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耿海英:改進和完善學術期刊定性評價

耿海英:改進和完善學術期刊定性評價

學術期刊評價在我國的學術評價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對於學術期刊評價的結果,在學術界也歷來爭議不斷。當前,從多方面對定性評價機制進行改進和完善,意義尤為重要。

反思學術期刊定量評價

學術期刊評價最初只是作為文獻計量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學術期刊的發展規律和增長趨勢進行量化分析,揭示學科文獻數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為優化學術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參考。

學術期刊評價的方法經過了一個演變過程:由早期基於文獻集中與分散分布規律的以「發文量」為主要指標評選核心期刊,到基於引文分布理論以「引文數量」為基礎,通過計算期刊近兩年的平均被引率即期刊影響因子來對期刊的影響力進行量化分級,再到近十年將「發文數量」和「引文數量」相結合、通過H指數和兼顧「引文數量」和「引文質量」的特徵因子來對期刊進行複雜評價。以上方法都是通過期刊刊載文獻數量或者被引數量進行量化統計並進而評價學術期刊,我們稱之為學術期刊定量評價方法。

學術期刊定量評價方法被廣泛應用於圖書情報學界,其初衷是為圖書館採購遴選出各學科重要的期刊或者為引文資料庫建設遴選來源期刊。但是,隨著期刊評價結果被用於科研管理,職稱晉陞、學術獎勵和資源分配都與其息息相關,社會各界也對其爭議不斷。學者逐漸開始反思定量方法在學術評價中的作用。2012年《關於科研評價的舊金山宣言》主要矛頭就是指向學術界對期刊影響因子的濫用;2014年《關於科研指標的萊頓宣言》明確指出,量化的評價應當輔助而不是取代定性的專家評估,儘管定量指標可以彌補同行評議中的偏見,但是評估過程應該參考這些定量信息,而不是使決策力讓位於指標數字。因此,學術期刊評價中如何使用專家定性判斷再次成為關注的熱點。

優化學術期刊定性評價機制

同行評議(peerreview),是定性評價方法中的一種,也稱同行專家評審,指同一個學科、研究領域或同一個研究方向的專家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學術期刊、研究成果、人員、機構等進行的評價活動。同行評議始於17世紀學術期刊初創之時,如1665年創刊的世界上最早的期刊之一、英國的《哲學彙刊》就實行同行評審制度。後來,同行評議逐步從學術期刊的審稿發展到評審項目、決定經費的分配。學界普遍認為,將同行評議等定性評價理念應用於學術期刊評價實踐,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發文數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等傳統定量指標的不足。

目前,國內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幾乎都明確聲稱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但是評價過程中,很多評價體系僅僅公布了定量指標及權重,而對定性具體指標及其權重卻未提及,實際操作中將定性評價僅僅作為參考、補充,所佔比重很低。因此,定性評價在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對定性評價機制進行改進和完善。

明確評價目的。學術期刊定性評價的目的與學術期刊評價的目的是一致的。學術期刊評價的目的可以有三個層次:整體的期刊綜合質量評價、局部的期刊學術評價或者編校出版質量評價、基於單一指標的評價。評價目的明確,才會有相應的評價標準、指標和評價方法。除此之外,明確期刊評價的目的有助於評價專家對期刊評價工作有清晰明確的認識,有助於其在期刊評價過程中根據評價目標進行判斷,做出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

設計科學合理的定性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需要一套指標體系,定性評價也需要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設計時既要考慮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又要考慮實際的可操作性,同時還要根據期刊評價的目的有針對性地選取指標。定性評價指標可以參考以下五個方面:期刊的學術性(指期刊內容的學術含量及比重)、期刊刊載論文的創新性(選題觀點、論證、資料、方法等的原創性)、編校質量(編輯策劃、欄目設置及編校水平)、學術規範性(論文寫作規範及引文著錄規範)、社會聲譽(學術水平與學風的社會認可度)。根據評價目的選取適合的指標並設置指標權重,比如評價目的是期刊的學術水平,那麼期刊的學術性和論文的創新性就應該是評價的主要方面,而其他指標即使設置,權重也應該相對較小。

定性評價形式要多樣,同行專家要全程參與。學術期刊定性評價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形式: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和會議討論。問卷調查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給出學術期刊列表,讓專家或同行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每種期刊進行打分,計算每種期刊的得分;專家訪談主要通過實地調研與專家面對面就期刊評價等相關問題進行交流;會議討論則是集中組織專家對期刊評價體系或者方法建言獻策,或者針對某個學科的期刊進行集中評審。目前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一般都只使用了調查問卷或者專家會議討論,並沒有充分發揮出同行專家在期刊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各評價機構應最大程度發揮同行專家在期刊評價中的作用,從前期通過訪談或者座談形式讓專家參與到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中期專家對具體期刊的評價,再到後期專家對期刊評價結果進行審讀做最後的把關,使專家全程參與到期刊評價過程中。

同行專家遴選機制要完善。作為學術期刊定性評價的主體,專家的遴選尤為重要,既要考慮宏觀層面專家結構的合理性,又要保證微觀層面專家研究領域與期刊所屬學科領域的匹配性。定性評價專家整體上可分為三個群體:主管部門內熟悉期刊業界發展的專家,此類專家可以從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上進行把控;學科專家,可以從學科專業角度對期刊的學術水平進行評價;期刊編輯專家,不僅可以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還可以評價期刊的編輯出版質量。針對學科專家和期刊編輯專家,遴選時要多維度多層次考慮:盡量覆蓋分支學科;平衡專家的機構和地域分布;兼顧老中青各年齡段的學者。在微觀層面需要通過建立專家庫匯總專家基本信息、專業背景、從業信息和誠信情況等,以便遴選出責任心強、品德高尚且能與評價對象在專業領域上匹配的專家。

重視讀者在學術期刊評價中的作用。學術期刊的傳統讀者是學術共同體的成員,既包括知名專家學者,也包括初入學術殿堂的研究生。儘管期刊定性評價中有了一定數量的評審專家,但是評審專家相對於廣大的讀者群體而言,樣本數量還是較小。僅僅以專家作為定性評價的主體,評價結果難免偏頗,因此有必要將讀者納入到學術期刊定性評價的主體。為了區別於同行專家,此處讀者可以包括在讀博士、在站博士後和具有初、中級職稱的青年學者。他們處於學術的上升期,對學術期刊也比較了解,其評價意見能夠反映此類讀者對學術期刊的看法。

定性評價過程公開透明。目前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定性評價結果往往淹沒在期刊評價結果中,其中的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等都沒有公開。部分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的定性評價部分僅對公眾公布極少內容,專家姓名被公布,但並未公布其評議的具體是哪些期刊,也不公布評議流程和細節,因此難免會使公眾將評價結果與暗箱操作聯繫起來。如果實行公開透明的評議,那麼同行評議將被置於公眾視野之下,這樣的期刊評價會增加評價專家的責任感和約束力,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也會提高。因此,定性評價不僅要公開學術期刊評價的範圍、對象,而且要公布評審專家的入選條件、定性評價的標準和程序以及評價的結果等。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

原標題:改進和完善學術期刊定性評價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四屆公共外交論壇暨公共外交能力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
楊巧:從網路流行語看當代青年喜好的語言特點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