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東由齊、魯兩國組成,但為什麼向來簡稱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山東由齊、魯兩國組成,但為什麼向來簡稱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山東,有齊魯大地之稱。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被封到齊地,而周公姬旦被封到了魯地。由此,齊國和魯國成為山東半島最著名的兩個諸侯國。自古以來,山東均被稱為「齊地」,或者被稱為「三齊」,被封到此地的藩王一般也被稱為齊王。而魯地呢?只擁有曲阜周圍的一小塊地區。然而從清朝開始,山東的簡稱卻由「齊」變成了「魯」。

因此,很多人就不理解了。從國力上來說,齊國和魯國有天淵之別。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不過是二流國家。那麼,後世為何要選擇較弱的「魯」作為簡稱?因此,很多山東朋友紛紛向國家呼籲,希望將山東的簡稱改為「齊」。那麼國家為何將山東改「齊」為「魯」呢?一般而言,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魯國的文化一直在流傳,但齊國文化卻湮滅無存

齊國和魯國雖然都是周朝分封的大國,但兩國所走的道路卻完全不同。齊國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憑藉魚鹽之利,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使齊國成為一個富裕的軍事強國。而魯國呢?卻走上了一條「禮制」的道路,將西周正統王朝的禮樂文化,一項項地教會了魯國的居民。最終使得魯國成為諸侯國中,最講究秩序的國家。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因「趨利」而強大,而魯國卻因為過分崇尚「禮制」而逐漸衰落。因此當時人都認為,「齊政」遠勝於「魯政」。然而隨著儒學的興起,以及統一帝國——漢朝的建立,注重秩序的「魯政」逐漸成為了主流,而注重商業、講究實用的「齊政」逐漸湮滅無存。為何?因為對於統一大國來說,「魯政」更適合農業社會,在重農抑商的環境下,齊政變得不合時宜。

當年則齊強面魯弱,因此山東皆被稱為「齊」。但隨著儒家文化的深入,山東開始稱魯不稱齊。當年則齊盛而魯衰,後世華夏文統宗魯,而齊國之俗則泯於千年之中矣。


其次,魯地出了孔子

山東之所以被稱為「魯」,孔夫子的作用功不可沒。孔子是魯國人,他手下的弟子也大多是魯國人,而他所編寫的《春秋》也是以魯國國君來紀年的。在儒家文化佔主導的後世,魯國的地位便持續攀升。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孔子也成為了世界級的名人。幾乎所有外國人都知道,中國有個孔夫子,他的學說源遠流長。

此外,世界三大聖城之一就是現在的山東曲阜,也就是魯國的國都。如今曲阜的孔廟仍然香火旺盛,而姜家、田家今天又在哪裡呢?

最後,命名為「魯」是電報的需要

在明清時期,「齊魯」是山東的代名詞,例如出身於山東的明朝朋黨就被稱為「齊黨」。但隨著電報的引進,「齊」「魯」的地位就開始發生轉變。由於電報必須言簡意賅,因此在記錄省份時必須用簡稱。

當時清朝京師所在地——直隸省簡稱為「冀」,而「齊」的讀音與「冀」太相似。為了減少發報失誤,山東便以「魯」為名。從此以後,山東便以「魯」為名。之後,八路軍在山東建立根據地,均為冀魯豫、蘇魯豫,而非冀齊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陶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惡霸強佔民婦,官員卻集體包庇,朱元璋:從縣令到尚書,全部處斬
此人智謀匹敵郭嘉,計策卻從不被採納,曹操:他的姓犯了我的忌諱

TAG:陶陶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