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絕對歡樂的方言配音動畫簡史

絕對歡樂的方言配音動畫簡史

對於使用自家方言的配音作品,觀眾除了感到親切以外,獲得的更多的是一種「被選中了」的認同感。

文/常長ll

責編/終路之零

二十多年前,無論是在熒屏還是銀幕上,那些和我們長得完全不一樣的洋人卻統一說著標準的普通話,令人不禁對其背後神秘的原聲產生好奇;

二十多年後,當觀看原聲帶字幕的動畫和影視劇已成為新的習慣,偶爾看到夾帶流行梗的中文配音卻好似他鄉遇故知,讓人備感親切,又眼前一亮。

2018年1月新番報告

在今年5月初發布的2018年1月新番報告中,《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以2600+的相關稿件數成為了同季度中二次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品;而在眾多二創品類中最具人氣的,當屬播放總量數以千萬計的配音相關稿件,其中以粵語、四川話等方言配音為主,為這部「除非你有很深的宅閱歷否則只能不明所以」的梗百科添加了更多本土化的佐料,也使方言配音本身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和實踐。追本溯源,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引進動畫的方言譯制,這一切還要從海外動畫開始進入中國時說起。

粵語配音《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片段01

*本篇專欄所說的「譯製片」,特指將原版影像的台詞和旁白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並以該種語言配音混錄而成的影像。

改革春風吹進門:海外引進譯制動畫的興起

中國引進海外動畫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彼時已有數部小範圍上映的譯有中文字幕的迪士尼動畫短片;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成規模地引進和譯制海外動畫,但也都是在影院上映的動畫電影,能夠看到的觀眾十分有限。海外引進譯制動畫真正地走入大眾視野,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黑白電視湧入千家萬戶,電視觀眾群體開始成形,始於此的內地電視收看熱,正是譯制動畫興起的直接推手。

中央電視台引進譯制的第一部海外TV動畫:1963版《鐵臂阿童木》

在最初的三年間,海外動畫的引進和譯制基本由中央電視台(初名北京電視台,但不是現在北京電視台的前身,為防混淆,以下一律通稱為「中央電視台」和「央視」)一手操辦。1980年底於中央一套首播的《鐵臂阿童木》(1963版)是央視譯制動畫的開山之作,由長期致力於中日間的科技信息交流的日本向陽社牽頭引進;此後的《森林大帝》(1982年央視首播)、《尼爾斯騎鵝旅行記》(1983年央視首播)等耳熟能詳的央視譯製作品,也同為向陽社引薦。

中國熒屏上第一部彩色TV動畫:《森林大帝》

第一部在內地完整播出的日本TV動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然而在電視事業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電視觀眾與日俱增,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電視台無不面臨電視節目緊缺的問題,尤其是毗鄰港台的廣東福建兩省。為了扭轉省內觀眾「一邊倒」地豎起天線收看香港電視節目的局面,廣東省開始增加海外電視節目的引進數量,並經由一家香港代理公司引進了《聰明的一休》(1983年廣東台首播)。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由地方電視台引進的海外TV動畫:《聰明的一休》

獨樹一幟的方言譯制動畫:《花仙子》

無論是由中央還是地方引進、引進渠道如何,播的好的海外電視節目最終都是會面向全國發行的,所以在引進之初便會被譯製成普通話版本,直到1984年才出現了第一部沒有經過重新譯制而直接採用台灣省中文配音的海外TV動畫——《花仙子》,廣東省在引進該作後不久便將其提供給了內地大部分省級電視台,自己則在1985年前後獨立完成了粵語版的譯制工作,這也是有跡可循的第一部使用方言譯制的海外TV動畫

中國內地引進的第一部少女向TV動畫:《花仙子》

雖然對於專業人士來說,直接翻譯一段外文並不難,但若將發音、語速與漢語完全不同的異國語言翻譯過來並配上與畫面完全契合的聲音,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翻譯時需要根據原音的音節數和語速增減字句,為了便於觀眾理解還會對原文進行本土化的異譯,或是改變角色姓名及其他名詞設定等;配音演員不光要依據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徵來「變音」,還需要聲音與角色的口型儘可能貼合,有時甚至要求配音演員脫稿錄音

此外,觀眾在觀看譯製作品時也會存在「先入為主」的心理。以1989年在內地首播的《宇宙的巨人希曼》為例,動畫的前後兩部分分別由廣西電視台和新疆電視台引進譯制,有廣西台譯製版的珠玉在前,新疆台譯製版隨即引發了「《希曼》走音」的熱議,這也使得中國的兒童觀眾第一次認識到了配音的重要性。

由廣西電視台率先引進的美國TV動畫:《宇宙的巨人希曼》

1990年夏刊載於上海《每周廣播電視報》上的觀眾來信和電視台答覆

鑒於譯制過程的繁瑣以及觀眾對「聲音一致性」的固有認知,當時鮮有在完成普通話譯制後再進行方言譯制的實踐。粵語版《花仙子》自然有它的特殊意義,但這一案例並不適用於其他電視台引進的作品。儘管這一時期的海外動畫基本都是用普通話譯制,但在譯制的方法上也為後來的方言譯制提供了大致的思路。

方言配音大勢襲來:《貓和老鼠》功不可沒

從1986年秋開始,在中央台《米老鼠和唐老鴨》席捲全國的態勢下,地方台的海外動畫的引進和播出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局面。1987年8月底,北京台從自身需求出發,舉辦了長達四個月的國際動畫片展播;通過這次展播,以北京台為代表的地方台有效打通了海外動畫的引進渠道,同時在業界正式提出了「電視節目也是一種商品」的觀念。

譯制動畫進入了快速升騰期,並在1990年關於海外電視節目引進的兩項政策出台後,迎來了全盛時代。就在這一時期,掀起了後來的方言配音熱潮的海外動畫《貓和老鼠》以一種劍走偏鋒的方式登陸了中國內地。

「國際動畫片展播」開幕式現場電視畫面

1989年夏,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偶然間從四川美術大學得到了幾盤英文錄像帶,其中收錄的內容便是後來為觀眾所熟知的《貓和老鼠》。很快,該出版社便以《托姆與小吉瑞》為名,以錄像帶的畫面為素材繪製了一套連環畫,並捆綁錄像帶面向全國銷售,各省新華書店在收到貨後又將錄像帶提供給當地的省級電視台。

1989年8月《托姆和小吉瑞》開始在四川台等省級電視台播放,到1990年上半年已登陸20多個省市的熒屏。浩蕩的播放氣勢隨即引起了央視的關注,於是在1991年夏天,央視正式引進播出了《貓和老鼠》系列。

《托姆與小吉瑞》彩色連環畫

貓和老鼠》作為一部罕見的由地方台領先央視播出的海外動畫,無形中鞏固了其日後在地方台的特殊地位;此外,不管是論輩分還是聲望,《貓和老鼠》都可以和經典金牌動畫《米老鼠和唐老鴨》並駕齊驅,在中國觀眾群中也獲得了相當的人氣。央視最先推出的劇集主要取自1965年的米高梅重新編輯版《貓和老鼠》(也被內地觀眾稱為經典版),這一版是沒有多少台詞的准默片,為後來的方言配音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

基於1940-1957影院上映的114部動畫短片重新編輯的1965米高梅版《貓和老鼠》

從1991年8月到1994年9月,央視版《貓和老鼠》連續播出了三年之久,是中國海外引進譯制動畫史上一次性播出集數最多的一部;而方言版《貓和老鼠》的出現,則是在2000年以後

在這近十年的時間裡,隨著各地方電視台頻道的增加,電視節目的數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豐富;電視欄目得以規範化、類型化和個性化,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付費自定義播放的點播台興起,這些都為方言譯制動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發明的VCD和DVD,也為電視節目這一「商品」打開了新的銷路。

方言譯製作品最初是作為一種娛樂節目出現在一些電視台的綜藝晚會上,選取的影片通常為海外電影片段。2000年,四川的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四川話配音的海外經典影片VCD如《摩登時代》、《虎口脫險》等。2002年,昆明一台播出了一套名為《開心蒙太奇》的電視欄目,將卓別林系列電影、《貓和老鼠》、《兔八哥》等多部影視劇配上雲南話整合播出,其他各省市也相繼推出了東北話版、四川話版、河南話版、天津話版、蘭州話版、陝西話版、上海話版、山東話版等十多個方言版本;這些方言版的《貓和老鼠》在地方欄目或點播台播出後,最終以VCD/DVD音像製品的形式流入市場,銷量十分可觀。在《貓和老鼠》方言配音熱潮的帶動下,全國各地出現了更多經典喜劇向動畫如《蠟筆小新》、《大力水手》、《米老鼠和唐老鴨》等的方言配音版本,方言譯制動畫迎來了空前的盛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畫學術趴 的精彩文章:

動畫新作即將上線,看傳奇外交家的驚險歷程
安排上了!專為動畫愛好者定製,近期不容錯過的展覽活動清單

TAG:動畫學術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