切實實地緩解了13億人口的吃飽肚皮問題。飲水不忘掘井人,吃飯不忘種田人。我們吃了43年的雜交水稻的飯,飯吃飽了,怎麼可以把開創者忘了?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則是中國。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 「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是袁隆平。早在1975年,袁隆平和協作組成員一起攻克了制種技術關,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不僅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也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最主要的學術帶頭人。1986年他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由三系法到兩系法到一系法,以及從品種間到亞種間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三個發展階段的戰略設想,如今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雜交水稻育種的指導思想。他主持研究的超級雜交稻也獲得成功。

袁隆平的成就有沒有被 「過度放大」?老實說,非但沒有,還嫌不足。雜交水稻在中國的年種植面積約有2.3億畝,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0%,產量占稻穀總產的57%,每年全國因此增產的糧食超過200億公斤,相當於一個中等省全年的糧食總產。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袁隆平先後獲得迄今唯一的國家特等發明獎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 「科學獎」等八項國際獎,而相比這樣巨大的成就和貢獻,我們對這位農業科學家的宣傳和「估價」,還應當大大加強。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功成名就、名滿天下,袁隆平卻沒有退歸林下、安享晚年。他依然專註于田疇,沒有離開自己心愛的土壤和研究。這位88歲的耄耋之人,又為自己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沙漠能不能長水稻?不久前,袁隆平帶領技術團隊,運用「四維改良」技術,在迪拜熱帶沙漠種植中國雜交水稻初獲成功,他讓寸草不生的熱帶沙漠有了種植的可能,讓阿拉伯的「天方夜譚」變成現實。這是他為改善沙漠生態環境、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的又一傑出貢獻。

袁隆平用一輩子的人生踐行了自己的主張——「只要國家需要、人民需要就去做,再小的可能都要嘗試,從來不計成本、不惜血汗」。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奮鬥在田間,被稱為「中國最著名的農民」。這是一個大寫的名字,是中國人的脊樑,是中國人的驕傲,是中國人學習的榜樣。

「給我們米飯吃」的人,當然不只袁隆平一個。但不妨聽聽袁隆平的同行們是怎麼評價他的:「袁隆平院士開啟了我國水稻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的序幕」「袁先生是雜交稻研究領域的 『旗手』和戰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麼去尋找和創造不育、保持、恢復系等材料,進而培育雜交稻組合」……許多在水稻雜交領域中作出巨大貢獻的農科專家,都承認自己的成果中含有袁氏基因。可見,對袁隆平的宣傳,並沒有「過度放大」,也無意抹殺其他「給我們米飯吃」的專家的成就。

當然,記住更多「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同樣是應當且重要的;給其他科學家以「舞台」(未必是「留給」其他科學家——好像非此即彼一樣),也是十分必要的。誰為人類社會作出了貢獻,我們都應該記住他的名字。但我們也要明確指出,有人把袁隆平與其他科學家置以對立的位置,撇開科學上的爭議,這種思維方式,或許是更值得擔憂的。

在有人「唱衰」袁隆平時,我們更不能「遺忘」袁隆平,哪怕是「暫時遺忘」一下。

(原文載於2018年8月15日《解放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