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島嶼上的古老石盤,是區塊鏈的雛形?
西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島,當地居民將這種經雕刻的石盤用於交易。(圖片來源:Scott Fitzpatrick)
在一些考古學家看來,如今火熱的區塊鏈技術的原理並沒有那麼新奇。在太平洋中央的一座小島上,考古學家發現,當地居民從兩三百年前開始使用的巨大石刻錢幣,就和加密貨幣間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比特幣一類的數字貨幣和用於在公共賬本上記錄數字交易的區塊鏈技術可能並沒有那麼革命性。
美國俄勒岡大學的考古學家Scott Fitzpatrick說,至少兩三百年前,西密克羅尼西亞雅浦島上的島民就已經開始運用加密貨幣的核心原則做生意了。
「雅浦島上的石頭貨幣交易是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雛形。」Fitzpatrick說。今年四月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的美國考古學會年會上,他解釋了兩者之間的聯繫,這些雕刻過的石盤有的超過一人高、比一輛轎車還重,而今天的網路貨幣漂浮在數字空間中。
通過對岩石來源的研究和雅浦及附近島嶼上發掘現場年份的測定,Fitzpatrick認為,在1783年接觸到歐洲人以前,雅浦群島的居民就已經航行400多千米,到密克羅尼西亞其他島嶼上的石洞開採石灰岩。航海者和當地首領談判以取得石灰岩礦的開採權。
石雕師同行,在現場雕好石盤。每個圓形石塊中間要挖一個洞,用木杆穿過以便抬起石頭。這些沉重的貨幣叫雷石(rai stone),人們用木筏將它們運回雅浦島。
返程後,旅行者們在公共集會上向其他成員展示新得到的雷石。每個人都會了每一塊石盤的擁有者是哪些人或宗族。每塊雷石根據體積、形狀的對稱性、質量和旅途中的風險確定價值。當地首領檢查並確認後,雷石在公共區域,比如儀式舞蹈場地進行展示。
雷石通常被放置在社群集會場所及房屋外。(圖片來源:Scott Fitzpatrick)
石盤的所有權可以被轉讓,例如作為結婚禮物、用於加固政治聯盟,或在嚴重的暴風后用於和附近島嶼的居民交換食物。這些交易同樣在整個群體的見證下進行。不管誰得到了雷石,它們都保留在原始位置。
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工作方式也大致相似,Fitzpatrick說。比特幣「挖礦者」靠解開複雜的數學謎題來釋放出貨幣。這些貨幣被運輸並儲藏在公共區塊鏈賬本里。每一枚比特幣的完整交易歷史都對所有互聯網使用者可見。數字系統的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拿比特幣交換商品或服務,或轉贈。
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人類考古學家Kathryn Sampeck認為,將雅浦島石盤和區塊鏈進行比較「是恰當的」。雅浦島居民率先使用了一種公眾口頭記錄系統來追蹤及交易雷石。區塊鏈起著同樣的作用,記錄並更新加密貨幣的數字交易歷史。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觀點。一些研究者,比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認為雅浦島石盤不能被稱為貨幣,他認為錢應該是政府稅收和債務的產物。舉例來說,雷石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來用於交易,也不能輕易從一地帶到另一地。
該研究團隊反駁,依照這種標準,數字貨幣也名不符實。比特幣和它的表親是不經管理的交易單位,它們的價值浮動極為劇烈。評論家預測,這會使得這些數字產物很難廣泛獲得消費者和稅務人員的青睞。
加密貨幣的命運目前仍然撲朔迷離。「並沒有多少人用比特幣買東西,而且加密貨幣的概念太抽象了。」美國巴德學院的人類考古學家Joanne Baron說。雅浦島石幣的未來也尚不明確,Fitzpatrick表示。雖然現在石幣已經極少被用作交易了,很多都被隨意丟棄在叢林里,但對自身歷史感興趣的島民已經開始找回並翻新它們。
撰文:Bruce Bower
翻譯:劉心宇
審校:吳非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yap-stone-money-bitcoin-blockchain-cryptocurrency
《環球科學》8月刊現已上市
※自體器官移植重要一步!人造肺首次成功移植給活體豬,無排斥反應
※只剩一條染色體,它仍然活著!中國科學家探索生命極限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