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人和教授推薦的育兒書,就一定好嗎?

名人和教授推薦的育兒書,就一定好嗎?

分享最實用的兒童成長心理學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一直是我最好奇的問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本相關的書,和書裡面的一個小故事,再說說我的一些發現。

前幾天,我在一本育兒書里讀到一個關於天才的故事。這個天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的智商在260左右,8歲就通過麻省理工大學入學考試,9歲時通過哈佛大學的入學考試,11歲進入哈佛大學,16歲畢業,之後開始在大學執教。這麼傳奇的經歷是不是很吸引你?

當我看到這段故事,我也立刻被他的人生經歷吸引住了。所以特別想立刻分享給大家。先說說這本書。

一本反主流的著作

我估計大家可能聽說過這本書,它叫《教養的迷思》,是一本特別有爭議的育兒書。它不僅在美國拿過心理學著作大獎,還被很多名人推薦過。比如,梁文道就在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節目里推薦過;北大滙豐商學院的何帆教授,也曾經用4篇文章推薦過這本書。

我也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它是一本反主流、反傳統的心理學著作。它不僅抨擊了心理學界的主流思想,作為暢銷書,它還影響了美國心理學界、教育界、和一大批家長。它梳理了幾乎整個兒童成長心理學的發展史,還借鑒了一些社會學知識,主要想告訴讀者一個觀點:家長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其實並不大

至於這個觀點對不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未來兩周,我會慢慢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回到主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位美國天才兒童,威廉·詹姆斯·西迪斯。在書里,他是個折翼的天使,經歷了少年成名,青年叛逆,再到破落終老。書的作者,毫不留情地把他描述成,徹徹底底的家庭教育失敗產品。

我剛看完這個天才故事的時候,作者的觀點非常打動我。當時我就想原原本本地,把書中故事分享給大家。但這個天才的故事,實在太吸引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忍不住,從亞馬遜買了一本1986年出版的英文有聲書,《天才,偉大的美國兒童天才,威廉·詹姆斯·西迪斯傳記》(下面,就叫它《天才》) 我用5個小時,聽完了書里的大部分內容,結果,新知識讓我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折,也讓這篇文章遲到了兩天。我希望這個遲到,能帶給大家更多價值。

完全錯誤的解讀

我們先看看,在《教養的迷思》里,這個天才故事被解讀成了什麼樣。原文大致是這樣(請注意粗體字的重點部分):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是西迪斯家的長子。它出生在1898年,當時人們特別重視教育,並且權威人士認為,只要接受適當訓練,任何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天才。在威廉出生時,父母就覺得他很特別,所以為了培養他,兩個人花了畢生的精力

威廉特別爭氣。才18個月大,他就能朗讀《紐約時報》。到6歲,威廉進入了一所公立學校,他只用了6個月時間,就讀完了小學7個年級的所有課程。隔了一段時間,威廉又用僅僅3個月,完成了所有的中學課程。9歲時,他通過了哈佛大學的入學考試,並且在11歲正式進入哈佛大學,讀本科。

入學之後不久,在哈佛大學數學俱樂部里,威廉面對一批頂尖的數學家,給他們上了一堂非常專業的四維空間課。當時,到場的聽眾無不驚嘆,威廉真奇才也。這一次講課,是威廉人生的頂點。從此之後,他的人生開始走下坡路

16歲,威廉從哈佛大學畢業,成為了哈佛大學入學和畢業時年齡最小的校友。但在這之後,他的本科學位一直沒派上用場。雖然,他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和法學院學習,但一直沒有得到學位他也曾經在一所大學獲得數學教師職位,但那並沒幫到他的事業發展

媒體一直對威廉做跟蹤報道,試著挖掘出「天才無用」的熱門新聞。當時狗仔隊的追蹤非常讓人討厭,但威廉的個性確實很差(不怪狗仔隊追蹤他)。

成年後,威廉和父母的關係也很差。他甚至拒絕參加父親的葬禮,並且以整個學術界為敵。在接下去的歲月里,威廉輾轉了很多城市,做各種和他智力學識不符的簡單工作,賺一點微薄工資維持生計。他一生獨身,直到46歲時,孤身一人,渾渾噩噩,窮困潦倒地死在了一個小房子里。

在故事的末尾,作者把威廉失敗人生的原因歸結在,「小時候沒有玩伴」上

給天才平反

下面的內容里,有很多我認同的育兒知識。或許它們也能幫到你。

在1986出版的《天才》里,有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看完這個版本,我深深地體會到,《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的寫作態度,實在是不夠嚴謹,有失公正。

根本不需要「用畢生精力培養兒子」

《教養的迷思》里,作者第一個錯誤描述是:威廉的父母用了畢生精力培養他。而實際情況是,威廉出生在一個天才家庭,他的父母不僅都是天才,並且還很懂得教學方法。

善為人師的天才父母

故事發生在1890。那時,威廉的父母都是從烏克蘭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他的父親,博瑞思,年輕時在烏克蘭受到政治迫害,之後逃到美國時,舉目無親也身無分文,只能靠著一身才學,做老師,通過教其它外國移民英語,賺一些學費謀生。

很快,學生們發現,他的教學方法特別好。他不僅成了公認的天才,跟他學英語的人也越來越多,威廉的母親,莎拉,也成了他的學生。

當時,莎拉剛到美國不久,在一家服裝店做女裁縫,夢想是有一天能出人頭地。為了幫助她,博瑞思開始教她數學,並鼓勵她去考醫學院。他們倆都算是天才,博瑞思才華橫溢,還善於教學,而莎拉則聰慧過人,一教就會。只花了幾個月時間補習,莎拉就考進了波士頓醫學院,從女裁縫變成了當時非常罕見的女性醫生。

莎拉剛考進醫學院,就轉過頭來鼓勵博瑞思考大學。次年,博瑞思毫不費勁地考進了哈佛大學,然後一口氣從本科讀到博士,最後留在哈佛大學做學術研究。

在上面的個小故事裡,我們能發現,威廉不僅遺傳基因好,他父母的教學能力也特彆強。威廉幾個月大就開始識字,18個月擁有閱讀能力,在普通家庭看起來是個奇蹟,但對於他們這樣的天才家庭來說,那只是信手拈來的家常便飯,根本不用花費「畢生精力」。

除了啟蒙,基本靠自學

對威廉的父母來說,雖然培養兒子並不是難事,但他們還挺用心的。威廉出生後不久,他們經過商量,定下了培養兒子的原則:

1. 父母應該互相支持,必須在育兒方法上達成共識,不能讓兒子在父母的爭執中感到疑惑;

2.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把他像成年人一樣對待。尊重他的人格和智力。這裡面有很多細節:

1).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懲罰,因為那會讓兒子害怕。

2).避免跟兒子說「不」。如果你要求兒子做什麼,你必須向他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

3).喚起好奇心是學習的關鍵。永遠不強迫兒子學習,也不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他的學習能力。

4).如果兒子有問題,就立刻回答,永遠不要拒絕回答。

5).永遠不要欺騙或者迴避兒子。

6).永遠不要在兒子面前炫耀,你有多厲害。

從這些原則,你應該能看出來,威廉成為天才的原因,絕不是郎朗式的高壓學習。相反,父母對小威廉一直充滿耐心和寬容。他們花了大量時間培養他的興趣和求知慾。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他們特別尊重兒子的興趣。有一天威廉的媽媽回到家,剛一進門,她聽到廚房裡有打碎玻璃的聲音。她急忙跑過去。她看到,爸爸正遞給兒子一個杯子,兒子接過來就往地上摔,然後還嘎嘎嘎的大笑。爸爸看到媽媽回來,解釋說,「他很喜歡摔杯子,再讓他摔一個。」 (我們之前分享過,近些年科學家才搞清楚,摔餐具,在水杯間把水倒來倒去,撕書咬書,都是寶寶學習的方法。可以說威廉的父母比科學家們更早的發現了這個秘密)

為了做到讓兒子和大人們平等,6個月大時,爸爸給威廉買了一把小椅子,讓他和爸媽坐在飯桌前一起吃飯。並且,爸媽從不喂他,威廉花了兩個月時間學會了自己用勺子吃飯。(現在很多家庭也在這麼做)

父母常常和小威廉講一些數學和邏輯知識,但從來沒有要求他記住,只是一有機會就講給他聽。並且他們一直堅持,有問必答。

大概兩歲左右,母親給威廉買了一套兒童版的百科全書。在看書的時候,如果威廉發現不懂的問題,就會去問媽媽,然後媽媽會和他一起找到答案。有一次,威廉發現了一個問題。和往常一樣,他去問媽媽。媽媽和他一起找到答案之後,威廉和媽媽說:「下一次我再遇到問題,你可以和我說,『來,找一找答案』。如果你這麼說,我就可以自己去找答案了。」 據說,這是媽媽最後一次正式「教」威廉。從這以後,無論威廉遇到什麼問題,都是自己去書里找答案。

再後來的事情,你應該能猜想到,小威廉的閱讀量越來越大,學識很快就超過了母親。在家裡唯一能教他的,就只有父親了。其實,父親也沒幫他太多。6歲前,威廉就自學了德語、法語、俄語、希伯來語,連他父親都不會這麼多語言。所以,除了啟蒙之外,威廉基本是自學成才。根本談不上,「父母用畢生精力培養他」。

世俗謀殺了天才

《教養的迷思》里,作者還提到了很多錯誤的觀點。比如:1.威廉給哈佛上學俱樂部的講課是他人生的最高點,之後一直在走下坡路;2.雖然拿到哈佛大學學位,卻一直沒利用好;3.得到一個教數學的機會,卻對人生髮展沒幫助;4.在法學院讀了幾年書,最終沒拿到學位。下面,我盡量簡短的和大家講講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媒體的追殺

在小威廉8歲讀中學的時候,媒體已經開始跟蹤他,情況有點像今天狗仔隊跟蹤國際大牌明星。記者們甚至像間諜一樣,偷偷溜進學校,窺探小威廉的言談舉止。

因為小威廉年紀太小,和其他中學生比起來就是個小不點,也特別天真、淳樸,所以言談舉止讓人看上去都怪怪的。但記者們特別喜歡這種「怪」。他們利用小威廉的一些奇怪舉止,把它們添油加醋地寫成新聞,去吸引讀者的眼球。比如,把威廉說成是,帶著高度近視鏡,身體虛弱,發育不良的怪胎。而事實上,威廉不僅不近視,體質也非常好,還很英俊。

剛上學是的小威廉。是不是很可愛?

威廉從哈佛大學畢業前的照片,帶著蒙娜麗莎式的眼神和微笑

哈佛的數學俱樂部演講,算是媒體表現最差的一次。居然有一家報紙說,「威廉在演講時用出了智力極限,之後就精神崩潰了,所以很長時間都沒出現在學校。」 後來,有負責任的媒體出來澄清,小威廉只是因為感冒,在家休息了幾天。從這件事里,你不難看出,當時的小報多沒底線。而對於一個心理年齡僅僅11歲的孩子來說,威廉要面對多麼大的精神壓力。

當威廉從哈佛畢業時,他對記者說,「我希望將來能過上完美的生活。只有遠離人群的獨處,才能得到完美的生活。」 他雖然性格溫和,但實在太討厭媒體和那些傳謠的人群。

世俗,真正的兇手

媒體扭曲事實的報道,成立了大部分人嘲諷威廉的借口。無論是在大學宿舍,課堂上,甚至操場上,只要威廉到哪,哪裡就有人嘲笑他是個怪人。媒體的惡意報道,和世俗的嘲諷,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一直在他身邊,並且這個循環越轉越惡劣。

和《教養的迷思》里提到的情況不同,威廉的哈佛學位很有用。大學畢業那年,威廉原打算繼續在哈佛讀書,但大學裡的幾個小流氓威脅他,要狠狠的揍他一頓。考慮到威廉的安全,父親給他在另一所大學安排了個教書的職位。

沒想到,這個安排的結果更糟,那所大學的「民風彪悍」,並且學生們很難接受,老師的年齡比他們的還小。在那所學校,威廉受到的嘲諷更多,經受的媒體摧殘更嚴重。

之後,威廉再次回到哈佛大學攻讀法學碩士,並且成績出眾。但沒想到,壞運氣又來了。就在畢業的前一個學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哈佛法學院大部分學生都是熱血青年,統統跑到歐洲戰場去湊熱鬧,參加一戰。法學系的課,一下子沒人上了,所以原本準備畢業的威廉,也只能默默的離開學校。這件事,在《教養的迷思》里,被作者說成是,威廉在法學院晃了幾年也沒拿到學位(和媒體的口徑一致)。

看到這,相信你能有個體會,從8歲開始,威廉一直都是媒體和世俗的受害者。他人生的失敗,環境的因素非常大。作為常年被邊緣化的「怪人」,就算他再聰明,怎麼能對抗得了強大的世俗輿論?

在威廉生命的最後十幾年裡,他隱姓埋名,常年獨居,靠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其實就是為了躲避媒體對他的追蹤,他想要其他人都有的寧靜。並且,就算在極其艱苦的環境里,威廉一直沒有失去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在他去世多年後,一個大學生在圖書館發現了他的一本著作。那本著作,比其他學者提前25年描述了黑洞狀態。

但誰能想到呢?最後殺死威廉的還是媒體和世俗。1937年,著名雜誌紐約客,又一次惡狠狠地把威廉從貧民區里挖掘出來,寫了一篇醜陋的報道,「四月出生的蠢蛋」,把威廉描寫成了不值得同情的高智商蠢人。這篇報道,給了威廉致命的一擊。人言可畏!

對天才的誤讀

在《教養的迷思》這本書里,作者想用威廉的案例說明一個觀點:年幼時缺少玩伴,只和成年人在一起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性格缺陷。

確實,威廉從小就很少有機會和同齡人相處。但威廉成年後的性格缺陷,並不是他人生失敗的根本原因。相反,從8歲起,當威廉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媒體和世俗的各種嘲諷,很可能是造成他性格缺陷,甚至人生失敗的根本原因。作者明顯是在用一沒有直接關係的原因,去證明另一件沒有直接關係的結果,邏輯關係完全錯誤,簡直是個不負責任的舉例。

在《教養的迷思》這本書里,作者曾多次抨擊其他心理學者們的學術態度不夠嚴謹。但看看她自己的態度,能好到哪去?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我寫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想和大家討論《教養的迷思》的問題。我只是想把自己的讀書感受和這個傳奇的故事分享給大家。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一下威廉父母的育兒方法,看看除了基因之外天才還需要點什麼。當然,我更希望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讀育兒書的時候一定要帶上點批判性思維。不能太依賴別人的推薦,哪怕推薦的人是知名學者、媒體紅人。

未來兩個星期,我想和大家聊聊智商,智力,遺傳,還有終極問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 的精彩文章:

再不改就把孩子毀了!5種不負責任的育兒方法,你也這樣么
伊能靜不舍兒子上學,感慨育兒不易!網友:伊能靜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

TAG:育兒 |