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孟子「性善論」的具體闡釋

孟子「性善論」的具體闡釋

管理視角看國學(628)

《孟子·告子章句上》之三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公都子這裡提出了當時流行的幾種對於性的看法,一種看法是告子說的「性無善無不善」,即性是中性的,無所謂善惡之分,就像我們現在說科學是中性的一樣。第二種看法是認為性可以變得善,也可以變得不善,關鍵是看由什麼樣的力量來引導,如果由文王武王這樣的聖王當政,社會風氣就會變好,則老百姓都會好善惡惡,如果是周幽王周曆王這樣的昏君當政,社會風氣就會變差,老百姓也會跟著變得殘暴(這類似於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第三種看法是認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或有些性是善的,有些性是不善的。理由就是即使是堯這樣的聖王,還是會有象這樣的孽子,瞽叟這樣的父親,也還會有虞舜這樣的聖賢,說明象的性是惡的不可變的,舜的性是天生就是善的,不可改變的。紂王這樣殘暴,仍然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的仁人,說明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的仁善之心不會因為紂王當政而改變。

公都子針對這些看法,就請教孟子,你今天只說「性善」,認為性都是善的,難道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嗎?

孟子這段的回答,可以認為是孟子「性善論」的一個闡釋性的解釋,即我所謂說的性善,是說由性而發乎出來的情,都是可以為善的,那麼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說性是善的,即不論什麼樣的性都是可以為善的,所以說性是善的。並不是說性不可以為惡,(船山對此有詳細的辨析)但是我們只就其可以為善的角度論而言性善。那麼現實中的性情也可以為不善,這不是性本身的問題(非才之罪)。所謂性善的表現,就是仁義禮智,這些善性,每個人都天生具有,惻隱之心就是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為什麼這些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孟子曾以孺子入井的事例做過簡單的論證,當然現在要證明這些心確實是每個人都天然具有的,可以有更嚴密的實驗來論證。因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所以仁義禮智這些善的性就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天然具有的,而不是由外面的因素影響才有的,有些人看起來沒有,只是因為沒有去思考挖掘而已。

仁義禮智是根於每個人的心中的,所以說「只要想要去追求就能得到,你主動放棄了就會失去」,人與人之間這樣看起來差距很多,或一倍(倍),或五倍(蓰(xi)),或差無數倍,其實都是因為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的緣故。《詩經》上說:「上天生育了萬民,每一種物都有規則,而人民本身具備的規則,就是喜好美好的德行。」(意思是人這個物的秉性就是喜好美好的德)所以孔子認為做這首詩的人是懂得道的,每一種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則,因為老百姓(這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所以才從心裡喜好美好的品德。

從孟子的這段解釋看,似乎孟子在本質上是認為「性無善無惡」論的(類似於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所以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關鍵是如何去利用。比如仁義禮智,都可以用來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但是因為作為人類群體需要善(民之秉夷,好是彝德),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性往善的方面引導,所以性善是一種立場和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一位出身微賤、七十多歲才找到用武之地,卻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老人
如果領導讓你去給他們講課,你會拒絕嗎?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