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撿你丟的垃圾,他們付出了生命
(本文由肉叔電影原創:dusheyingdan)
今天的主題就一個詞:珠穆朗瑪。
肉叔先問你,說到這個詞,你第一反應是什麼?
聖潔?
雄偉?
總之,就是地表最高、最純粹的冰霜覆蓋之地嘛~
對,你想的都對,肉叔開始也是這麼想的。
直到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發現,沒那麼簡單——
珠峰清道夫
Death Zone: Cleaning Mount Everest
先來說下人類引以為傲的「珠峰征服史」吧,根據 The Himalayan Database 數據網站,2016年12月6日更新的最新登頂數據:
自1953年5月29日,尼泊爾夏爾巴人嚮導丹增·諾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首次登頂後的63年中,一共有4469人登頂7646次。
四千多人,上去七千多次,厲害吧?
厲害。
但厲害的同時,他們也傷害了珠峰,因為——
垃圾。
想想看,這7600次登頂,再加上規模更龐大的後勤保障隊伍,再加上規模更更龐大的登頂失敗隊伍,再加上規模更更更龐大的「珠峰大本營一日游」隊伍。
這些人在65年間的吃喝、用度、拉撒,會產生多少垃圾?
有這樣一個數據,珠峰每年7-10萬遊客,會留下12噸人類排泄物。12噸,什麼概念?
這些玩意兒加起來,可以灌滿3萬個可樂瓶……
# 很好,成功幫我戒掉了快樂肥宅水 #
現在的珠峰,不是我們想像的純粹冰原,而是這樣……扎滿帳篷:
有人說了,這營地看著還好?
那是因為鏡頭拉的遠,鏡頭一旦拉近,就變成了這樣:
不光是垃圾、排泄物,還有……
屍體。
登頂珠峰是一件死亡率極高的事情,自1921年人類首次嘗試開始,至2016年,共有282人在珠峰遇難(168名登山者,114名夏爾巴嚮導)。
高寒、缺氧、體力耗盡、深不見底的冰縫,在珠峰,有太多的因素殺人於無形。
當活下去已經很難的時候,登山者也就根本無法顧及同伴們已經長眠了的軀體。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的作者喬恩·科萊考爾說過一句話:
在海拔8500米以上,無法苛求道德的尺碼。
所以現在每一個登頂珠峰的人,在目睹這顆星球最雄偉的景觀之前,一定也會看到……遇難者遺骸。
圖片已打碼處理!
依然可能引起不適!
可快速划過!
高能結束
我們接著說
問題就出在這些垃圾和屍體上。
珠峰不僅僅是一座山峰。
她和她所在的喜馬拉雅山脈,號稱「亞洲水塔」:
長江、黃河、恆河、湄公河、印度河、薩爾溫江(即怒江)、伊洛瓦底江,從東亞到東南亞到南亞,總共7條母親河的源頭,都仰仗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水。
每年近10萬遊客,在珠峰留下約12噸排泄物、50噸垃圾,以及歷史遺留的200多具殘骸,直接威脅著13億人的飲用水安全。
首當其衝的,就是居住在山腳下的夏爾巴人。
為此,納姆加爾找到了20名夏爾巴登山嚮導同伴,以及12名夏爾巴人組成的後援團隊,準備來一場——
珠峰大掃除。
他們準備儘可能地多帶垃圾下山,並且,至少帶下來海拔8500米處兩具遺骸中的一具。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大掃除。
從一開始,納姆加爾們就得在世界上最危險的機場、海拔2860米的盧克拉機場落地。
接下來的4-6天,帶著氂牛隊馱著必需物資,徒步行進到24英里外、海拔3800米的營地。
稍作休整,繼續徒步前往海拔5380米的珠峰大本營。
因為資金問題,他們只能休整兩天,就要立即前往二號營地。
這段更艱辛的路程,氂牛就幫不上忙了,所有設備、物資,全靠夏爾巴人肩挑背扛。
這段說著不費勁,聽著也不兇險,但經驗老到的登山嚮導們都知道:在這麼緊湊的時間下,這幾乎是個不可能任務。
高海拔低氣壓、低氧環境,人體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更多紅細胞和毛細血管,為肺部和肌肉提供更多氧氣。
登山時,身體才能在更少供氧量環境下維持正常身體機能。
就算是天生登山好手的夏爾巴人,也必須遵循生理規律。隊員隆多吉,就對納姆加爾短時間內的登山安排憂心忡忡:
就要開始登頂了,可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帳篷、食物和氧氣瓶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要去那麼高的地方我們必須反覆進行上山下山演練
而且這個過程,要經歷珠峰第一道鬼門關:昆布冰瀑。
那是一片移動冰川,每天都會發生數起冰崩,30%遇難者都是在這裡送命。
想要穿過昆布冰瀑上隨處可見的破碎冰舌和深不見底的冰縫,必須從懸空的梯子上小心翼翼地走過:
哎呀,好像就是過個橋嘛~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下一個鏡頭,換成第一人稱視角,就沒人會覺得「過橋」很輕鬆了:
隊員們鞋子上都套著登山用的冰爪,尖銳細長,偏偏梯子就那麼捆得顫顫巍巍。
再低頭看一眼冰縫有多深,稍有疏忽,那就是萬劫不復。
更嚴重的是,他們剛出發沒多久,就遇上了雪崩,聯絡信號當即中斷。
幸好一路有驚無險,隊員們安全抵達海拔6250米的二號營地。
可惜,垃圾不僅僅停留在二號營地,他們要一路上到峰頂,從那裡開始清理。
這過程不是鬧著玩,雪崩再沒碰到,倒是讓他們又趕上一迴風暴。
狂風大作,能救命的,還是只有那條安全繩,一旦有人被吹落,其他人只能幹瞪眼看著同伴墜落也施不出援手。
這活吧,累,錢還不多,就納姆加爾在尼泊爾找的幾個贊助商,給的也就夠才買物資了(還不太夠),有這閑工夫,還不如給商業登山公司做嚮導賺得多。
況且還得搭上半條命。
能讓他們堅持下來的啊,90%是信念:
留下來的人都要回收垃圾你們回到加德滿都,就知道自己多有名了但是,為了那份榮譽你們需要回收2000公斤(垃圾)
但精神上的激勵,沒法抵消肉體上的痛苦。
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登山(而且他們還得比正常登山運動員多背著垃圾下山),讓很多隊員開始生病,頭疼、咳嗽。
甚至納姆加爾本人,也產生了嚴重的高反——
撤回遺骸時遇到的那場風暴中,讓納姆加爾的同伴無法堅持,先行下山。
納姆加爾獨自用冰鎬敲了兩個小時,才刨出冰凍的遺骸,繼續在暴風中帶著連人帶冰一共400磅的遺骸拖行,500多米後,再也堅持不住,倒在雪窩裡。
幸好一名西方女登山者發現了躺在海拔7040米處、精疲力盡的他。
隊員問他:你為什麼不丟下遺骸,自己先撤離到安全地帶?
納姆加爾說:路上沒有安全的地方保存遺體,所以我就必須帶著遺體到安全地帶,之後,我真的精疲力盡了……
如果不是女登山家發現了他,後果……
很可能像他拖行的俄羅斯人一樣,長眠在此,再也醒不過來了。
多數隊員都要這樣,在大本營和峰頂間的死亡地帶往返8次,每次帶下50-100磅垃圾。
別忘了,這裡是珠峰。
納姆加爾們運送垃圾的路上,到處是深邃冰縫、茫茫雪原,還有每天都在變幻的天氣。
看他們工作,真的能體會到那個成語,「命懸一線」。
因為在珠峰,即便是同伴也不能隨便伸出援手,能救命的,只有那條安全繩。
好在辛苦沒白費。
納姆加爾們成功運下4400磅(差不多2噸)垃圾。據估計,這些垃圾差不多是珠峰南坡,從死亡地帶到大本營所有垃圾的75%。
兩位遇難者也被帶下大本營,靈魂終於安息。
從大本營到山下的這部分,納姆加爾組織了一次特別的馬拉松:80多位參賽者,每人攜帶一小包垃圾到山下。
倒不是納姆加爾自己運不走,而是他們希望,這場馬拉松能喚起更多人的意識:把你的垃圾帶到它該去的地方。
否則……
看看珠峰之巔,雄奇的景象一轉,就是人類征服過後的廢棄物。
或者站在珠峰上,再看遠一點——
看看巴厘島,變成垃圾島。
看看羅丹島,從潛水勝地變成垃圾勝地。
看看武功山,帳篷節變成垃圾節。
甚至連人跡罕至的地方,也逃不過。
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上垃圾遍地,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同樣如此。
海平面之下10000米的地方,科研人員在生物體內發現了早已被禁止使用的有毒化工原料PCBs(多氯聯苯)。
這很可能是隨著動物屍體以及塑料垃圾,漂流沉積到海溝深處。
而很多生物在覓食時,又會吃掉這些有害物質,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胃裡塞滿塑料袋而死的鯨魚、海鳥;被鐵絲繞頸,窒息而亡的海豹;
還有鼻孔里被插入了塑料吸管,鮮血直流的海龜……
太可怕了。
人啊,一出門玩,就老覺得垃圾總會有人處理。
那就隨手丟吧。
真那麼好處理?
人們老覺得有我們在我們能輕而易舉把垃圾運下來所以就想當然地把自己的東西扔在那只有我們才知道拿著氧氣罐、繩子、其它的東西,有多難
別以為隊員是在吹牛。
2013年5月16日,成功登頂珠峰10次的珠峰清理隊長納姆加爾·夏爾巴,在下山途中,永遠倒在了海拔8300米處;
直升機駕駛員薩賓·巴斯尼亞特,在珠峰營救任務中,直升機不幸墜毀。
因為你隨手丟棄的垃圾,別人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再來看下,夏爾巴人把珠峰上的垃圾,帶到山下的垃圾處理場有多難。
不是說夏爾巴人有多偉大,而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清理自己所在的環境、清理自己的「死亡地帶」。
就像他們說的,不管去哪:
除了照片,什麼都別拿
除了時間,什麼都別偷
除了腳印,什麼都別留
否則,地球總有被倒滿的一天。
到那個時候,那些被我們扔掉的,都會加倍奉還給我們。
編輯:火雲鞋神
肉叔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yingdan
微信搜索關註:肉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