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覆面.人偶.招魂:古人對死亡的敬畏遠超你的想像

覆面.人偶.招魂:古人對死亡的敬畏遠超你的想像

生命與死亡是人類的永恆主題,考古學知識會告訴我們已經遠逝的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人們如何安慰先他而去的親朋好友,如何煞費苦心地挽留欲去不還的靈魂?

當靈魂離開了人的肉體,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是漢晉時期的人們普遍信仰的死亡觀念,在他們的信念里只有保持好肉身,靈魂才有了歸屬的「家」。只要保持靈與肉的結合,亡者才能如其生前實施一切意願和責任。基於以上的信仰而派生漢朝時的人們熱衷於遺體保護和轟轟烈烈的葬禮。

遺體誠然如此重要,為了肉身不朽,我們的祖先著實花費了無數的心思和金錢,來自考古學的材料證明了漢晉時代人們對此的不懈努力。

古人堅信玉抗侵蝕的優異品質會傳導給屍體,藉此屍體亦如玉千秋無損。另外,玉打磨後所呈現的光,幽明、夢幻,猶如新月之魅惑,這種光芒同古人對靈魂的特徵認識所暗合,古人認為靈魂看起來像「白色的光」。

九竅玉

靈魂的出入通道是人的「九竅」,特別是眼睛、口腔和鼻腔。堵住靈魂出入的通道,「魂」順理成章的圈囿體內。使用薄的玉片覆蓋於亡者的眼、口、鼻等,藉此阻擋靈魂外逸。

天馬——曲村西周玉幎目

這些玉幎目玉片的構成,分別由臉廓、眉、額、眼、耳、鼻、唇、腮等器官的模擬,組成一套完整、排列有序的人面形,在造型上嚴謹、象形。玉幎目是歷史上首次出現有完整人面形象的斂玉,它是戰國玉幎目和漢代「玉塞九竅」及玉衣的先河(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論》)

玉覆面 山西博物院藏

金縷玉衣

葬玉護靈的習慣是漢代人承繼了周朝玉幎目的傳統,並且將玉幎目擴展為覆蓋全身的玉衣。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漢代貴族遺體防腐的極致代表,然而這樣的奢華做派並非是漢代每個家庭的財務都能負擔得起,何況國家的喪葬政策也不允許此種僭禮越制的舉動。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的金縷玉衣

漆木面罩

漢朝的封王們不遣餘力地熱心玉制葬禮用品,而下層官吏以及普通民眾採用價格低廉易得的護靈材料,漆木面罩就是同玉面罩一脈相承的例子。

漢代漆木面罩多發現於揚州地區,漆木面罩實質上就是一個塗漆的五面體木盒子。把這個盒子扣在亡者的頭上,靈魂便無「路」可逃只能魂守其「舍」。有的面罩還特意預留一個孔洞,這樣的作法似乎暗含一個想法即認為靈魂並非永固遺體,最終要歸屬於本源的「氣」同時亦失去個體身份。

彩繪雲氣鳥獸人物紋漆面罩

2003年江蘇揚州平山雷塘26號墓出土,揚州市文物考古隊藏。通體在雲氣間飾珍禽、瑞獸、四靈、羽人。背面方孔上下飾朱雀、玄武,左右繪持 戟 的守門人。

面具

玉竅塞、覆面、頭罩和面罩這些葬具不論何種媒質、何樣造型它們的功能都是要抑制「亡人魂氣浮揚」 (注5)。漢晉時期用於葬禮堵塞靈魂外逸的用具另有一種重要和罕見的品類:面具。

廣西西林普馱西漢墓銅面具

這類面具在區域亞文化里還具有另外的功能,試以廣西西林普馱西漢墓銅面具和和新疆尉犁縣營盤面具為例說明。八枚青銅面具被懸掛於銅棺的四角和側面,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人類葬禮史上為一個人一次性陪葬青銅面具數量最多的唯一一次。面具意味神的存在,如當代一位少數民族巫師所說「戴上面具就是神,除去面具我是人」。

廣西普馱西漢墓 青銅面具。形呈人面,睜眼,鼓鼻,閉口怒狀。出土時鑲嵌在銅棺的四周。

這是一群有責任感和勇氣的侍衛,他們所應對的敵人不是凡間的普通人類而是來自惡靈世界的魔王。

面具長25厘米,1995年尉犁縣營盤15號墓出土,漢晉。麻質,製作方法與漆器夾紵法大致相同。先以木等材料作出內模,後用數層麻布貼附其上,干透後去掉內模,表面塗白,划出眼、唇線,墨線勾勒眉眼、鬍鬚,硃色塗唇。額貼金箔。

棉衣出土時放置在死者胸前。採用上衣下裳款式手工縫製,針腳細密勻稱。面料以蛋青色和淡黃色絹為主,淺黃色絹作里襯。這是件冬裝,內絮羊毛。圓領,右衽,直裾。領口、袖口和上衣前襟鑲紫色絹貼邊。下裳兩側加縫一條窄長三角形紅色絹,使衣服下擺寬大。在領口、前襟及腰側內外縫有用於系扎的絹帶。

墓主胸前的迷你款棉袍和左手腕上的小單衣就是為其靈魂準備的禮品,墓主的家人對其靈魂關懷備至,漫長的日子裡魂兒會變得輕便小巧,量身定做的應季服裝應能適合魂兒的心意。對於魂兒是個「小人兒」的說法。

賽努奇博物館遼代男性面具和冠

賽努奇博物館遼代男性面具和冠

小人偶

漫長的日子裡魂兒會變得輕便小巧,量身定做的應季服裝應能適合魂兒的心意。對於魂兒是個「小人兒」的說法,西域考古發掘品更能增添說服力。

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新疆孔雀河南岸發現了10號墓地,在墓主的臀後有一個氈制的小人偶。

貝格曼在其著作如下描述:「屍右臀部正下方,衣服的外側有一氈娃娃,固定娃娃的細繩仍然系在他的腰部。

娃娃頭的前部縫淺色布代表臉,上面可能曾經描畫出五官。」在採集品明細表中貝格曼對氈娃娃又做了進一步的描述「棕色氈娃娃,用兩片氈子縫合併在裡面裝入填塞物製成。頭前部綴一粗布。環腰際有一棕色毛線繩,上綴數條深棕色粗布條。這隻氈娃娃就是當時的人認為的靈魂形象,這個靈魂的象徵物同墓主聯接在一起,意味靈與肉的結合。

孔雀河南岸10號墓地,氈制人偶。

靈魂依賴肉體而存留,如果靈魂一旦脫離肉體就會如「氣」一樣四處飄蕩,隨著時間的推移,靈魂愈發輕小直至歸元初始的狀態,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沒有靈魂的依託,肉體只是物質性的「骨肉」會很快腐朽消失。正如吳公子季札在其兒子葬禮上的感傷:「骨肉歸復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被忽略的美玉——白中翠美人!
文物:我不是石榴……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