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板甲是最強鎧甲,可什麼是真正的板甲你知道嗎?
原標題:總說板甲是最強鎧甲,可什麼是真正的板甲你知道嗎?
編者按:說到西方的鎧甲和騎士,絕大多數人都有著刻板的印象。而閃閃發光的金屬板甲是其關鍵因素。也有人將板甲認為是一種堅不可摧的無敵裝甲,彷彿只要穿上板甲,就可以無雙天下一般。而今天,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向大家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才算是板甲(PLATE ARMOR),或者說板甲的定義是什麼。
板甲,至少得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其軀幹部分正面的防護面,必須是一整,或焊接/鉚接成一片的硬質甲殼。第二,其軀幹部分整體構成一個剛性的桶型或箱型防護。第三,其軀幹部分主體不存在可動部件。從這三點上,我們可以先去掉一些與板甲非常接近,但並不能真正稱為板甲的鎧甲。
不少鎧甲都聽說過公元4-5世紀流行於朝鮮半島南端的迦邪文化,並在日本發揚光大的短甲。短甲由頭盔(兜)硬質的桶型身甲(胴),以及一體化的肩領甲和肩甲組成了防禦的主體。金屬的短甲由鐵或銅的甲片以鉚釘拼綴成略有彈性的硬殼型身甲。但是,短甲保留著當時東亞鎧甲特有,甚至可以說一直影響了東亞絕大多數文明的鎧甲直到近代的特色:前開襟設計。
▲日本短甲的穿著示意圖
雖然在東亞文明中最為常見,但前開襟設計在很多文明中都有使用。前開襟的設計最大的好處,就是戰士穿著鎧甲時需要的他人協助被最小化。雖然在投射武器的威力有限的時代里,一旦象典型的短甲一樣採用重疊設計,就幾乎沒有缺點,但是這個設計使前胸甲對於衝擊力的分散能力受到很大的降低。因而,雖然是視覺觀感上,短甲非常類似於板甲,但是基於這一點,它無法滿足作為板甲的第一要素,故此其不能被視作板甲。
▲突厥-印度風格的盤甲
▲莫卧爾印度的四面鏡甲
其實,幾乎所有的文明都在追求著防禦的最大化,因此,殊途同歸地,很多獨特的,有著大片正面防禦甲片的鎧甲在不同的文明中發展了出來。尤其以伊斯蘭世界及受伊斯蘭世界影響的文明為多。土耳其的盤甲,印度的四鏡甲,中國的全鐵甲式,日本的雪下胴,五枚胴等設計,都在前胸使用了大塊的裝甲板。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使用了真正板甲部件的方法,比如1675年後法國輕騎兵採用的胸板,以及日本部分藩國在發給足輕的御貸具足具足中採用的,只有前胸的腹當式鎧甲。
▲日本五枚胴具足
▲伊達政宗墓出土雪下胴具足胸甲
這些鎧甲都有著堅固的防禦正面。但是同樣地,它們沒有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個堅固的,硬質的殼體。它們有些是柔性鎧甲的加強,有些是為了方便運輸,也有一些是為了減輕重量,但是無論目的如何,這樣的設計都無法達成真正板甲最大可能緩解衝擊力傳遞設計。儘管其中有不少在真正使用中並不比普通的板甲遜色,但是作為一個理論性的探討來說,我們也在這裡把他們單獨分類為強化鎖甲或複合鎧甲,以及單純的護胸甲。
▲明全鐵甲式
此外,還有一種鎧甲,也很遺憾地不能完全稱為板甲。也就是板條甲。羅馬的板條甲非常著名,不過由於它的前開設計我們不考慮它。在這裡我們要說的,主要是歐洲,尤其是因波蘭翼騎兵的偏好而聞名,並在不少冷兵器愛好者中因為結構與『龍蝦尾』型的輕騎兵頭盔相似,而往往被稱為龍蝦甲的環片甲(ANIMA),以及日本的最上胴,菱綴桶側胴,甚至包括一些早期的哥特/米蘭式鎧甲。
▲全身ANIMA型胸甲
▲16世紀波蘭,義大利制全胸加四段ANIMA式四分之三甲
在這些鎧甲中,雖然身甲成為一個完整的桶型,開口在側面形成堅固的衝擊分解,但是為了更靈活的活動,這些鎧甲略微犧牲了強度,在腰部以上的身甲中,採用由環型的甲片,通過柔性的材料如皮革,繩索等連接,使身甲的整體成為可以上下左右彎曲的結構。
▲現代複製16世紀式樣波蘭全胸三段ANIMA式半身甲
雖然這種結構與板甲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其中有些在胸部或腹部依然採用了無限接近板甲的大正面的硬殼結構。不過在面對極端的衝擊時,依然強度不如普通的板甲。因此,在討論狹義的板甲時,我們在這裡也將它單獨移出。
▲波蘭全身式ANIMA半身甲
▲日本,江戶中晚期復古式七段板物素懸二枚胴具足,攝於上海世博會
▲同上,板條連接細節圖
理論上,真正由大片鎧甲組成的前後兩片身甲形成的板甲,要待到1390年代,才會在歐洲粉墨登場。
▲1390年代大白鎧甲騎士裝備和騎士日常服裝
在那段時間的末期,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裝備,就是上圖中被叫做大白鎧甲(Harnois Blanc)的鎧甲式樣的出現。大白鎧甲之得名,正是因為其表面被精心打磨,這是因為在潮濕炎熱的南歐,黑色鎧甲容易鏽蝕,且悶熱不堪。而可以反射陽光的鎧甲,尤其是頭盔,大幅度改善了這一問題。可以說,大白盔甲是最早的近代板甲的雛形。
▲早期歌特鎧甲的現代複製品
而在15世紀第一個十年里,一種被叫做『包裹全身的甲胄』(Cap a Pie)也就是全身甲的新式鎧甲,被米薩利亞家進獻給了米蘭公爵。這種鎧甲有著幾大革命性的變化:
第一,它不再是穿在鎖鏈甲外的鎧甲,而是完全由鋼板構成了所有的防禦面,只在露出的關節和腳掌,頸部用一些鎖甲的配件構成,內部不再需要穿上一整套的鎖甲,光是身甲部分,就為戰士節省下9千克的負重,還不包括沉重的鎖甲長褲。更重要的是,和大白鎧甲相比,新式鎧甲蓄意地增加了胸腹部的突起程度,整個防禦面不再緊貼身體,一來舒適性大幅度增強,二來鎧甲有了一個相當寬裕的緩衝空間,能更好地以形變分散衝擊力,使防禦能力大幅度上升。
第二,儘管腿甲依然是獨立的,但是它出現了可動式的環片甲裙,在完全不阻礙身體活動的情況下,覆蓋住了大白鎧甲無法保護的身甲和腿甲交界處的弱點。除非真的吃到一下撩陰錘,甚至一般的刀劍撩陰上斬也能保護住,除非穿著者的運氣太過糟糕。
第三,它的雙肩都採用了靈活的,通過皮條和鉸鏈與胸甲直接連接的寬大肩甲。儘管還不如之後更先進的鎧甲那麼全面,但是它在保護好了脆弱的肩口的同時,最小限度的降低對肩膀活動的限制。
第四,它增加了槍鉤。這是只有在有著硬殼結構,由整個軀幹而非單純的肩膀承受重量的設計中,才能採用的結構。這使騎兵可以使用更長更粗的騎槍,也能在衝鋒時更靈活省力地調整槍尖的指向。而它巨大化的左肘和左肩甲片,以及粗大的鐵手套宣言著不再依靠盾牌防禦的新思路。在這個輝煌的復興年代,真正的板甲,就此降臨此世。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David Lee,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歷史課本里不會說的事,你真當土爾扈特部東歸是為了投奔祖國?
TAG:冷兵器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