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是歐洲?

為什麼是歐洲?

這個問題與李約瑟的問題有所重疊。

回望歷史,的確如此。

為什麼現在是歐洲佔據世界的主導?(美國也是歐洲文化的繼承者。)

針對這個問題,賈雷德洋洋洒洒寫了《槍炮、鋼鐵與細菌》,後來還補充了《崩潰》。

加州學派的傑克·戈德斯通則拿出這本《為什麼是歐洲?》。以量化歷史的視角分析,不過結論並不是很有力。

同樣加州大學出身的戴維斯·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則令人不快地證明:因為西方文化牛,所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必然贏。這個論證同樣缺乏足夠說服力,畢竟西方吃的敗仗也不少。

量化歷史的優勢在於證據比較精細,但缺點是少了歷史的溫度。對於現象的分析是站得住的,但是對於歷史的走向,說服力有限。

或許最終逃不過的是: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在歷史的分析中,即使使用數學方法,我們依然會面臨參數變數太多的情形,實際上很難也幾乎不可能找到規律性的東西,所以這本書在列舉了各個參數之後,結論幾乎就是「碰巧」而已。

全書選擇的起點:1500年。

在經濟參數方面,歐洲全面落後亞洲的中國、日本和印度,比中東一帶的各國,也稍有不如,甚至我們以為落後的阿茲特克、印加帝國都比歐洲富庶。即使歐洲通向新世界的航道已經打通,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在印度洋貿易環節的劫掠也已經開始,瓦斯科·達·伽馬去過了鄭和當年每次都會去的卡利卡特(中國古籍記載為「古里」)——印度洋貿易的重要節點。另一位航海家據說已經登上了一片新大陸,這片大陸後來以他命名,叫做America,中文叫做美洲,雖然後來的發現證明他並不是最早登上美洲大陸的歐洲人,維京海盜才是,北歐傳說後來在考古挖掘中得到證實,他們早了差不多一千年。

那個年代,雖然歷史書籠統說,東亞的中日都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但未必如實。中日只是限制了一部分對外貿易,並沒有完全禁絕,中國留了廣州,日本留了長崎,不過是指定地點貿易。當然中國式的朝貢貿易體系,對於歐洲人來說很不適應,但是並不能算是完全的閉關鎖國。當時歐洲人從中國採購的商品販賣到歐洲原本就有得賺,即使在東亞來回倒騰,也有甜頭。而歐洲的陶瓷工業,沒有能夠從中國偷師,最終是學自日本的。

第二個時間點:1700年。

歐洲長足進步,文藝復興的成果被消化,宗教改革帶來的寬容是一個良性的社會走向。

但歐洲各國的綜合國力是參差不齊的,英法以及北歐各國要好一點,但是比起東方強國,依然有差距。中國正是康熙朝的鼎盛時期,平定三藩,收復台灣,討平噶爾丹,擊退了北邊來的北極熊,整個國家從明末的大亂中恢復到正軌,是一個亘古未有的盛世。所以絲毫不奇怪,那個世紀的最後階段,當時歐洲的第一大國——日不落大英帝國來到中國,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儘管他們已經有了世上頂尖的製造技術,卻不能打動中國皇帝。從數據統計來看,大英帝國的人均收入農業生產率等等指標,也乏善可陳,甚至於半個世紀之後兩國開打時,以國家實力的統計數字看,大英帝國也沒有顯著優勢。或許也是因為有這個因素在,所以當英國議會決定開戰時,表決只是微弱多數(更何況之前他們在阿富汗的全軍覆沒),因此,技術因素並不是壓倒性的決定因素。

1500多年以來,歐洲一直處於上升期。

在歐洲各國的競賽中,不列顛島上的英國逐漸崛起,而曾經是歐洲文化中心的義大利消沉下去了:十九世紀的時候,義大利甚至淪落到了需要爭取獨立的窘境,而巴黎城的水平比一千年前的羅馬都還不如。

單一的一場戰役的勝負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一個走下坡路的國家,與處於上升期的國家之間,打上幾仗,連戰連北,並不意外,就像大明朝的轟然倒塌,敗仗吃多了,信心自然不足。但是到後來,確確實實是歐洲全面領先了。

1850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世博會,倫敦在海德公園南側搭建了一個臨時建築,第一根柱子落地,這個鑄鐵與玻璃結構的建築,後來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標誌——充滿蒸汽朋克味道的水晶宮於次年落成。更早的時候,兩個德國人在英國發表了里程碑意義的《共產黨宣言》(1848年)。那個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化,或者說工業革命。時至今日,所有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在社會文化各方面都是相對比較健康和發達的國家。

相比於其他的因素,工業化是最強大的力量,歐洲的崛起與工業化關係密切。而這個崛起靠的科學技術的持續積累。

中國在農業技術方面的創新,到康乾盛世時期就陷入停滯,而此時的歐洲,多學科互動,科學技術互相融合滲透,最終成就了工業革命,進而成就了現代化。

歷史上亞洲的科學水平曾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歐洲的科學成就是踩在穆斯林世界的肩膀上的;另一方面,一路領先的東亞印度和穆斯林世界在達到發展的瓶頸之際,最終沒有實現新的突破,卻讓科學技術為政治服務。而此時,分裂的歐洲反而成就了異端的生存空間,最終成就了歐洲人的幸福生活。

所謂歷史的必然性,往往是看歷史時候的事後諸葛亮。歷史的發生,每個細節都有很大的偶然性,無數的偶然性,成就了後人眼裡的必然性。

全書的展望是很美好的,起碼對於東亞人民:鑒於歷史的起起落落,皇帝輪流做,嗯,該是亞洲世紀了。而這個結論,卻恰恰少了歷史的溫度,直接丟給了冰冷的數字。

▎ END ▎

———如需轉載,請先獲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讀 的精彩文章:

也說「大英帝國的崩潰」

TAG:真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