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末伏,切記五不做,不懂規矩很吃虧,真的很重要
陰雨連綿的中伏終於過去,迎來了三伏天的最後一伏——末伏。此時烏雲散去,陽光照耀,有了點秋高氣爽的意思,古人在立秋後置「末伏」,末伏的到來意味著炎熱三伏天將要過去,也意在提醒人們雖然已到初秋但仍然要避暑熱之氣,仍要藏伏。
在末伏里,有五件事切記不可做。
1、晚上睡覺切忌長時間吹空調
末伏里氣溫高,所有我們都喜歡在空調室里,特別是睡眠,人們都喜歡把空調調低的吹。要知道室內溫服過低的話,會降低人體抗感染能力,從而引起頭痛、頭暈、腸胃不適等。
而且立秋天氣乾燥,空調有除濕功能,這樣在晚上人體水分得不到補充,對我們的傷害是很大的。
2、午時切忌長時間暴晒
末伏十天時間是最熱的十天,特別是午後,是氣溫最高,陽光最強烈的時候。我們在外行走是最好撐把傘,臉和手臂塗些防晒霜。因為炎熱的天氣加上太陽的暴晒,很容易蒸發掉我們體內的水分。
3、晨起切忌喝冷水
中醫認為,早晨是人體陽氣升發的時間,如果大家一起床,喝一杯涼水,那一下子就將人體的陽氣澆滅了,長期如此可能會導致腎虛、脫髮、易生病。不過晨起時可以涼水漱口後喝杯溫水。
4、切忌貪寒涼物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但早晚氣溫則明顯變涼,晝夜溫差逐漸增加。進入末伏時,取涼須有節制,切過量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不利於健康。
另外,適量的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需要注意的是,進入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才符合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
5、切忌多吃秋瓜
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末伏重清補——食療祛濕邪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
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要特別注意的是,吃扁豆時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飲食推薦
一款末伏食療佳品——冬瓜薏米煲老鴨
老鴨一隻(褪毛,去內臟,洗凈,沸水焯過後,切塊),冬瓜250克(去皮,切塊),生薏米30克(洗凈),生薑及調料適量。先以清水3L煮生薏米30分鐘,再加入鴨塊、冬瓜、調料,文火燉1個小時以上即可。
鴨肉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冬瓜、薏米均可清熱利濕、利尿消腫。因而,冬瓜薏米煲老鴨是末伏時節不錯的祛暑健脾利濕的湯品。
一款健脾祛濕茶飲——蒲公英砂仁茶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荷葉0.1g、陳皮0.1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桔梗0.1g、人蔘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其中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苡仁可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梔子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山藥健脾胃、止瀉痢。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乾薑用於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綠豆有健脾、除濕利尿。芡實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冬瓜皮健脾養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
馬齒莧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利水消腫。陳皮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
一款祛濕養胃粥——參芪粥
需要準備的材料是,15g的黃芪和党參,60g的炒薏米,15g炒扁豆,2個紅棗,還有100g大米。
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核,用清水洗凈黃芪、党參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葯汁熬好後,去除藥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
TAG:四季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