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石學敏經筋刺法及應用

石學敏經筋刺法及應用

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對傳統經筋理論及刺法進行梳理,並在整體觀 的基礎上發展「以痛為腧」取穴法,根據病因、病機、病位局部取穴,靈活運用刺法,臨床療效頗佳——

石學敏經筋刺法及應用

□ 俞曉暘 天津中醫藥大學

石學敏經筋刺法及應用

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在臨床中重視經筋刺法的運用。他師古而不泥古,梳理經筋理論,總結臨床經驗,對經筋刺法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經筋刺法學術思想。

經筋病及經筋刺法

經筋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靈樞·經筋》曰:「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極則反折,陰極則俯不伸。」經筋病的病因可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其他病因。

外感病因:即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其性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風傷筋。」寒為陰邪,其性凝滯收引,《素問·氣穴論》曰:「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助肘不得伸,內為骨痹。」暑為陽邪,炎熱升散,耗氣傷津,易挾濕邪,可致經筋為病。濕性黏滯重濁,濕邪結聚其他邪氣而致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靈樞·經筋》將十二經筋病候皆名之曰痹,《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又曰:「痹在於筋則屈不伸。」燥邪為乾澀之病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燥勝則干。」燥邪最易損傷津液,而致經筋失養。火為陽邪,易傷陰動血,《靈樞·痛疽》曰:「熱氣淳淳,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名曰疽。」

內傷病因:《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可見六淫邪氣傷人是有內因作為基礎的。年老體衰,氣血衰少,不濡筋脈,經筋失養,《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所願不遂,情志拂郁,《素問·疏五過論》曰「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飲食失宜,嗜食偏食,《素問·五臟生成論》曰:「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勞逸失度,《素問·宣明五氣》曰:「久行傷筋。」

其他病因:跌仆外傷,損及形骸,氣滯血瘀,瘀血停留經筋為病。

石學敏經筋刺法及應用

經筋病多表現為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的運動障礙或伴有感覺障礙。臨床許多運動與神經系統疾病,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軟組織損傷、脊髓空洞症、腦卒中後痙攣性癱瘓、運動神經元病、吉蘭—巴雷綜合征等,皆可歸結為經筋病。

治療經筋病,長期以來,其選穴多崇古訓,即「以痛為腧」。「以痛為腧」一詞,首見於《靈樞·經筋》篇。該篇在敘述十二經筋的病候後提出「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隋代楊上善在《太素·經筋》中進一步闡述道:「腧,謂孔穴也,言筋但從筋所痛之處,即為孔穴,不必要須依諸腧也。以筋為陰陽氣之所資,中無有空,不得通於陰陽之氣上下往來,然邪之入腠襲筋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處為腧。」石學敏總結臨床經驗,將「以痛為腧」引申為在整體觀念基礎上,根據病因、病機、病位進行局部取穴,靈活運用循經排刺、多針淺刺、一針多向透刺、常規刺等刺法,輔以刺絡、拔罐等療法,臨床收穫佳效。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中醫學「面癱」「卒口僻」「口眼歪斜」等範疇,是因莖乳突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症所致的周圍性面癱。石學敏指出,該病責之於經筋病變,病本在經脈,病標在經筋,正氣內虛,腠理疏鬆,經脈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手足三陽筋脈,經氣阻滯,致使氣血失和、經筋失養,筋肉遲緩不收,發為面癱。正如《靈樞·經筋》篇云:「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筋急、筋縱均可引起該類病變,如口僻、目不合、耳中鳴痛及口角歪斜等。外感寒邪則筋急,外感熱邪則筋縱。寒為陰邪,其性收引,經筋受寒則收縮而攣急,以致拘急疼痛,運動不利;熱為陽邪,易傷筋耗氣,氣津不足則經筋失去濡養溫潤,以致縱緩不收。所以該病關鍵在於經筋功能的恢復,因此該病的治則是「祛外邪、調氣血、通經筋」。

主穴:陽白四透(分別針向上星、頭維、攢竹、絲竹空)、地倉與頰車之間陽明經筋排刺、顴髎、太陽透地倉。

配穴:閉目露睛加四白兩透(分別針向目內眥、目外眥)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關;面癱初起加風池、翳風、健側合谷。

刺法:陽白四透及四白兩透為一穴多針多向刺,針尖與表皮成15度;地倉與頰車之間陽明經筋排刺,按照陽明經筋循行,採用多針淺刺、排刺,每隔0.5寸1針,除睛明不做手法、下關用平補平瀉法外,余穴用捻轉瀉法。

注意:急性期內面部穴位宜淺刺,輕度刺激;針刺手法應輕柔,以防皮下出血;透穴不宜穿透皮膚;注意緩慢起針,並按壓2~3分鐘。

石學敏經筋刺法及應用

腦卒中後痙攣性癱瘓

臨床上約有80%~90%的患者在腦卒中發生3~4周後出現上肢屈肌肌張力增強,表現為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呈折刀狀,腕、指關節屈曲僵硬;下肢伸肌痙攣,呈伸直狀態,表現為髖、膝、踝關節僵硬,屈曲困難,足內旋及下垂,行走呈偏癱步態,臨床上稱為腦卒中後痙攣性癱瘓。腦卒中後偏癱的恢復趨勢是從弛緩狀態逐漸發展到痙攣狀態,這兩種狀態的肌張力不同,故臨床治療亦有差異。中醫稱痙攣狀態為「筋病」「痙證」,經筋拘急、肢體屈伸不利,病位在筋,屬於經筋病範疇。石學敏認為針刺治療應在醒腦開竅針刺法基礎上,配合經筋刺法。根據經筋循行在關節處有結聚的特點以及臨床上經筋病多在關節肌腱附近出現壓痛點,故經筋刺法多在患側關節肌腱附近的壓痛點或經筋結點處針刺。

主穴:內關(雙側)、水溝、三陰交(患側)。

配穴:極泉、尺澤、委中(均患側)。

輔穴:上肢痙攣性癱瘓取穴肩髃、合谷、上八邪(均患側);下肢痙攣性癱瘓取穴陽陵泉、丘墟透照海(均患側)。

刺法: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採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繼刺水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補法,以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穴沿經下移1~2寸,避開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瀉法,以上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以患肢手指抽動3次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肩髃,向下斜刺1.5~2寸,用提插補法,使針感緩慢下傳,同時緩慢外展上肢,使痙攣的上肢變軟,施手法1分鐘;合谷穴於第二掌骨橈側中點取穴後,先向後溪針刺,以提插瀉法待患手四指由拘攣轉為弛緩後,再向拇指、示指以提插瀉法針刺,以手指抽動為度,然後向三間穴方向進針1寸,留針;八邪穴上1寸為上八邪,針刺進針0.5~1寸,針尖指向指縫,行提插瀉法,以與針刺穴位相鄰的兩指抽動為度;陽陵泉,沿皮膚呈45度向下斜刺2~2.5寸,使針感緩慢傳導到足小趾處;丘墟透照海,先使患足被動盡量擺正,直刺入2~2.5寸使針尖達到照海穴皮下,施用捻轉瀉法30秒,將針撤回1.5寸後留針。諸穴合用,共奏醒神開竅、舒筋解攣之功。

吉蘭—巴雷綜合征

吉蘭—巴雷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周圍神經病,主要損害多數脊神經根和周圍神經,也常累及腦神經。臨床特徵為急性起病,臨床癥狀多在2周左右達到高峰,表現為多發神經根及周圍神經損傷,常有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多呈單時相自限病程。常見臨床表現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和周圍性感覺障礙,重症者可有呼吸肌無力,呼吸衰竭。病情一般在2周左右達到高峰,繼而持續數天至數周后開始恢復,少數患者在病情恢復過程中出現波動。本病屬於中醫痿證範疇,多由濕熱之邪浸淫經筋所致。石學敏重視經筋刺法在該病不同時期針刺治療中的應用。急性期治療以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為主。

主穴:華佗夾脊穴。疏通經脈、統理陰陽,起到運行氣血、營陰陽、潤筋骨的效果。現代醫學認為針刺華佗夾脊穴可以直接刺激脊神經根,改善神經代謝,加速神經功能恢復。

配穴:大椎、陰陵泉、極泉、太溪、肩髃、曲池穴。以清熱透邪、利濕運脾、通經活絡。

恢復期治療:以扶正培本為主,兼以疏絡和營。取穴大杼、陽陵泉、絕骨、足三里、血海、大包等,以收益氣養血、振頹扶痿之效。對於肌肉萎縮明顯者,可針對萎縮肌肉、肌群進行經筋排刺,促進肌肉萎縮的恢復。分期辨證論治,配合西醫規範診治,可加快該病的恢復。

經筋刺法理論來源於《黃帝內經》,後來歷代醫家補充完善了此理論。石學敏對經筋刺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融西貫中充實其內涵,發展「以痛為腧」的傳統取穴法,強調根據病因、病機、病位進行局部取穴,重視中醫整體觀念,強調針刺調神,並根據臨床需要靈活運用循經排刺、多針淺刺、一針多向透刺、常規刺等刺法為經筋刺法注入了新的內涵。(俞曉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脈診指導針灸操作
「名醫名方」成肇仁:固表斂汗湯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