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如果嚴格意義上來說,關於呼應,仍然應當算作章法一節內容,但不知什麼原因,楚公在章法一節只講了疏密,而把呼應與變化這個重要的章法內容另闢一節,專門來說,或者他認為在章法思想中,他認為疏密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而其他原則都不足以與之相比,呼應與變化地位雖然重要,但地位遠不如疏密,又或者他認為呼應與變化在章法思想中,值得拿出來單獨說一下,以示強調。不管了,總之,來楚生先生在他的《然犀室印學心印》中把呼應與變化,單獨列出一節來,我們依照原文,也將我們的課程單列一節,來講呼應與變化。

這是這套課程的第五課,建議初學者,不要僅看此節,如果學習,就系統學習,把前面的課程全套看全。好了,正文來了。

做文章有呼應法,就是先在某處提一筆,也稱伏筆,到後面再來申述,這就是前後相呼應,這是學寫文章時,老師無數次強調過的寫作方法,也是各類文學作品中經常用到的創作手法。舉例子:比如《紅樓夢》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到最後一回也就是第一百二十回回目是「 甄士隱詳說太虛情,賈雨村歸結紅樓夢」,一甄一賈,一真一假,亦真亦假,從頭至尾,前有呼,後有應,這才成一部完整的著作;再比如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第一段是「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中間如何的抒情鋪排,我們先不管,最後一段是「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不管是句式,還是意象,亦或用字,前有呼,後有應,圓式的審美結構,使整首詩完滿充盈。俄國作家契訶夫關於呼應,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例如在前面寫到客廳的牆上掛著一支獵槍,那麼這支獵槍在最後一定要射出子彈。」清代的園林學家錢泳《履園叢話·園林·造園》:「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篆刻也一樣,呼應也是重要的章法思想。我想,這可能也是楚公把呼應與變化放在單獨一節的原因之一吧。

一、字形元素的呼應與變化

因此,篆刻在古印中有很多地方也運用這種方法,目的就是要把全印的格式,調和統一,例如印文文字,有二字或數字,上部都是宀頭,倘把它寫作一方一圓,作(如圖)樣式: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寶蓋頭的兩種篆法狀態)

同樣是寶蓋頭,其實,它是有至少兩種狀態的,一種方,一種圓,因此,在處理一方印中相同的筆畫部件時,要注意處理方法:

格式就會感覺不調和,應該兩者都方或都圓,那就是要適當地運用呼應法,是全印調子,調和統一。舉例子:

先說說來楚生先生的一方印: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來楚生刻「夢寒」)

為了達成「夢寒」二字的頭部呼應,他把「夢」字選擇了能與「寒」字呼應的圓頭篆法,從而使全印的章法特徵為半圓形的兩個呼應點,這正好與印中其他地方相對凌亂的線條有了對比,並藉此產生規整感、秩序感。如果不是這個呼應安排,這方印會顯得十分混亂了。這是並頭呼應,這方印來的巧合,這本是一塊有兩處缺角的印石,來楚生先生利用了兩個缺角,做成了「並頭呼應」的章法,當然,這只是方圓字形呼應的一種方式,我們接著看,方與圓的呼應還可以存在於其他形式比如「對角呼應」,舉例子如吳昌碩的十九字齋: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吳昌碩刻「十九字齋」)

這一方印中「十」和「齋」字形和筆畫取直或方勢,「九」和「字」兩字採用圓轉或曲筆取勢,視覺效果就是對角呼應的。這種呼應方式最為常見如鄧石如的「一日之跡」,陳巨來的「下里巴人」均取同樣的章法方式(當然,呼應的元素不止是筆畫的方與圓,其他因還有,但至少是方與圓):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鄧石如和陳巨來的兩方方圓呼應的印)

比如「平行呼應」,舉例子如吳讓之的「生氣遠出」: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吳讓之刻「生氣遠出」)

這種方式說是平行呼應,其實也可以叫「對稱」。複雜的應用應當例子很多。這裡不再多舉例子。

又如同一印內文字,有兩字或三字都有口,例如「若合若離」四字,其中三字下面都有口,倘把它寫成一方一圓或一尖,作(如圖)樣式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口字形狀不同的篆法)

顯然,這樣就有些不調和的感覺,如能適當地運用呼應法,則全印就會感覺統一調和,是不是所有類似的文字都應採用完全一樣的篆法呢?不是的,楚公接下來又說:但是,「若合若離」 四字,其中有兩字重複,則此兩重複之字,又須做適當的變化,倘兩字一樣寫法,會覺呆板重出,兩字上部,可以變化,應盡量變化,下面的口,仍可用呼應來統一。

二、疏密元素下的呼應與變化

其實,方、圓、尖經是三種不同的字形元素形式,用之進行呼應,再加上面所講的「並頭呼應」、「對角呼應」、「平行呼應」,呼應方式已經相當豐富。如果我們再介入疏密概念呢?是不是手段更豐富了呢?實際上,我們在上一節章法一課講疏密的時候,已經接觸過疏密呼應的章法,大家一定還記得舉過的例子,就是何震的一方「雲中白鶴」和楚公的一方「潘豆之璽」,如圖: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何震和來楚生各一方對角呼應的印作)

這種呼應方式用的是筆畫疏密的對角呼應,我們上一課已經說過,疏密是可以經過人為產生的,因此,疏密元素用來呼應的變化更加豐富,由此可供印人主動加入的思考就更豐富了,上面所說的對角呼應只是其中最經常應用的一種罷了。結合上面的字形元素,疏密元素也可以用來呼應與變化,使之產生「並頭呼應、對角呼應、平行呼應都是可行的。比如對稱模式下的錯位疏密呼應:

篆刻課程(5):關於呼應與變化

(趙吳兩位大師的中心對稱呼應印例)

只是疏密元素下的「並頭呼應」和「平行造成」的「上重下輕」(其實可見輕靈搖曳)或「上輕下重」(其實可見沉著渾厚)需要十分小心應用,以免用險過度,造成不安穩罷了,一旦思路打開,每個名家印譜里的每一方印,都大致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來,我們討論疏密元素對於呼應的影響只舉對角呼應的例子和對稱呼應的例子,只是起打開思維的作用。

如果這還不清楚,那麼我們看最後的例子:來楚生先生舉了個經典的入印文字例子,就是「若合若離」四個字,其中有兩個「若」字,如果篆法完全一樣時,就會顯得重複呆板,又要呼應,又要變化,怎麼辦呢?方案很清楚,兩個字的上半部分,可以變化,因為「若」字下部的口字保持不變時(甚至「合」字的口部也可以協同呼應,以保證全印氣息調合),文字的上部是有不同的篆法的。那麼,上部採用不同的篆法,以求變化,下部採用相同的篆法,以求呼應。朋友們可以自行寫來試試,其中的變化,寫一遍就可以領會了,再由此舉一反三,從此開拓自己的章法思維。

因此,呼應與變化,兩者似相抵觸而矛盾,但呼應不等於重複,變化不等於沒有呼應,應該以全局來考慮,需要變化的,還是要盡量變化,需要呼應的宜呼應,應該把矛盾統一起來。

楚公最後進行了總結,呼應和變化是一對矛盾,既要保證呼應形成的統一協調,又要增進變化,保證氣息鮮活。在照顧呼應和變化以及筆畫的方圓與疏密的的考慮這種思想引導之下,每一方印都可以在拿到印文之後,認真考慮它可以形成什麼樣的疏密、呼應與變化又各有什麼手段,以人為的方式去考慮一方印的章法,把自己的經營思想放進去,篆刻的章法問題就基本解決了。本課和上一課都算是章法方面的課程,希望把章法這個複雜的問題講清楚了,也希望這些內容給大家找到了入手的方向。

(【篆刻課程】之5,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32課:玫瑰是表達愛意的花,中文「玫瑰」代表什麼
唐詩閑讀:「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